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膚品真的有用嗎?還是隻是商家的噱頭?

“上帝給你一張臉,你自己另造一張。”好吧,此話的本意並非鼓勵大家每天早一次、晚一次把各種水、乳、泥、脂、粉往臉上堆,當然,比起動刀拉皮,這些表面的粉刷功夫都屬於“小動作”。我們那麼賣力地把那些號稱含有各種奇異成分的保養品“喂”給皮膚,皮膚是否領情?要知道,在某些地方、某個時代,鳥糞、白鉛都是熱門的護膚品呢。

護膚品真的有用嗎?還是隻是商家的噱頭?

皮膚的營養哪裡來?

碰碰自己,觸手之處即為皮膚。柔軟的它依附在肌肉骨骼搭成的身體框架上,以脂肪層勾勒輪廓,上面再以真皮和表皮逐層美化,才造就了你的外表。色相美不美,和皮囊的質量還是有很大關係的。

每個人皮膚的面積都不小,一個身高1.7米、體重60千克的成年人,體表面積大概是1.7平方米。不算由脂肪小葉和小葉間隔構成的皮下組織,單論表皮與真皮,二者加起來最厚處不過四五毫米,最薄的地方在眼瞼——只有0.25毫米左右。

護膚品真的有用嗎?還是隻是商家的噱頭?

若不是因失去結合水而變得不透明,薄薄的頭皮屑哪有那樣顯眼!真皮和表皮在身體總重中佔了不算小的一份——約5%,而皮下組織的情況則因每人胖瘦不同而差異甚大。

皮膚雖然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但它直接汲取外界養分的能耐並不大——要是皮膚很能吸收養料,人類也就不必依靠進食維持基本生存了,油鹽醬醋、葷素搭配多麼麻煩,往營養液裡一泡多方便!皮膚,和身體內部的其他器官一樣,要靠血液供給營養。

確切地說,皮膚的三層結構——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中,只有靠內的兩層才有血管。動脈與靜脈走過皮下脂肪層來到真皮網狀層,然後到真皮乳頭層。

護膚品真的有用嗎?還是隻是商家的噱頭?

血液在這裡打上個轉,將攜帶著的氧氣養料一一分發出去,又收集好細胞生理活動代謝出的廢棄物,流回網狀層的靜脈中。真皮乳頭層與表皮之間靠多孔的基底膜帶連結,這些小孔允許液體流通,讓沒有血管的表皮從真皮中獲取養分。

當然,皮膚也能夠從外界環境中吸收一些物質。吸收的量比從血液中獲得的小得多,過程卻複雜得多。畢竟,作為人體免疫的第一道防線,皮膚最本質的工作是阻止外界環境中的有害物質進入身體。

皮膚上沒有甄別有害物質的結構,它其實應該對外來物質悉數拒絕的。然而皮膚畢竟不是塑膠生化服,不能100%阻隔外來物質,因此各種透皮給藥系統和護膚品才紛紛登場。“摸”進皮膚的物質,走的多半是毛囊、皮脂腺、汗腺這些原本為了向外排洩而設的孔道——因此,皮膚的吸收功能嚴格來說算是個漏洞。

皮膚有“嘴”怎麼“吃”?

試著把外來的物質想象成入侵身體這座城池的士兵,入侵者最喜歡從為數不多的隱蔽通道直插城池內部。毛囊和汗腺就是皮膚上的通道

,它們長在真皮網狀層,向上穿過真皮乳頭層和表皮,在表皮的最外層留下微米級的開口。

護膚品真的有用嗎?還是隻是商家的噱頭?

只要“摸”進了這條路,物質就有可能一路通關到真皮。當然並不是所有進入毛囊或汗腺的物質都能走到底,有些會走進岔路(皮脂腺)裡去,有些會沉積在毛囊壁上,但總體說來,這條路還是挺暢通的。

那些運氣比較背、沒有站在毛囊口的物質可以走

另一條線路入侵皮膚——“夾縫”,即角質細胞間隙。表皮分為結構性質不同的五層,最外層是由角質細胞構成的角質層,這是防禦的中堅力量。角質細胞間充滿著由脂肪酸、膽固醇、神經酰胺等成分構成的脂質。角質細胞為磚石,細胞間脂質為泥巴,磚泥結構壘起了人體防禦城牆。“泥巴”鬆軟一些,“入侵者”或許可以從中通過。

這樣的“泥巴通道”雖然為數眾多,但十分曲折,只有符合苛刻條件的物質才有可能走進真皮。首先,分子不能大。化妝品界常強調“500道爾頓原則”,即認為分子量大於500道爾頓的成分幾乎無法通過角質層。

其次,是要有一定脂溶性,這樣才能分佈在細胞間脂質中,依靠濃度差向內擴散;第三,它的親脂性又不能太好,親脂性太好的物質雖然在角質層中可以通行順暢,一旦到了親水的表皮其餘部分與真皮中,就又走不動了。體積足夠小,略微親脂,才易吸收。

判斷一種物質究竟是親脂還是親水,得看它的辛醇-水分配係數。

護膚品真的有用嗎?還是隻是商家的噱頭?

辛醇是一種極性很弱、親脂性很強的有機溶劑。辛醇-水分配係數(常以logP表示)大於0,說明親脂性要強些,反之則更親水。外用藥物的logP值在1~3時最適宜吸收;logP再大,它們將停滯在角質細胞間的脂質中。

譬如說輔酶Q10——一種抗氧化劑,它的分子量為863道爾頓,logP=11。分子量略大於500倒沒什麼,但它的logP值使它在外用時,只能在皮膚表面發揮抗氧化作用,不能保護內部細胞。

第三種進入皮膚的方式是最艱險的,入侵者需要不停鑽細胞膜、進入細胞、出細胞膜,直到精疲力竭。在這種情況下,物質的脂溶性越好,越容易通過角質層。這種途徑效率最低,幾乎可以被忽略。

皮膚吸收的圍城

如果沒有皮膚疾病等原因導致的角質屏障受損,以上三種途徑加在一起,外來物質進入皮膚的效率還是不夠高。

護膚品真的有用嗎?還是隻是商家的噱頭?

其實人們對皮膚的吸收功能的態度也有點糾結。作為醫療(美容)上的一種給藥方式,人們希望有效成分吸收得多,而從身體防禦的角度考慮,我們則希望皮膚堡壘更堅固。

倘若是化妝品意圖進入皮膚,那麼有效成分到達角質層也就達到目的了,若干分子要能到真皮層,可真是需要超級好的運氣才行。

如果期望將外用作為一種醫療給藥途徑,譬如用尼古丁貼片幫助戒菸,那還得讓藥物在真皮層中穿過血管壁進入血液循環——這又是一道水與脂的關卡。將藥物(或化妝品)的有效成分調整為更利於吸收利用的結構是可能的,但它們的滲透之旅仍然漫長而艱難。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如何讓皮膚提高吸收效率,包括在外用製劑中加入酒精、表面活性劑、氮酮等促滲,將給藥區域封閉、離子導入、開發無針注射系統,或者暴力地利用電流或微針將皮膚打出密集的深至真皮的孔。

護膚品真的有用嗎?還是隻是商家的噱頭?

但我們要明白,皮膚最主要的功能是防禦而非吸收。提高吸收效率沒有選擇性,和有效成分一起被放進來的,還有那些可能對健康不利的物質——小到刺激皮膚的防腐劑分子,大到細菌!

撰文 Laluna

護膚品真的有用嗎?還是隻是商家的噱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