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這幾天,看了紀錄片《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片子從比爾·蓋茨的童年、原生家庭、婚姻以及和妻子創辦的慈善基金會等多個角度,為我們揭開了他巨大成就和傳奇人生背後的故事。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部和育兒毫不相干的片子,卻帶給了我頗多教育方面的思考和啟發。

它並不是一部雞湯滿滿的成功學,相反,紀錄片中展現的比爾·蓋茨恰好證明了:一個人的成功,絕不是僅憑自己的天賦和努力而成的,時運、機會、家庭背景等等一樣也少不得。

而在這當中,我最關注的重要因素,是他的父母,尤其是媽媽

看完這部片子,倒是在“怎麼做個好媽媽”這點上,多出不少思考。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當然,我們無法忽略一個事實,比爾·蓋茨絕不是一個普通人。

他智商160,自幼在數學方面天賦異秉,八年級的時候參加數學競賽,超過了許多高年級的參賽者獲得了全州第一名,SAT成績1590(總分1600)。

記憶力超強,在微軟的時候,能記下所有員工的車牌號,在停車場溜達一圈,就知道誰沒來上班(求員工的心理陰影面積)。

閱讀速度達到每小時150頁,並且可以記住其中90%的內容……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這樣的天才,會讓我們擁有兩個“痛的領悟”

1、自家娃是妥妥的普娃;2、ta大概率會過平凡的一生。

那既然如此,這樣一部紀錄片,又能給我們普通人帶來什麼樣的育兒啟示呢?

“人生可以平凡,但不應該平庸”。這是這部紀錄片帶給我的最深感觸。更為重要的是,它讓我明白,避免平庸,是可以通過後天教育實現的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比爾·蓋茨啟示錄之一:閱讀!閱讀!閱讀!

整部紀錄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比爾·蓋茨那隻不離手的帆布袋。

帆布袋裡裝著的,是他計劃要讀的書。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他因為要參加各種會議,經常滿世界的飛,但不論去哪兒,不論多忙,這隻帆布袋一直是他的旅行必備單品。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他的閱讀主題相當廣泛,有許多書都是在常人看來有些晦澀艱深的大部頭,像是弗洛裡達州財報,或是經濟學、全球變暖氣候分析等等。

但比爾·蓋茨向來對複雜的東西情有獨鍾。他一旦開始對某個領域產生興趣,就會大量閱讀該領域的書,來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閱讀中整理脈絡、發現問題。這樣的閱讀讓比爾無論和別人聊什麼話題,總是比對方懂得多。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他還為自己設立了“思考周”,稱之為他大腦的CPU time。他會帶著他的閱讀帆布袋,到湖邊小屋去過上一週與世隔絕的生活。

對比爾·蓋茨來說,這樣沒有別人打攪,通過閱讀和自己、和整個世界單打獨鬥的狀態,是讓他

沉浸在思考當中,幫助他梳理想法的好方法。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我想,閱讀的重要性,現在有許多家長都已經深知了,從這幾次電商大促咱們推薦書單,大家的剁手熱情就已經可以感受到。

不少老師都曾說過,那些喜歡讀書,把讀書已經當成某種習慣的孩子,在學業上也會相對容易一些。因為閱讀是工具,是學習各個學科的基礎。

但對於比爾·蓋茨來說,閱讀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紀錄片裡,比爾被問到:“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他回答說:“大腦停止運作”。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對於比爾來說,閱讀並非消遣,而是為了思考

這也在某些方面給了我們啟示,在這個繪本、童書市場繁花似錦的時代,作為父母的我們,除了為孩子選書“剁手”之外,

除了每天花一定的時間帶著孩子共讀之外,還要做更多的努力和引導。

比如,讓孩子學會在閱讀中思考。如何讓他們通過閱讀,與真實的世界、與周圍的環境產生聯結,如何通過閱讀,帶領他們去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才是閱讀帶給孩子們的終極意義。

咱們曾經就這個問題詳細寫過一篇文,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查閱一下《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給孩子共讀才最好》,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讓孩子在閱讀中學會思考的靈感。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比爾·蓋茨啟示錄之二:父母的“做”比“說”更重要

毫無疑問,比爾·蓋茨是幸運的,因為他出生在一個很棒的原生家庭中。

比爾的父親是西雅圖一位優秀的律師,母親熱衷於各種社區和慈善活動。在紀錄片中比爾就曾驕傲的提到,自己的母親在當年作為美國慈善總會有史以來第一名女性領導人,出席各種以男人為絕對主場的會議。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但我所指的“棒”不僅僅包括良好的經濟條件,還有比爾父母對他的“身教”。

比起很多父母都看重跟孩子“說了什麼”、“怎麼去說”,比爾的父母都是行動派,他們更看重自己怎麼做。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比如,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有愛的人,先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的家。

在比爾的童年裡,隨處可見父母溫暖的、充滿愛意的陪伴。

他說“母親總是非常投入、積極地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比爾的父母都非常重視給家人營造溫馨而快樂的家庭生活,家庭影像中記錄了他們陪著比爾和姐姐一起打球、玩耍的情形。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這些金燦燦暖融融的記憶,都匯成了比爾的人生底色,為他日後的成就提供養分。


比如,想要讓孩子學會社交、培養情商,先要給孩子去創造各種各樣學習的機會。

比爾兒時,是個內向的書呆子。比起與人交往,他更願意一個人躲在房間裡看書。比爾父母選擇“輕推”孩子的方式,並不是說一句“快出去和別的小朋友玩”,就把孩子獨自推向“社交場”,而是親力親為,每年組織夏令營,邀請不同的家庭在湖邊一起玩耍。

每個家庭發揮各自的特長,大家一起舉辦了網球賽、奧林匹克運動會、音樂會,一起比賽乒乓、游泳、划水,玩“圓石快跑”遊戲。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為了鼓勵比爾社交,比爾的父母還在夏令營中設計了“今晚去誰家睡”的遊戲,通過抽籤,讓比爾可以有更多獨自與朋友相處的機會。

比如,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樂善好施、有同理心的人,先要讓自己變成那樣的人。

比爾的成長,一路親眼看到父母一直在幫助別人。父親作為一名出色的律師,一直致力於消除社會上的不公平、不平等。

母親更是一個溫暖的人,對周圍的人充滿興趣,表現出熱誠與關愛。從輔導不能入學讀書的孩子開始,再到走進單親家庭,作為一名志願者奔走於各種社區和公共服務事業中。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就像比爾的姐姐所說的那樣,他們的父母,乃至整個原生家庭對孩子來說都是一股力量。

而比爾·蓋茨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樣子,也離不開父母的影響。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如果說天賦給予了比爾·蓋茨理性,那他的父母則為這份理性注入了一些感性。

如果沒有這份感性,也許比爾·蓋茨僅僅是一個代碼怪咖,是一個程序奇才,而不會成為現在這個通過技術、商業和慈善加速改變世界的人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親密的親子關係,比爾對母親的感情非常深。在問到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是哪一天時,他回答說: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比爾·蓋茨啟示錄之三:成功取決於如何對待挫折

紀錄片的第三集,展現了一個陷入困境的比爾。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在這集快結束時,導演對比爾和妻子的慈善基金會所做的三個項目發起了靈魂拷問:

“在非洲進行的廁所革命,有希望,但太貴;想要消滅貧窮國家的脊髓灰質炎,花了上百億美元,卻發現病例有增無減;泰拉電力站因為毛衣戰,和中國的合作告吹。

有沒有那麼一瞬間,你會覺得,太難了,怎麼一件都實現不了,我不幹了!

原來,即便是如此睿智的人,也如我們普通人一樣,處處充滿艱難和失敗。

但比爾的態度卻令我佩服:

“也許有時候,你不得不說我們放棄吧。但很多時候,我卻想說要變得更加努力。”

在巨大的困難面前,比爾選擇“work harder”。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這樣的抗挫力和成長型思維,是比爾的可貴之處,也是他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這和他天生就是一個happybaby不無關係。但更多的,是他的父母在他的童年給比爾的精神世界打下了一個溫暖、快樂的基石。

有人總說,想要鍛鍊孩子的抗挫力,就要讓孩子多受點挫折,不能讓他們過得太順利。

但在紀錄片中,我卻只看到了比爾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支持。

比爾因為天賦異秉,常覺得學校的學習生活枯燥無味。他的父母沒有說“你必須忍耐,你必須學會適應”,而是讓他從公立學校轉學,到私立的湖邊學校。而正是這所學校,讓他與軟件程序結緣。

叛逆期的比爾,和父母之間產生了嚴重的衝突。

而比爾的父母,沒有一味的指責孩子,也沒有抱怨,而是選擇全家一起去做了心理諮詢,去試圖解決這個衝突。

比爾的父母認為,這是全家共同的問題。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這樣的做法讓孩子明白,不論是人與人的關係,還是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與困境,但也都可以去尋求解決的方法。

不僅是比爾的父母,妻子梅琳達同樣也是樂觀之人,遇到問題就想解決辦法,並且相信問題會被解決,這樣的價值觀在不斷地感染、激勵著比爾。讓他在困境中,也能不斷用新的視角和新的思路,去啟發自己前行。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這樣來看,讓孩子明白:“世界很複雜,永遠別低頭。不要讓這個世界的複雜性阻礙你前進,要成為一個行動主義者”;讓孩子擁有在挫折中恢復力量的彈性,應該是一項需要我們為人父母拿出比“提高分數”多幾倍的精力去對待的“人生課題”。

(推薦閱讀:《孩子總怕輸抗挫折能力差?推動孩子成功的“成長型思維”可以這樣培養》、《想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不再玻璃心?拜託,“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樣》)

有人覺得,這樣的紀錄片對我們普通父母來講,根本沒什麼參考的意義。

首先,自己的娃就是沒什麼天賦的普娃一枚;其次,自己也做不到比爾父母如此優秀。所以,看過之後,要麼徒增焦慮,要麼直接放棄。

起初我也是帶著這樣的懷疑。

但當我堅持看完之後,我的想法被結尾比爾母親的那段話徹底改變。她說:

“每個人一開始,都要先給成功下一個你自己的定義,有了這些對我們自身的具體期待,我們就更有可能成功。說到底,那不在於你得到了什麼,甚至不在於你給予了什麼,而在於你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那一刻我發現,經由他人遙不可及的人生經驗,可以抵達某種澄澈,讓自己明瞭自己的育兒願景,也真正明白自己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懷有這顆初心,我們的育兒之路會不會變得更加平坦一些?

-END-

要想有個比爾·蓋茨那樣的娃,那先得去好好學學人家的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