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物質獎勵”毀了你的孩子(轉給各位家長)

01

地鐵上,兩名學生在對話:

小男孩:“我爸說了,一科100分,獎勵100塊;兩科100分,獎勵300塊;三科100,獎勵500塊……”

小女孩:“我媽說了,只要我考進班級前5名,就帶我去迪士尼樂園。”

臨近期末考,父母為激勵孩子能考好成績,都使出了“殺手鐧”。

我認識一位冉冉媽,最近因“獎勵孩子”而困擾。

她說,女兒冉冉的成績猶如“過山車”,老師找她去問詢原因。

她突然想起女兒有天上學前問起她:“媽媽,我要是考了100分,你怎麼獎勵我?”

她覺得女兒現在的成績還不錯,就隨口回答:“沒有獎勵。”

女兒氣鼓鼓地說:“那我就隨便考考了。”

原本以為女兒開玩笑,沒想女兒“說到做到”。

從一年級開始冉冉媽就用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她,考進前30名,獎勵她一套新衣服,考進前10名,獎勵溜冰鞋,考進前3名,獎勵電話手錶。

為將電話手錶收入囊中,有段時間冉冉的學習幹勁十足,打了雞血一般。

看到分數滿滿的成績單,冉冉媽暗自慶幸獎勵方法的成效。

但很快就出了問題。女兒儼然已把獎勵作為是否好好考試的“方向燈”,有獎勵有就好好考,沒獎勵就應付了事。

孩子好好學習,只為一雙品牌鞋,一套名貴衣服,學習的意義早已變了味。

別用“物質獎勵”毀了你的孩子(轉給各位家長)

02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可能會對大家有啟發:

有一位老人對噪音特別敏感,而小區的孩子們成天在小區踢垃圾桶,讓他煩躁不安。

多次勸說未果,他想到一個好辦法。

他問孩子們:“你們踢垃圾桶是不是很快樂?”孩子們說:“是呀”。

他又說:“如果我每天給你們一元錢,讓你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踢垃圾桶,你們願意嗎?”

孩子們回答:“願意啊。”

在之後的日子裡,他們雙方按照約定兌現了承諾。

一段時間後,老人說自己收入變少了,只願意給5毛錢。

孩子們一聽錢少了一半,變得不開心,踢垃圾桶的勁頭也鬆懈了不少。

再過一段日子,老人對孩子們說:我現在沒有收入了,沒有錢給你們了,等我以後有錢了再說吧。

孩子們垂頭喪氣地說:“一分錢不給,拿誰還願意來踢垃圾桶。”

從此以後,孩子們再也不願意去踢垃圾桶了。

明明是孩子們樂此不疲的興趣愛好,最後卻能讓孩子自動放棄,這中間只隔了“獎勵”。

老人成功地用“獎勵”毀掉了孩子們的興趣,找回了之前的寧靜生活。

再也不願意去踢垃圾桶的孩子們,早已忘記當初的興趣,而只記得自己是為了利益而踢。

家長們用獎勵的方式刺激孩子學習,想想,是不是同樣的道理:

在有獎勵的時候,孩子們可能卯足了勁,戰鬥力十足。而一旦沒了獎勵,就像洩了氣的皮球,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了。

別用“物質獎勵”毀了你的孩子(轉給各位家長)

03

學習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因為家長的“獎勵摻和”,讓孩子變得功利,對“沒利可圖”的學習再也沒了興趣。

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稱: 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內生動力,一種是外在動力。

這兩種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它們的生長經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長的。

興趣就是最好的內生動力,獎勵則是外生動力。一味地獎勵,會讓孩子失去了真正的興趣。

正如《獎勵的懲罰》一書中指出的:獎勵會將本來有趣的事情變得乏味。

別用“物質獎勵”毀了你的孩子(轉給各位家長)

04

遺憾的是,用獎勵來激勵孩子,已成為父母“讓孩子好好學習”的共識。

山東的一位媽媽說過自己的經歷:

一天,兒子回到家裡,問她:“媽媽,我考了100分,你怎麼獎勵我?”

媽媽感到很吃驚,從來沒想過要獎勵孩子,為什麼他突然這麼問?

兒子說自己的同學們考好了都有獎勵,為什麼自己從來沒有。

這位媽媽的回答值得稱讚,她說:

考得好媽媽很開心,但是我從沒有想過給你什麼獎勵,因為學習好本身就是最高的獎勵。

是啊,學習好,父母高興,老師賞識,能夠進入好學校,遇見優秀的人,選擇不一樣的人生,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眼界和思維……

凡此種種,何嘗不是最好的獎勵?

蒙臺梭利說,獎賞在精神上是奴役別人所用的工具,它們只會誘使兒童勉強去做非自然的努力,這些行為只會妨礙孩子們的自然發展。

沒有一種教育方法完美無缺,沒有一種教育方法一勞永逸,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

孩子的成長,精神上的富饒,比獎勵帶來的物質豐裕更勝一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