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新知丨小雪,晚來天欲雪

舊時新知丨小雪,晚來天欲雪

雪·溯

沿著時令的印記,小雪如約而至,此時太陽黃經到達24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細碎的初雪降臨,使得天地間一片清冷安寧,雖雪未大也寒未甚,然暖陽卻漸微,凜冽的寒風也將秋之餘溫一掃而盡。隨著冷空氣由北向南襲來,全國各地逐步奏響了冬日的篇章。

舊時新知丨小雪,晚來天欲雪

雪·候

初候“虹藏不見”:孟冬初始,陰氣旺盛,陽氣隱伏,天寒無雨,凝成陰雪,故虹霓藏而不見。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空中陽氣上升,地上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寂然,生機不現。三候“閉塞而成冬”:嚴冬歲末,為藏、為終。陽氣下藏,陰氣收斂,天地閉塞。世間之萬物蟄伏,遊離的氣息,肅殺且悲涼。

雪·俗

天漸冷了,離家的遊子在寒冷的冬季愈發思念家鄉的味道,而淳樸的百姓總是善用食物來拉近他鄉和故鄉的距離,以解鄉愁,溫暖人心。

冬臘風醃

民間素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每逢冬臘月,南方地區的農家便開始著手於醃製臘味,以食鹽、花椒、八角、丁香、桂皮等將肉細細地抹勻醃製,幾天後懸掛在灶臺上方,用燒松枝的煙火久久熏製。待春節前後,便是正好的年貨。

北方的老百姓趁著小雪前後抓緊囤菜,家家戶戶在院子裡壘起了白菜堆,陽光出來時鋪開晾曬。一部分洗淨,放進罈子中壓上石頭,醃成鮮脆爽口的酸菜。空氣裡混雜著鮮菜的清甜和醃菜的發酵味,是北方人心中溫暖的記憶。

舊時新知丨小雪,晚來天欲雪

餈粑祿祿

農諺有“十月朝,餈粑祿祿燒”,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糯米蒸熟後搗成粉團,捲起後像車軲轆般的四周滾動,充分裹上芝麻、花生和糖;或軟炸至金黃油亮,沾滿摻著糖粉的黃豆麵,趁著絲絲熱氣,軟糯香甜的口感,柔和了整個寒冬。

吃刨湯

小雪將至,土家族人便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新鮮宰殺的豬肉經開水褪毛,趁著熱氣尚存,精心烹飪成美味的鮮肉大餐,稱為“刨湯肉”。土家族人好客,以此鮮美香濃款待親朋好友,給凜冬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飲酒釀

農事已畢,穀物收穫,小雪是古代中國人釀酒的好時節。酒釀舊時稱醴,而不同地域的材料和釀造工藝的差別,使得人們有了對於故鄉真切的味覺記憶。酒是故鄉醇,一壺濁酒,色清味冽,飲下滿腹的甜,瀰漫的酒香引人回味。

舊時新知丨小雪,晚來天欲雪

雪·養

起居·禦寒

《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季的起居原則當以養“藏”為主,需調整作息,早臥晚起以助陽氣閉藏、精氣充養。

小雪氣候漸冷,添衣保暖對抵禦寒邪侵襲尤為重要。“頭為諸陽之會”,即頭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不能輕易受風寒。因此小雪之後,需注意出門戴帽圍巾以保護陽氣。

暖冬·食紀

冬季的飲食調養當順應自然界閉藏的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小雪的飲食宜溫補,可多吃一些溫潤的食物,如白菜、扁豆、南瓜、大棗、龍眼、核桃、山藥、板栗等。中醫認為“腎主冬”,因此冬季養生當補腎,而“黑色入腎”,所以此時節應以食“黑”為補,如黑豆、紫米、黑芝麻、木耳等。

冬季寒冷乾燥,適合多喝點熱湯,如羊肉白蘿蔔湯、白菜豆腐湯等,既暖身又能滋補津液。冬季主藏,人們體內的熱氣散發不出去,則容易生內火,因此可搭配些清火滋潤的食物,如白蘿蔔、白菜、菠菜、黑木耳、豆腐等。

小雪食譜推薦:

(1)冬瓜燉羊肉

【材料】:冬瓜250克,羊肉200克,香菜25克。香油、精鹽、胡椒粉、味精適量,蔥、姜塊少許。

【做法】:① 羊肉切成小塊,下沸水焯燙;冬瓜去皮洗淨切塊,下沸水焯燙透;香菜洗淨,切末備用。

② 湯鍋上火燒開,下入羊肉、蔥、姜、精鹽,燉至八成熟時,再放入冬瓜;

③ 燉至熟爛時,將蔥、姜塊揀出,加味精,撒胡椒粉、香菜末,淋香油即可。

【作用】: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利尿消腫

舊時新知丨小雪,晚來天欲雪

(2)桂圓牛肉湯

【主料】:牛肉200克,豌豆苗20克,黃芪10克,桂圓肉20克,鹽3克,白酒2克。

【做法】:① 牛肉切片,加水1500克同煮,候滾,撇去泡沫及油。

② 加入黃芪及桂圓肉,煮至水餘下約600克為止,下酒,鹽調味,再加入豆苗,滾熟即成。

【作用】:補心安神,益智增力。

寧心·安神

在初雪打溼枯葉的季節,樹葉凋零,寒風瑟瑟,天氣時常陰冷晦暗,人的心情也會相對脆弱,容易煩躁不安、悲情沉鬱。清代醫家吳尚說:“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因此,小雪時節當自我調節心態,以保持樂觀、寧心安神、節喜制怒。

雪·末

殘秋盡,冬意來。四季輪迴至此,縱然百花千木凋零,仍念念不忘。 聽,那是雪落下的聲音,一年的悲歡離合,彷彿隨著那紛紛飄揚的雪花,轉瞬即逝,融化在掌心。凋零的落葉,撣落一地過往。“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人生如夢,願你的記憶裡,也有一份來自冬的暖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