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解放第一礦”:為支援西柏坡,轉移煤礦器材物資達4大卡車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解放之初,位於河北西部太行山下的井陘礦區,蘊含著豐富的礦藏資源,素有“百年煤都”之稱。正豐煤礦就在歷史長河中應運而生,見證了中國一個世紀的興衰和鉅變,為支援解放戰爭、創建新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為“解放第一礦”、“開國第一礦”。

1912年,時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的段祺瑞,聯合閻錫山、王士珍等,在井陘礦區成立正豐煤礦,推動了當時石家莊一帶的工業發展。如今整個礦區現在只剩下一口礦井,也就是年產20萬噸的三礦。三礦即當年的正豐礦,現隸屬於冀中能源井礦集團。鼎盛時期,三礦有職工6000餘人,年產煤130萬噸,現在職工縮減到800餘人,年產煤20萬噸。

從1947年4月之後,作為全國第一個解放的大型煤礦,井陘礦區的煤、電、機器以及大量的技術工人有力地支援了邊區的軍工生產等工作。

為支援邊區的軍工生產,晉察冀邊區政府決定把礦山的主要器材物資運往平山兵工廠,擴大軍工生產能力。礦工們很快組成了550多人的運輸隊,把大部分的機器設備化整為零,晝夜不停,用馬馱驢拉的方式運往平山。

在轉移煤礦器材物資的同時,井陘、正豐兩礦還將諸多辦公桌椅、生活用具,裝滿四大卡車贈送革命聖地西柏坡,供黨中央領導人使用,現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

德國人援建的冶礦煙囪依然聳立不倒,滄桑的紋理彷彿訴說著歷史輪迴的故事,這已成為煤礦標誌性的建築之一。

廢棄的機械似乎在低語著歷史的故事,井陘礦區這座典型“因煤而興”的獨立工礦區正面臨產業轉型發展的問題。

隨著煤炭行業日漸衰落,這座百年老礦早已沒有了昔日的風采。2015年7月,冀中能源井陘礦區因為資源枯竭關閉了最後一個礦——井陘三礦,礦區挖煤的歷史就此畫上了句號。

時代變遷,曾經熱火朝天的開採景象已不復存在,礦區挖煤的歷史也將隨著資源的枯竭畫上句號。

如今,正豐礦廠還建立遺產保護機構,將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融入全域旅遊發展格局。

在原三礦工廠的基礎上進行改裝,打造時代記憶火車驛站,是集住宿、餐飲、工業研學於一體的旅遊新業態,由我國1972年製造的蒸汽機火車頭與3節綠皮車廂組成。這裡是正豐礦鳳張鐵路運煤專用線起點。鳳張鐵路運煤專用線全長15華里,直接和綿河南岸正太鐵路接軌。礦區煤炭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這裡是井陘礦區煤炭工業的一份歷史記憶。

在位於正豐礦廠一側的空地上,還建起了賽車谷。以汽車運動為引擎,在充分保護和利用現有工業遺存的前提下,將轉型方向聚焦汽車後市場產業。轉型後的礦廠也成為了全新網紅打卡勝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