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1912年美軍就在飛機上裝載劉易斯機槍對地射擊

早在1912年,美軍便已已經實驗在飛機上裝載機槍進行對地射擊的實驗,雖然實驗結果沒有得到軍方高層的重視,但卻開創了人類第一次在空中使用機槍進行射擊的先河。在兩年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和同盟國都把機槍搬上了飛機,之後接近半個世紀裡機槍都成為了空戰中最重要的武器。無論是戰鬥機還是轟炸機都會安裝一挺或數挺機槍用來交戰,本文就簡單介紹一下早期轟炸機的自衛機槍發歷程。

開放式機槍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歐洲主要參戰國都已經擁有不少飛機用作空中偵察和炮兵校射,大部分都沒有安裝武器。敵我雙方飛機相遇時 ,飛行員們經常選擇以飛行特技壓迫對手迫降要麼,利用手頭一切能用的東西破壞對手的飛機用手槍對射 互相砸扳手都發生過,甚至直接無視對手飛開。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宮崎駿的電影《紅豬》裡就有類似橋段 飛行員互相扔東西

一戰初期對飛機的武裝化改造多是前線部隊自行動手DIY的結果,一戰中哪個國家最先把機槍裝上飛機已經不可考。第一個在空中利用機槍打下敵機的紀錄是由法國人創造,1914年10月5日法國空軍的後座觀察員路易·奎諾特用哈奇開斯機槍打下了德軍的一架飛機,開創了現代空戰的新紀元,天空自此也不再是淨土。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在1914年各國空軍還沒根據任務對飛機進行分類,還沒有專職的轟炸機、戰鬥機、偵察機之分。安裝機槍的最普遍方法是在觀察員的座位上安裝環形導軌,把機槍固定在導軌上,這樣機槍就可以360度射擊,而且因為有些早期飛機的觀察員位置是設置在前部的,所以還不能叫後座機槍。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環形槍架

1915年之後,歐洲空戰的強度明顯加劇,各專職機型紛紛出現,轟炸機 戰鬥機各司其職。轟炸機的自衛機槍也開始制式化。當時單發的輕型轟炸機的主流搭配還是在後座安裝機槍,後座觀察員兼任自衛機槍手。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最經典的後座機槍搭配

而在機體龐大,有多名機組成員的重型轟炸機則會裝上多組機槍,德國的戈塔型重轟炸機便再機鼻、機尾各安裝了一組M08航空機槍。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德國戈塔重型轟炸機

一戰時轟炸機的自衛機槍仍然比較簡陋,基本都是開放式坐艙上按一個環形槍架,上面放一兩挺機槍就是轟炸機的自衛力量。

封閉式炮位的出現——兩次大戰期間的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

一戰時飛機的飛行高度和飛行速度都較低,所以無論戰鬥機還是轟炸機都普遍不安裝全封閉座艙。但進入三十年代後航空技術飛速發展,尤其以美國B10型轟炸機和蘇聯SB2型為代表的全金屬單翼轟炸機航速都以突破300km/小時如果繼續採用開放式座艙,那機組成員們要面對高空帶來的高寒和低氧,不要說瞄準目標射擊了,能不暈眩就已經很厲害了。

1935年英國人最先推出了裝備全封閉炮塔的“歐弗斯特蘭德”型轟炸機,機鼻處的全封閉炮塔擁有最好的前向射界,利用電動液壓機轉動機槍,比人力轉動機槍快的多,大大提高了自衛機槍得命中率。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歐弗斯特蘭德”型轟炸機的前向炮塔

帶有動力系統的全封閉炮塔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戰機的航速和作戰高度都不斷提高,而且全金屬戰機的防禦能力也遠勝一戰時那些“木頭馬戲團”,一戰時候飛行員戴個防風鏡頂著風就想打下敵機是不可能的了。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斯圖卡的後座機槍

雖然自衛機槍手的出境改善了,但是30年代轟炸機的自衛火力相比一戰並沒有太大提高,當時轟炸機普遍裝備的還是和步槍同口徑(6-8mm口徑)的中型機槍,單發輕型轟炸機的自衛火力依然是隻有後座的一兩挺機槍。多發轟炸機機槍分佈也還是機首1-2挺機槍,機背或機尾1-2挺機槍。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布倫海姆轟炸機上的機背機槍塔

刺蝟的時代——二戰中的轟炸機自衛機槍

二戰轟炸機中最耀眼表演者莫過於英美的那些四發重轟,鋪天蓋地的B17、B29、蘭開斯特出現德國上空時,戰爭的勝負其實已分。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美國的戰略轟炸機群

英美從1942年開始對德戰略轟炸,美軍負責晝間大規模轟炸。因為航程足以深入德國腹地野馬式戰鬥機要到1943年底才投入戰鬥,所以1942-1943期間美軍的轟炸機部隊經常要在無護航的狀態下對德轟炸。 美國第八航空隊為此制訂了“盒式戰術“,即數百架裝備強悍自衛火力的重型轟炸機組成大型編隊,並仔細規劃每一個機槍手的射界,構建起強大的火力網來抵擋德軍戰鬥機的侵襲。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B17的機槍手

作為對德轟炸的主力機型B17自然是渾身披掛上,B17一共擁有12挺M2重機槍,機鼻四挺、機背兩挺機、機尾兩挺、機腹兩挺、兩側各一挺,活脫脫一個機槍包裹起來的刺蝟。全部機槍連同彈藥加起來有2.5噸重。一個編隊54架B17總共擁有648挺機槍,如果單機鑽入火網的確凶多吉少。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B17的自衛機槍火力範圍

B17雖然火力猛烈,但同一時間同一方向上也最多隻能拿出4-6挺機槍的火力,面對戰爭中後期那些裝備數門槍炮的戰鬥機(FW190D有五門機炮 兩挺機槍)而言並沒有火力優勢。而且”戰鬥盒“戰術的設想是抵擋小規模戰鬥機的侵襲擊,在面的德國大量戰鬥機進攻的情況下,個機的機槍手很快就只能各自為戰,火網很快就會削弱。所以在大航程的野馬式戰鬥機投入戰鬥前B17的戰損率一直居高不下。

轟炸日本的B29相比B1沒有增加機槍數量,但其火力效率卻大大提高,b29有5個遙控炮塔,機背兩個炮塔(一個雙聯 一個四聯 共6挺機槍)機尾一個炮塔(2挺)機腹兩個炮塔(4挺),除尾部炮塔外全部由計算機遙控射擊,機槍手只需對準目標,計算機便會計算好距離、彈道,不但使射擊精度大大提高也減少了機組成員。因為日本整體防空戰力遠不如德國,所以B29的損失相比西歐的B17小得多。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B29擊落日機

強如B17這樣的四發巨人也難擋戰鬥機的侵襲,已經證明了相比自衛機槍轟炸機更需要的還是己方戰鬥機的護航。

落幕——二戰後的轟炸機開始取消自衛火力

二戰結束後,各國空軍開始進入噴氣時代,相比自衛火力轟炸機更需要的速度。從英國人的堪培拉轟炸機開始各國轟炸機開始不再裝備自衛武器,依靠高速和電子對抗來加強轟炸機的安全性。

從敞篷到電控——轟炸機自衛機槍發展歷程

堪培拉是第一款從設計初就不搭載自衛武器的轟炸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