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杯米養恩,擔米養仇”

生活中我們常聽見“杯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類似的說法還有“鬥(碗/升)米養恩,擔(石)米養仇”、“升米養恩,鬥米養仇”、“滴水恩鬥米仇 ”、“升恩鬥怨”等等。

也说“杯米养恩,担米养仇”

升、鬥、斛、石(擔)都是我國古代的容量單位。在古代中國,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 十鬥為一斛(大斛)。南宋末年改五斗為一斛(小斛),二斛(十鬥)為一石(音"擔")。以過去最常見的度量物——稻米來測算,一石約合120斤。

這類說法裡有一個基本規律,就是前面是較小的容量單位,指代少量的米;後面就是比較大一些的容量單位,指代比較多一些的米,是過去社會老百姓經過親身實踐總結出來、得到大部分人認可,而且流傳久遠的一種關於人性的一種描述。

也说“杯米养恩,担米养仇”

我們常說,“救急不救窮”。對於一個身處困窘的人,如果他本身是一個勤奮、自立、好強的人,他就會自己對自己負責,有羞恥心,會感恩;如果只是偶然的意外、天災人禍導致的一時困難,你給他一點哪怕很小的資助,他一定感恩戴德,感激你一輩子,比如人快被餓死的時候,給他一點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所謂“杯米養恩”。

但是對方是一個懶惰、不思進取、渾渾噩噩的人,通常會有依賴心理。你給了一杯米,他依然不滿足,沒準還指著你的下一杯米。一杯又一杯,慾望是無止境的,他們習慣了別人給他們東西,嗟來之食也無所謂,毫無廉恥之心。

哪怕你此前資助的累計達到“一石米”、“N石米”,有一天,你覺得沒有必須繼續無償給予,他就會怪罪和怨恨那個突然終止供給他的人,於是就出現了“擔米養仇”的結果。

也说“杯米养恩,担米养仇”

“杯米養恩,擔米養仇”看似不合邏輯,實際上對某些人來說是人性的必然。因為對方在一連串得到恩惠的活動中,心中的感恩遞減,而減到一定程度時,受恩者幾乎已經“坦然”地接受了別人的饋贈,乃至認為理所當然。

最後,受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不但在心理上絲毫不覺得有任何不妥,而且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反目成仇,所謂“擔米養仇”,也就是孔聖人所說的“近則無禮、遠則生怨”。“杯米養恩,擔米養仇”實際是古人對人性的一種比較精闢的、具象的解讀。

也说“杯米养恩,担米养仇”

生活中這種現象也很多,比如我們看到非洲有些經常被接濟的地方,小孩都養成了站在路邊要錢的習慣,沒有自己去勞動創造財富和改善自己生活的意識,你不給還會罵你,就是這樣的例子。

再比如一個多年不走動、幾乎快要遺忘的親友,突然有一年春節來登門拜訪,我們通常會很感激。如果此後年年春節都來,不出幾年,突然有一年沒有來,我們可能就會感覺為啥今年不來了,心裡一定覺得不大受用。

其實,幾千年前老子的《道德經》就告訴我們“少則得,多則惑”。世人皆有因果,當我們遇見一個人有難時幫一把是福報,可以積陰德;但你一直幫,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不勞而獲會讓人產生惰性,進而產生幫忙是理所當然的,這是人之本性,所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也说“杯米养恩,担米养仇”

當然,生活中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經常有,但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君子同樣也有。古人云好人有好報,種善因結善果。

我們不必憤世嫉俗,認為人性都是惡,只要覺得是對的,就放膽去做,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相信上天自有公道。積德行善,量力而為,杯米不少,重要的是那份愛心;扶危濟困,積善成德,擔米不多,貴在持之以恆。

不過對於只要“魚”不要“漁”的人,我們可以善意的提醒、勸解;相信大多數人都是自立自強的。而對於完全依賴的懶漢,我們也不必過於動惻隱之心。(您有任何看法都可以在文後留言與作者和其他讀者討論、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