英雄的“種子”找到了新的“土壤”

英雄的“種子”找到了新的“土壤”

青年英模代表李玉峰、劉偉修、郭燕、李慶昆在活動現場與新兵們進行互動問答。朱名洋攝

這是一場英雄的“重新發現”,這是一場軍旅人生的“勵志洗禮”。

11月上旬,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的“分享榮光·共話使命”英模與新兵新學員對話交流活動宣告圓滿結束。

8名青年英模代表,分南北兩線赴山東、陝西、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走進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和武警部隊等12個新訓單位,與新兵新學員開展對話交流活動。

英模代表們用最真實的故事、最樸實的語言、最平實的表達,為新兵新學員們上了一堂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教育課。新訓單位的領導講:“這次活動沒有什麼大話套話,也不講究邏輯修辭,但真誠樸實、生動感人,很可能一句話就激勵一輩子,一件事就改變一個人。”

記者跟隨英模代表走進各新訓單位,見證了一次次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心靈感應的傳遞。

這是“種子”找到“土壤”的感覺。

將榮譽燃成火炬

音響裡,背景音樂激昂雄渾,在每一名新兵耳中共振;碩大的屏幕上,李小龍軍姿筆挺接受檢閱的視頻畫面,映亮了每一張仰首注目的臉龐——

1999年、2009年、2019年,這位陸軍炮兵某旅教導隊的二級軍士長,在22年的軍旅生涯中共參加了3次國慶閱兵。

當初受閱隊伍裡那個青春洋溢的小夥子,如今眼角刻上了歲月的紋路。但他軍姿依然挺拔,目光愈加堅定。站在不同城市、不同營區的演講臺上,李小龍對著臺下換了一批又一批的青澀面孔,講述著那段對他而言意義非凡的受閱經歷。

國慶50週年閱兵時,剛下連的李小龍,陰差陽錯地被選入閱兵方隊。靠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他“熬”成了正式隊員,在方隊第一排面受閱。

國慶60週年閱兵時,一名領隊因病退出,本來擔任方隊教練員的李小龍臨危受命頂了上來。

國慶70週年閱兵時,李小龍作為戰旗方隊的教練員,在極短的時間內將來自全軍的100名擎旗手訓練到位,圓滿完成受閱任務。

每次都有新的挑戰,每次都遇到新的難關。在李小龍的閱兵經歷中,“堅持”成了核心關鍵詞。

“您是怎麼堅持下來的?”這是李小龍和新兵交流中被問到最多的問題。

“樹立目標”“默默積累”“多想開心的事”……他一次次地從不同角度回答著同一個問題。“但我最想傳遞給新戰友的,是一種榮譽。”李小龍告訴記者,講自己參加閱兵的故事,其實是想在新戰友心裡種下一顆崇尚榮譽的種子。

剛剛入伍就走上閱兵訓練場,對當時的李小龍來說是艱辛的磨礪,也是堅實的積澱。是受閱的榮光驅散了他初入軍營的茫然,教會了他如何在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中咬牙奮戰,推動他在追逐這份光芒的路上不斷成長。

第一次參加閱兵時,李小龍最遺憾的是裝備方隊通過天安門時,自己坐在車裡,連天安門是什麼樣子都沒看見。時隔10年,他第二次參加閱兵時,作為方隊領隊,站在指揮引導車上通過天安門的那一刻,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到達巔峰”。

“那時候,我心裡想,吃多大的苦也值了!”李小龍被一圈新兵圍坐在當中,發自肺腑地感嘆。正是心底那份追趕榮光的信念,驅動著他一路前行,不曾停下腳步。

第三次閱兵分列式時,擔任教練員的李小龍並非沒有機會站到隊列中。他甚至有機會選擇一個“上鏡”的位置,再一次在全國人民見證下風風光光地通過天安門。

李小龍糾結了很多天。他想了想那些從全軍各部隊彙集而來的100名旗手,又想了想10年前的自己和20年前的自己,做出了最後的決定。

坐在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訓練場旁,李小龍平靜地講起這段經歷,周圍是一張張曬得黝黑的年輕臉龐。

戰旗方隊通過天安門時,李小龍站在長安街遠處的一隅,遠遠地望著他們,心裡竟十分地滿足和坦然。把親手培養的100名旗手送到天安門前,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榮耀?

亦如陸軍第80集團軍某營營長李慶昆,曾先後兩次執行赴海外維和任務。在炮火的考驗中,支撐他一路堅持下來的,正是任務完成後國際社會對中國軍人的讚歎。那份“中國維和軍人的無上榮光”伴著他,度過了在異國他鄉的硝煙歲月。

在東部戰區空軍保障部新訓旅,新兵諶帥俊詢問李小龍“如何才能站好軍姿”。李小龍笑著把他請到燈光匯聚的舞臺上,逐個部位細細指點站軍姿的竅門和方法。追光打到諶帥俊的身上,他既緊張又興奮。

那束曾經照亮李小龍前行方向的榮譽之光,也照進了這名年輕士兵的心裡。

把使命樹成旗幟

如果問新戰友們,對青年英模們講的哪個故事印象最深刻,他們十有八九會提到李燁睿。

現任海軍陸戰隊某旅科長的李燁睿,曾前往委內瑞拉海軍特種作戰學校進修。在這所淘汰率極高的“魔鬼訓練”學校裡,他經歷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極限考驗。

李燁睿在荒野、叢林、山川和海洋中經歷極限挑戰的故事,對於此時正每天進行枯燥隊列訓練的新兵們而言,就像一本高潮迭起的冒險小說,每一頁都充盈著激情與熱血,聽來令人震撼。

“以前看《衝出亞馬遜》的時候,我以為那隻不過是影視演繹。聽了李科長的故事,我才知道電影裡的情節竟是真實存在的!”在東部戰區海軍某訓練基地,新兵們一邊感嘆李燁睿的強悍,一邊心潮澎湃,生髮出濃烈的嚮往之情。

“好多新兵都說想當特種兵,想進海軍陸戰隊。”李燁睿笑了笑。他知道,對於這些還未真正體會過艱苦的年輕人來說,理想和現實相差很遠。新兵們能否一直堅持這個理想成為一名特戰隊員,現在還是未知數。

面對一個個“如何成為特種兵”的問號,李燁睿並沒有談什麼方法。他只是告訴新戰友,要正確認識自己,每一天完成一個小目標,不斷挑戰自我極限,終究會達到理想狀態。

李燁睿原來也是個普通的軍校學員。對他而言,之所以能夠成長為一名堅強果敢的鐵血軍人,最重要的是學會了正確認識自己。

“面對困難,是真的做不到,還是想偷懶,只有自己最清楚。支撐你扛下去的最強信念,永遠來自你自己。”李燁睿這樣回覆臺下提問的新兵。

在委內瑞拉那段日子,即使經歷再多的痛苦折磨,李燁睿也始終銘記——異國他鄉的操場上,那面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背後,站著他的祖國和人民。他心裡清楚地知道,如果選擇退縮,親口說出“我放棄”,降下五星紅旗,那絕不只是他一個人的恥辱,而傷害的是中國軍人的尊嚴。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軍營、不同的聽眾,李燁睿將自己的心路歷程融進精彩紛呈的“冒險”故事中,把軍人的價值使命澆灌入新戰友們心裡。

講述接近尾聲,寬大的LED屏上跳出一張照片——碧空如洗,青山連綿,在山巒環抱著的委內瑞拉海軍特種作戰學校裡,旗杆林裡僅剩的幾面國旗中,五星紅旗在“C位”迎風飄揚。

這面國旗,對曾參與也門撤僑的臨沂艦女兵郭燕和執行過反恐維穩任務的武警大隊長李玉峰來說,同樣意義重大。

在異國碼頭上,看到同胞們揮舞著五星紅旗高喊“祖國萬歲”時,郭燕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感動。她和戰友們肩扛著這面國旗賦予的使命,始終堅定地將同胞們護在身後。

在飽受暴恐威脅的任務區域,伴著嘹亮的國歌聲,看見五星紅旗升起的那一刻,李玉峰淚溼眼眶——這一幕,便是所有堅守與奮戰的意義。

李燁睿的講述結束了,舞臺之下,一排排整齊端坐的新兵仰著頭,凝望著那抹鮮紅的色彩。這面飄揚的國旗定格在他們腦海中,也把它所承載的使命,印進每一顆心裡。

讓真情浸入歲月

寬闊閃亮的大屏幕上,播放著未曾被塵世喧囂打擾的高原風光——雲天相接處,雪山綿延,碧草覆蓋著漫漫原野,犛牛安靜地徜徉天地間。

這裡是香格里拉,是世人嚮往的最接近天空的“人間天堂”,也是連長翁春芳“戰鬥”的地方。

最奇美的景緻,也伴隨著最惡劣的生存條件。翁春芳向好奇的新兵們解釋:“香格里拉是典型的‘三高一低’——高海拔、高寒冷、高紫外線,低含氧量。”他們連隊保障的通信線路覆蓋海拔1000多米的山谷和4000多米的雪山。每次巡線,他和戰友們都要體會一番“四季”輪迴。高原的紫外線極其強烈,出去待幾小時,人就會曬掉一層皮。

聽到這裡,新兵們往往會產生另一個疑問:“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你是怎麼做到一直堅守在那兒的?”

“下連隊前,領導告訴我,黨委把最放心的人放在了最不放心的地方。”翁春芳緩緩答道。他深知,對軍人來說,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鍊身心;越是封閉的空間,戰友間的情感越純粹真摯。

“以前曾覺得,軍人就是要金戈鐵馬、揮斥方遒。”翁春芳如今改變了想法,“現在,我在高原上堅守崗位,同樣是在保衛國家安寧。”

英模代表劉偉修也有相同的信念。身為空軍某旅雷達操縱員的他,常年堅守在不到3平方米的方艙中,工作緊張而枯燥。但他知道,自己崗位的意義多麼重要。

“軍營裡沒有崗位大小。”這是翁春芳和劉偉修想告訴每名新兵的樸素道理。

交流中,翁春芳講述自己在香格里拉的歲月時,總是三句話不離他的連隊——自己如何一步一個腳印,成為讓士兵們信服的主官;怎樣帶好團隊,讓連隊真正成為溫暖的“家”……

翁春芳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新戰友:如果你將真心真情給予並肩的戰友,必定會收穫更多的感動與支撐。

講臺下,18歲女兵黃靜記住了故事裡掛在連隊門口那個紅紅的、大大的“家”字。

這個在父兄嬌寵下長大的女孩眼眶泛紅,想起了自己的家。她也想起了每次跑3公里時,那些寧願放棄自己成績也要陪她跑完全程的戰友們——她們早已把部隊變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

“原來,我們都是一塊塊有稜有角的石頭。新訓3個月,你要變成一枚鵝卵石,融入這個集體,融入整個團隊。”翁春芳感嘆道。

這段同道而歸的情誼,對每一名軍人來說,都是漫長人生歲月中珍貴的財富。

願初心化為夢想

代表團趕到火箭軍某部時,正趕上10月底降溫。秋雨初歇,浸溼了冰涼的夜色,火箭軍某旅二級軍士長何賢達又一次踏上這個對他而言意義十分特殊的地方——時光倒轉回20多年前,他在這裡接受新訓。

汽車載著一行人在營區中穿行,漆黑的車廂裡,何賢達眼神熠熠發亮。藉著車窗外昏黃的路燈燈光,他興致勃勃地為記者介紹著:“這邊是老禮堂,那頭有個小賣部……這次真是回到‘孃家’了。”

“我記得很清楚,到訓練團那天是12月10日晚上。”寬闊的發射棚裡,何賢達站在臨時搭起的講臺上,面對臺下數千名身著墨綠色作訓服的新兵,回憶起自己在此度過的日子:“冬天風大雨多,每次訓練完,我們總是外衣被雨水淋溼、內衣被汗水浸溼。”

“等你離開這裡,才會發現,這些日子是你軍旅生涯中最懷念的時光。”何賢達知道,這些剛剛步入軍營的新戰友,突然面對高強度的體能訓練,正處在身體辛苦、精神疲憊的迷茫期。他希望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讓他們學會珍惜。

聽完何班長的故事,新兵們感受如何?記者聽到最多的就是“佩服”。從炊事兵到發射指揮長,何賢達用20多年腳踏實地的努力,把看似天方夜譚的逆襲故事變成了現實。

回想起當年的自己,何賢達笑了。新兵下連,他當了炊事兵,卻連飯都不會做,每天只能坐在小板凳上,搖著鼓風機燒火,一天到晚灰頭土臉。他想要調換崗位,連長卻說:“不把飯做好,就甭想發射導彈。”

慢慢地,何賢達把心思沉了下來,做飯的技藝也逐步提高。但他心底那個親手按下導彈發射按鈕的火苗,卻從沒有熄滅過。當年電視裡,導彈在發射倒計時的讀秒聲中衝上雲霄的場景,點燃了少年心中炙熱的家國情。

繁忙的本職工作、大部頭的專業書籍、十幾米長的電路圖、身邊人潑的冷水……這一切都沒能阻攔何賢達的腳步。最初的夢想就像永不停歇的發動機,每時每刻都驅使著他向自己心頭的星光追去。

“我希望你們也能一直葆有初心,不斷追尋自己的夢想。”在燈火明亮的新兵宿舍裡,何賢達坐在十幾名新兵中間認真地說。

還帶著些許懵懂茫然的新兵們,也和老班長分享了自己從軍的初心:有人想要改變自己,有人遵循家人意願……“不管初衷如何,堅守崗位,做好每一件事,終會收穫一段無悔的青春和值得銘記的歲月。”何賢達說。

交流接近尾聲,一名新兵問何賢達:“您退伍之後最想幹什麼?”他思考片刻回答道:“去全國到處轉轉。”

過去20多年,何賢達執行任務時到過許多地方,卻總也沒有機會領略一下祖國各地的風光。

對於這名導彈發射指揮長來說,未來的某一天,看著腳下自己守衛的這片壯美國土,大概是對這一段軍旅生涯最好的回饋。

對於還站在軍旅起點的千千萬萬新戰友而言,追尋英模的腳步,一路前行,他們也會看到更美的人生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