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夏貝爾如何走到“每天關店13家”?消費者道出核心問題

2019年以來,有“中國版ZARA、國內首家A+H股上市服裝公司”之稱的拉夏貝爾就陷入業績虧損、關店頻頻的風波中。

拉夏貝爾“爆雷”早有端倪

拉夏貝爾,成立於1998年,主營大眾女性休閒服裝。2014年10月在港聯交所主板上市,2017年9月順利登陸上交所,當年它的營收曾經達到104.46億元,位列國內營收最高的女裝上市企業。

2019年8月初,多家媒體報道了“拉夏貝爾鉅虧5億,上半年日均關店數量超13家”的情況,已經引起一定範圍的關注。截至6月30日,拉夏貝爾境內零售網點的數量為6799個,半年銳減2470個,縮水27%,平均每天就有13家店鋪關閉。而它收購的Naf Naf SAS近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8月6日晚,拉夏貝爾公告稱其實控人持股質押比例接近100%,且已構成違約。

8月中旬,“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稱,“拉夏貝爾實控人邢加興在股價高位已經完成“質押式套現”。而曾長期戰略投資拉夏貝爾的君聯資本,也早在拉夏貝爾H股上市後套現離場。”

10月15日,拉夏貝爾發佈《關於全資子公司涉及訴訟的進展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成都樂微因房屋租賃合同糾紛被判賠償美好家園經濟損失589.70萬元,成都拉夏對此負連帶清償責任。

10月21日晚,“央視財經”在當天的《經濟信息聯播》中報道“拉夏貝爾上半年關店頻頻 服裝清倉甩賣”,引發各大媒體跟進報道,22日將拉夏貝爾送上熱搜。

拉夏貝爾如何走到“每天關店13家”?消費者道出核心問題

從達芙妮到富貴鳥,再到拉夏貝爾,都有過紅極一時的時刻。看著知名的國民品牌一個接著一個陷入困境,既有人唏噓感慨,也有人覺得是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目前對於“拉夏貝爾每天關店13家”,網絡上負面情緒佔比較高,達59%。

拉夏貝爾如何走到“每天關店13家”?消費者道出核心問題

拉夏貝爾為何會走到這一步?是產品問題還是經營問題?

根據“財經網”在社交平臺上發起的投票“拉夏貝爾每天關店13家,你認為問題出在哪裡?”,本文截稿前已經有24.6萬人參與了投票。其中,45%的人選擇了“設計土氣,審美觀過不去”,41.4%的人選擇了“價格貴,質量跟不上”,總結起來,拉夏貝爾在消費者心中已形成了“土”“貴”、“質量差”的形象。此外,6.1%的人選擇了“擴展太快,缺乏資金支持”,7.5%的人表示“沒聽過品牌”。

雖然此份數據不能代表所有消費者,但也足以窺見拉夏貝爾存在的核心問題還是在於產品。這一點放在任何企業都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畢竟產品是基石!

拉夏貝爾如何走到“每天關店13家”?消費者道出核心問題

從近一天的熱門文章,則可以發現,拉夏貝爾似乎陷入了破窗效應,傳出的消息都不是什麼好消息:不但“每天關閉13家店”,還有“總部大樓被出租”、“拉夏貝爾買手店失寵”、“子公司傑克沃克申請破產”等。

拉夏貝爾如何走到“每天關店13家”?消費者道出核心問題

那麼媒體如何看待拉夏貝爾被“拉下”的呢?

來自“央視財經”的文章《半年虧5億,日關13店,連總部大樓都出租了!拉夏貝爾如何被“拉下”?》從庫存和資金使用情況兩方面進行了分析。該文提到,截至2019年6月30日,拉夏貝爾存貨的賬面價值高達21.6億元!存貨規模持續擴大增加了拉夏貝爾的現金流壓力;拉夏貝爾主要經營女裝,但卻在總部園區等基建項目上投入重金。重資產下的虧損對拉夏貝爾是比較難的,拉夏貝爾關店、促銷的這種“斷臂求生”,都是在降低自己的經營負擔。

既然拉夏貝爾“斷臂求生”了,那拉夏貝爾能真的求得生存嗎?

來自“南方都市報”的文章《剛賣電商品牌又要棄子還瘋狂關店 拉夏貝爾的斷臂能否換來存活?》引用了兩位專家觀點。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創新對於快時尚領域尤為重要,這些落敗的快時尚品牌共同的失敗原因就是創新不足,拉夏貝爾除了斷臂外,還需依靠企業自身的創新求變,來滿足用戶“隨時、隨地、隨心的”的消費需求。紡織服裝品牌管理專家程偉雄則表示,隨著我國消費升級,快時尚品牌的制勝法寶不再是通過快速擴張以實現量變到質變的目的,而是要跟上消費者步伐,切合消費者趨於個性化、時尚化及流行化的服裝需求,拉夏貝爾在追求創新的同時,還需要及時解決有暴雷風險的股東股票質押等自身問題。


專家們的觀點,也佐證了上面的“投票”的結論,拉夏貝爾沒有抓住消費者的心。消費者一直在變化,從前的“一招鮮”現在很難吃遍天下。品牌需要思變,不僅僅是要產品創新,更需要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不單單是靠一個社交媒體的賬號,而是真正“聽到”消費者的聲音。

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是促成購買行為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若能將消費者的產品反饋收集整理分析,作為產品開發和運營的參考,或許拉夏貝爾的產品不至於收穫如此多的“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