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導演論壇 胡玫:不要去研究適合手機看的電影

金雞導演論壇 胡玫:不要去研究適合手機看的電影

| (1/11)

1905電影網訊11月20日,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導演論壇在廈門召開,著名導演胡玫、萬瑪才旦、鄭大聖以及新導演五百、霍猛、崔斯韋、甘劍宇、顧曉剛等展開對談。論壇以“個性表達和時代訴求”為主題,在順應時代訴求的同時,導演們如何保持個性表達,凸顯自我風格,堅持藝術探索,成為他們討論的主要話題。

談電影創作與時代發展

對於故事題材的選擇,胡玫、萬瑪才旦和鄭大聖三位導演都有不同的方式。

胡玫從自我經驗出發,她透露自己是拍女性題材電影出身,之所以成為執導重大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導演,則是因為電視劇《雍正王朝》。當時她不想被簡單冠上女性導演的標籤,所以選擇拍男性歷史劇。《雍正王朝》大獲成功,後來投資方就一直找她拍攝此類題材。

胡玫感慨“現在的選擇越來越少了”,拍攝新片《進京城》是因為劇本好,同時也想通過這部電影涉足京劇領域,她透露現在又有很多資方來找她拍京劇電影。

金鸡导演论坛 胡玫:不要去研究适合手机看的电影

導演胡玫

萬瑪才旦導演則是通過直覺選取題材,同時依靠職業經驗的判斷。《塔洛》和《撞死了一隻羊》都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要看題材適不適合拍成電影,如果不能,我會把這些觀察到的素材先寫成小說”。

鄭大聖導演拍電影的速度相對較慢,因為他選擇題材的角度很特別,“要足夠親切,讓我可以和它一直待著,又要讓我感到陌生,讓我想再多看它幾眼。”

談到電影放映技術和觀眾群體的變化會不會對電影創作產生影響,三位導演的主張和立場就很一致。

面對當下觀眾用手機看電影的現象,胡玫認為如果創作者去研究適合手機看的電影,為此拍攝更多特寫鏡頭,屬於枉費心機、誤入歧途,“創作必須是有感而發,不忘初心。”

萬瑪才旦認為無論面對什麼國家和文化背景的觀眾,無論觀眾用什麼方式看電影,好電影帶來的感受都是一樣的,創作者要解決的是內容方面的根本問題。鄭大聖也表示他沒有追趕技術潮流的焦慮,“導演用他自認為最好的方式去做表達就可以了”。

金鸡导演论坛 胡玫:不要去研究适合手机看的电影

導演萬瑪才旦

如何理解現實主義電影?

萬瑪才旦:現實主義要多元化,有個性

近年來,《我不是藥神》《找到你》《無名之輩》《狗十三》《少年的你》等現實主義電影引起社會熱烈反響,現實主義電影創作也成為行業內的熱議話題。

對於現實主義概念,胡玫稱她在以前給自己提出“新歷史主義”的創作方法,雖然經常拍攝歷史題材作品,但她表示自己就是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深入理解各個年代的歷史生活形態,盡力還原歷史面貌,同時也要讓現代觀眾更看得懂,包括她正在籌備製作的電影《紅樓夢》也是這樣的創作方法。

萬瑪才旦認為現實主義不能是單一的現實主義,應該更加多元化,包含批判現實主義、心理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更為豐富的外延和內涵,才能讓電影更加有個性,“創作的根本特點就是要有個性,現實主義創作也要有個性。”

“電影裡的現實主義不是我們肉眼所見的現實世界,應該是用鏡頭語言來見慣常所不見”,在鄭大聖看來,現實主義是一個基本態度,“我們對世界誠實之前,首先得對自己誠實”。他還認為電影經常只能拍到現實的表層現象,所以要運用一些隱喻,“這種美學分寸的把握,很難,也很高級。”

金鸡导演论坛 胡玫:不要去研究适合手机看的电影

導演鄭大聖

故事、資金、團隊、經驗...

五百霍猛崔斯韋等分享新導演困惑

論壇上,五位新導演的背景和來歷各不相同,有從網劇轉拍電影的五百(《“大”人物》)、從編劇轉當導演的崔斯韋(《雪暴》)、有科班出身的霍猛(《過昭關》)和甘劍宇(《鋌而走險》),也有非科班出身的顧曉剛(《春江水暖》)。

他們在執導電影的過程中面對很多困惑,也通過克服困難積累了不少經驗。

五百透露,他年輕時曾想花30萬拍數字電影,後來降低成3萬拍獨立電影,資金受阻後他就去拍婚慶,雖然過程不順利,但也得以逐漸形成團隊,對現實生活也有更深的理解,促進自己的藝術創作。

他認為現在懷抱電影愛好的年輕人不是人人都適合做電影,進入這一行需要考慮清楚。而一旦當導演,要會選擇長期處於這個行業的靠譜資方,“他們的意見要尊重,但不要妥協。”同樣面對資本和市場,顧曉剛也表示自己會盡量保持創作者的自由,並摸索市場與藝術探索的問題。

甘劍宇形容導演就像醫生,“大家去看病時,還是會選經驗豐富的老醫生”,在他看來,同行天生會對新導演的能力產生懷疑,所以要先調整好心態。另外,年輕導演也要注重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金鸡导演论坛 胡玫:不要去研究适合手机看的电影

導演甘劍宇

霍猛則認為,資金、技術、團隊等不是年輕導演面臨的最大問題,而是要想明白為什麼拍電影,要找到和電影相處最舒服的方式,比如是選擇拍商業類型片還是藝術電影,創作方法各不相同。

雖然《雪暴》是崔斯韋的第一部導演作品,但他已經是擁有十多年編劇經驗的電影人。崔斯韋回憶,在拍《雪暴》時就想趕緊拍第二部電影,但在影片全部完成上映後,他的心態卻發生變化。“不是因為票房問題,而是想靜下來面對電影。除非特別喜歡,也能駕馭好,才會再去做。”

近年來,崔斯韋通過多次參與創投大會和新導演計劃的評審,接觸了許多年輕一輩的導演,他認為這個時代為年輕電影人提供了大量機會,但缺乏好故事。

據他觀察,現在許多年輕電影人關注的內容過於狹窄、同質化嚴重,“20個劇本里有15個是私人化電影,太注重個人感受,沒有和時代形成呼應”,他希望新一代電影創作者要有寬廣的視野,才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