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岡:實施四大行動 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11月18日,黃岡市召開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現場推進會。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劉雪榮主持會議並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邱麗新出席會議並講話,市領導李初敏、何東英、劉忠誠、郭應虎出席會議。

會上,印發了《黃岡市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及支持政策清單、項目清單和任務清單、《2020年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及任務清單、《關於貫徹落實情況的通報》《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督查情況通報》。浠水縣、英山縣、黃梅縣分別就文化和旅綜合工作、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作典型發言。

劉雪榮強調要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全面推進黃岡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反映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盼,對於我們堅定“四個自信”,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確保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劉雪榮要求要加快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對照示範區創建標準,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面達標,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全面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全面完善,切實強弱項、補短板,確保如期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要認真貫徹實施《黃岡市革命遺址遺蹟保護條例》。各級各部門黨政一把手要帶頭學習《條例》,推動落實革命遺址遺蹟保護的各項保障,切實保護好、利用好黃岡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快推進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全域旅遊方向,把握好“全景、全員、全過程、全要素”的發展要求;要切實增強文旅融合意識,推進文化和旅遊資源融合、業態融合;要按照“概念+項目+投資=文化產業”的思路,推進黃岡“雙強雙興”戰略實施;要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項目支撐,全面落實任務清單。

邱麗新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對照會議印發的《黃岡市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及項目清單、任務清單,堅持全業推進,加快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要針對示範區創建中期評估發現的問題抓緊整改,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擴大示範區創建宣傳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政策;加大《黃岡市革命遺址遺蹟保護條例》宣傳力度,全面落實《條例》貫徹實施的主體責任,落實相關部門的行業監管責任及協調配合責任,完善長效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未來三年,黃岡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立足黃岡文旅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以“大別山水,人文黃岡”品牌為引領,以深化文化和旅遊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以旅遊業為先導,以高質量產業為支撐,以政策落實為保障,打造文旅精品,培育市場主體,構建產業體系,拓展消費市場,探索“文、旅、體、農、商、學、康”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推動黃岡文旅產業提質轉型、融合升級。到2022年,實現5A景區零的突破,培育一批產值過5億元的文旅骨幹企業,全域旅遊、中醫藥健康旅遊、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等國家級、省級文旅產業示範創建位居全省前列。旅遊綜合收入達到600億元,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80億元,兩項指標均保持15%以上增速,形成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文化小康目標全面實現,文旅產業成為支撐黃岡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性產業。主要任務是實施四大行動:

一、實施文旅產品提升行動

打造一批文旅系列精品

。以創建 5A 景區為重點,推動麻城龜峰山景區5A創建達標驗收,啟動紅安革命紀念地、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東坡文化旅遊區5A創建工作,到2022年,力爭全市建成或基本達到5A標準的景區2家,4A級以上景區達到22家。重點提升全市10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啟動創建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推動創建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1家、國家旅遊度假區1家、省級旅遊度假區2家。打造一批上規模、有特色、集聚發展的文化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新增 1~2 家省級示範園區、2~3 家示範基地。

創建一批文旅系列示範。加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力度,確保 2021 年前通過驗收。加大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力度,爭取紅安、麻城、羅田、英山4個縣市全部通過驗收。推進蘄春縣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確保 2021年前通過驗收。推進荊楚文旅名縣等十大品牌創建。

培育一批文旅融合典範。推進“文化成景區”,科學利用文物遺蹟、文化遺產及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遊;推動“文化進景區”,鼓勵專業藝術院團與重點旅遊景區合作,打造中小型、主題性、特色類的演藝產品,增設參與性、體驗式消費項目,舉辦主題文創設計、文創產品賽事活動,促進演藝、影視、娛樂、非遺展演、創意設計、工藝美術等行業創新發展。積極發展商務會展、文化節慶旅遊,重點培育東坡文化節、黃梅戲藝術節等10個省內外知名的旅遊節慶品牌和板栗節、吊鍋節等10個黃岡特色節慶活動,持續舉辦大別山(黃岡)世界旅遊博覽會、黃岡地標優品暨文化美食招商、大健康產業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大活動。

推進一批重點文旅項目。建立文旅重大項目統籌推進工作機制,每年遴選一批重大項目申報納入國家、省、市重點項目庫;一對一對接國際國內知名文旅產業集團、大型主題樂園運營商等產業資本,策劃、招引一批龍頭型文旅綜合體項目,重點推進 5個投資額20億元以上的文旅項目、10個投資額 10億元以上的文旅項目。引導、服務好能人回鄉創業,圍繞鄉村旅遊、民俗體驗、主題民宿等,推進建設100 個鄉村文旅項目。

二、實施文旅與相關產業融合行動

推動文旅與工商業融合發展。利用工業園區、工業展示區等開展工業旅遊,支持黃岡伊利、蘄春李時珍醫藥集團等企業創建工業旅遊示範點。依託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支持文化教育用品、旅遊裝備及戶外休閒用品製造業發展。推動旅遊商品與黃岡地標優品、農產品加工、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旅遊商品研發、生產、銷售企業。紮實推進地標優品進景區,特色美食、文娛節目納入旅遊線路。推動旅遊與城市建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文化旅遊小鎮、城市旅遊綜合體、城市綠道、遊憩美食購物街區。

推動文旅與農業融合發展。依託優良生態、農耕文化、田園風光、特色種養殖資源,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和鄉村休閒度假等農旅融合業態;積極建設森林公園、溼地公園、茶旅公園、賞花樂園、森林小鎮、森林康養基地、水利風景區等,發展森林旅遊、水利旅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與特色文旅相融互促,倡導推廣“十個一標準化工程”;打造“到(文旅)名縣、進名鎮、訪名村、逛名街、品群藝、走鄉間綠道、賞鄉村美景、住鄉旅人家、嘗鄉土美食、帶鄉親好禮”融合發展生態鏈,助力鄉村振興。採取“景區帶村”“能人帶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健全完善鄉村旅遊扶貧開發、管理和利益分配機制,深入推進旅遊扶貧。

推動文旅與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山地戶外運動、水上運動、徒步騎行運動、夏季漂流、冬季滑雪等特色體育旅遊,建設一批山地戶外營地、自駕車營地、徒步騎行服務站等健身休閒設施,依託有條件景區、大中型體育場館、連片美麗鄉村打造體育旅遊綜合體,力爭新增2家省級體育運動休閒小鎮。連續舉辦中國·黃岡挺進大別山漂流賽、自行車賽、場地汽車越野賽和黃岡國際馬拉松,每年開展2~3個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活動,打造一批精品品牌賽事。

推動文旅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發揮李時珍品牌和中醫藥特色養生保健資源優勢,支持在度假區內、景區周邊發展旅居康養和養生養老社區,推出一批集康復理療、養生保健、文化體驗於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產品。以推進蘄艾全產業鏈開發、打造蘄艾健康文化旅遊品牌為重點,著力開發醫藥康養、蘄艾養生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健康旅遊產品,加快蘄艾系列產品、中醫保健品、保健器械等健康文化旅遊商品研發生產。支持李時珍紀念園創建 4A級旅遊景區。

推動文旅與教育科技融合發展。積極推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日常教學範疇,依託特色景區、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博物館、紀念館、藝術館、非遺展示館、科普場館、科研設施等,建設一批研學實踐教育示範營地、基地,開發一批研學旅行產品。以國際友城互訪交流和研學為主,拓寬國內外青少年來黃岡研學通道,將黃岡打造成省內一流的境內外研學旅行目的地。

三、實施文旅產業支撐行動

推進規劃統籌合一。將文旅產業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鄉村振興規劃等相關規劃中,統籌整合資源。市政府組織編制《黃岡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黃岡市全域旅遊規劃》;各縣(市、區)和文旅特色鎮(鄉)結合各自實際,做好相關規劃編制工作;市、縣(市、區)文化和旅遊部門編制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營銷推廣等專項規劃或行動方案,形成層次分明、相互銜接、有效實施的規劃體系。城鄉建設、農業、水利、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項目建設充分融入文化和旅遊元素,涉文旅項目在論證、立項、建設時充分徵求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意見。

強化基礎綜合配套。完善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黃岡市旅遊集散中心,在縣城、遊客集散節點鎮(鄉)、A級景區和鄉村旅遊點設置遊客中心或旅遊諮詢點,到2022年全市共建設 120處。紮實推進“廁所革命”,到2022年全市共新建、改建旅遊廁所400座,實現主要旅遊景區、交通集散點、休閒娛樂街區等場所廁所數量充足、乾淨衛生、管理有效、實用免費。推進3A級以上景區、旅遊度假區、文娛休閒街區免費 WIFI 全覆蓋。健全旅遊交通體系。實現幹線公路與4A景區、省級旅遊度假區之間有二級以上公路連接,與旅遊名鎮之間有三級以上公路連接,與旅遊名村之間有能滿足中巴車雙向通行的四級以上公路連接。建立市、縣客運樞紐與重點景區、與武漢等周邊城市互聯互通,強化班線客運、城市公交對旅遊服務保障。將城區道路、高速公路、幹線公路上的旅遊標識標牌納入道路交通標誌範圍,到2022年全市新建改建120處旅遊交通指引。在重點景區和度假區配套建設自駕營地、露營地和房車營地,新建景區和鄉村遊停車場100處。支持利用小型客機、滑翔傘等發展低空飛行旅遊。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支持市大別山旅遊開發公司整合資源、發展壯大,支持東坡赤壁、神峰山莊、燕兒谷等本土品牌的實體做大做強,支持招商局集團、鄂旅投、省交投和卓爾控股、北京房建等企業集團紮根黃岡,深耕文旅產業發展。將文旅項目招商列入全市產業招商的重點計劃,編制並滾動更新文旅項目鼓勵投資目錄,切實加大文旅重點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到2022年,培育年收入超億元的文旅企業20家以上,規上文化企業達到230家以上,新增4A旅行社2家、3A旅行社10家,新增三星以上標準的旅遊飯店、主題酒店、精品民宿20家。

培育集聚人才隊伍。把文旅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納入人才強市戰略總體佈局。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到2022年,全市培養文旅領軍人才10名、青年專家100名、創新創業人才1000名,培訓文旅從業人員10000人次。建立職業經理人、金牌導遊、非遺傳承人、鄉村旅遊工匠等中、高級人才庫。著力加強導遊隊伍建設,落實導遊薪酬和社會保險制度,明確用人單位和導遊的權利義務,注重發揮好旅遊協會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作用。

四、實施文旅整合營銷行動

做強城市形象宣傳營銷。進一步提煉黃岡城市形象定位,藉助央視等高端媒體和傳統主流媒體、新媒體,多渠道、高頻率開展可持續的、有影響力的城市形象宣傳,切實提升城市美譽度和知名度。通過舉辦大型會展、特色節慶、品牌賽事、文化演藝等各類活動,進一步加強城市對外營銷工作。

統籌開展全方位文旅營銷。樹立系統營銷和全面營銷理念,制定客源市場開發規劃和工作計劃,國內旅遊以武漢及周邊市場為核心,逐步擴展到華東、華南市場和高鐵通達城市,入境旅遊以東南亞、日本、韓國為主攻方向,開拓國內國際客源市場。著力打造“多情大別山,風流看黃岡”文旅品牌形象,建立縣域、景區、企業等多層次、相互支撐的品牌體系。建立統一營銷平臺,及時發佈和更新各種旅遊信息。加強與攜程旅行網、途牛旅遊網等合作,強化線上線下互動。建設黃岡文旅數據中心和智慧旅遊、“文化雲”公共服務平臺,完善假日旅遊調度、公共服務、應急管理、宣傳營銷等多種功能。

整合打造經典旅遊線路

。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培育跨縣域旅遊線路產品。每年徵集、評選十大精品旅遊線路,每個季度適時推出一批精彩旅遊線路,經過市場檢驗、打磨,積澱形成系列經典旅遊線路產品。依託旅遊景區、文旅特色城鎮、村壪、旅遊公路,推出一批自駕遊、自助遊精品旅遊線路。積極推進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鄂豫皖大別山、武漢城市圈等區域旅遊合作,聯合打造跨區域線路產品。(李青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