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是父母的代名詞,但聰明的父母懂得向孩子示弱,不丟人的

如果事情我們都做了,孩子自然就什麼都不用做了;如果我們有20%的事情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胡可的育兒方法:

胡可的兒子安吉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孩子,既懂得照顧好弟弟也十分體貼媽媽,但是這種責任感不是他與生俱來的,主要還是因為家庭的教育。在《媽媽是超人》裡,胡可時不時會和兒子撒嬌,比如說:今天我特別特別地累,有一些工作需要你們來完成,可以嗎?在這樣的示弱下,安吉主動帶領著弟弟做起了家務。安吉不僅耐心地教弟弟疊衣服,還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弟弟和買菜的重任,儼然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小小男子漢。因此,家長該放手就要放手,讓孩子學會長大。

“強大”是父母的代名詞,但聰明的父母懂得向孩子示弱,不丟人的


一、“強大”是父母的代名詞,但不能事事包辦

德國慕尼黑大學教育學專家蘭海曾經說過:“當孩子面對一個無所不能的人時,他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向這無所不能的人學習,於是追求完美,不能容忍自己的缺點;另一個就是什麼都不做了,因為這個能人什麼都能做!反過來,如果這個能人能在孩子們面前有那麼一點不完美,有那麼一點軟弱,孩子們就會變得寬容,變得堅強,主動肩負起擋風遮雨的責任!”

前兩天去超市買東西時,就見過這樣的家長。孩子看媽媽手裡的東西太多了,就想上去幫忙。

孩子:“媽媽,我幫你拿一個吧。”

媽媽“去去去,那麼小你拿什麼?能拿得動嗎?”

孩子有想幫媽媽的心,卻被媽媽無情拒絕了。“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做了母親,就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但是卻忽略了孩子想要長大的心。

“強大”是父母的代名詞,但聰明的父母懂得向孩子示弱,不丟人的

1. 不做無所不能的父母

我閨蜜就是一女強人,什麼事都要自己來,對孩子的事情也是事事包辦,記得她給我抱怨過說,自己下班很累,而且還有點小感冒,就非常不想動,心情也很煩躁。但還是堅持給孩子做飯,由於心情不,做的飯可能沒有原來那麼好吃,於是乎她兒子就開始抱怨她做的飯菜不好吃。在她兒子眼裡,自己的媽媽就是超人,是無所不能的,感冒什麼的對媽媽來說不算事。就是因為我閨蜜事事包辦,事事強勢,所以導致她孩子看不到她的脆弱。

在孩子的印象裡,父母總是無所不能的,想要什麼總是能在第一時間辦到。實際上這就是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讓孩子拒絕長大,拒絕承擔責任。每個人人都是有缺陷的,有時候適當的在孩子面試示弱暴露自己的缺陷也不是什麼壞事,這反而會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強大”是父母的代名詞,但聰明的父母懂得向孩子示弱,不丟人的

2. 把自己的“軟弱”換種方式告訴孩子

家長工作中難免有不順心的地方,但又不能和孩子訴說,所以只能自己化解。但是這時候的自己脾氣最不容易把控得住,所以要學會換種方式讓孩子來替你分擔她可以做的事情。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在孩子眼中,父母永遠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如果父母這層鎧甲太過於堅硬,孩子就會越來越依賴父母雖帶來的保護。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更是願意什麼事都不幹,一切都有父母包辦,從而孩子就會變得非常軟弱無能,目中無人。

因此,知道向孩子示弱的父母反倒能練出強大的孩子。想想我們小時候,父母遇到的困難都不會說,都是自己默默承受,以至於我小時候都以為我父母本身就是這麼強大。然而,當自己為人母為人父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沒有認識堅不可摧的。

有的孩子吃軟不吃硬,父母越強勢,他們會變得越叛逆。所以,面對孩子不要為了那些所謂的家長的尊嚴而假裝強大,偶爾示弱,激發起孩子的保護欲和責任感,更有利於親子關係的維護。

“強大”是父母的代名詞,但聰明的父母懂得向孩子示弱,不丟人的

二、為什麼建議家長學會向孩子“示弱”?

《傾聽孩子》一書的作者蕙芙樂•夏洛蒂也曾建議,“父母應該每天給孩子半個小時的親子時間,在這半個小時裡,父母要放下成人的架子,與孩子打鬧成一團,任憑孩子扮演強大角色“駕馭”自己,藉以幫助孩子釋放白天在成人世界中積累的弱小感,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密切。”

因此,家長在孩子面前試著放下架子,表現出自己柔軟的一面,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強大起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很大好處的,不丟人。

我們可以看下霍思燕的育兒案例:

在《媽媽是超人》中,別人帶孩子上節目的畫風基本上都是熊孩子VS抓狂父母的日常,霍思燕和嗯哼卻相反,她倆就像是嗯哼帶著霍思燕上節目。節目裡嗯哼對霍思燕簡直是寵愛至極,霍思燕不敢玩滑梯,嗯哼帶著她玩,教她閉上眼睛;發現霍思燕有受傷的危險,像個霸道總裁一樣叮囑媽媽。總之在嗯哼眼裡,媽媽就是一個應該穿裙子帶皇冠的小公主,要時時刻刻的被保護、被愛護著。而且,在節目中,霍思燕很大方的透露自己育兒的方法就是故意在兒子面前服軟。這麼做的用以究竟在哪呢?

“強大”是父母的代名詞,但聰明的父母懂得向孩子示弱,不丟人的

1. 讓孩子懂得父母的辛苦

孩子是非常希望自己被重視的,尤其是被自己的父母重視。有的時候就是因為父母太過於強大,以至於孩子沒有用武之地,什麼事都是父母去做,孩子的任務只有學習。慢慢的孩子就會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所以家長就要適當的學會偷懶,分配一些事情讓孩子去鍛鍊一下。比如:吃晚飯讓孩子收拾碗筷,讓孩子自己疊衣服,偶爾讓她掃掃地什麼的。體驗體驗家務,然後孩子就會知道父母照顧他們有多不容易。

2. 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

前些天,地鐵上的一個小男孩暖哭了好多人,在成都地鐵2號線上,一個小男孩和媽媽一起坐地鐵,中途一位阿姨帶著小寶寶上車,小男孩主動讓了座,然後在媽媽休息時,用手為媽媽墊著頭,還幫媽媽揹包。

這一幕感動了很多人,對於所有的父母來說,有這樣一個孩子人生圓滿了。其實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有賴於父母平時的教育。

有很多時候,孩子也會盡自己的能力去保護自己所愛的人。不要小看了孩子的能力,偶爾示弱一下,就會把孩子內心的小英雄給召喚出來,當孩子感受到這種行為帶來的喜悅之後就會一直延續這種行為。不知不覺就學會關心父母,關愛他人。

“強大”是父母的代名詞,但聰明的父母懂得向孩子示弱,不丟人的

3. 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

就像剛開始說的安吉一樣,胡可的示弱讓孩子有了小小的責任感。聰明的父母都會和孩子示弱,示弱不是軟弱,是允許自己輸給孩子,激發孩子對父母的保護欲和責任心。向孩子尋求幫助能讓孩子有一種被認同的感覺,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超人,也有做不到的事情,激發孩子內心的原動力,把被動化為主動,讓孩子深刻的認識到自己不僅是被保護的人,也是有能力去保護別人的人。

三、“示弱”要講究方法,恰到好處的“示弱”可以讓孩子更加強大

在《中餐廳》中,有一期節目裡趙薇和一位顧客談起了育兒問題,趙薇的意思就是說:最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孩子放在家庭的第一位,不能讓孩子在家裡的地位太高,否則等你老了,他就會覺得你沒那麼重要。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裡的“小霸王”“小皇帝”,要讓孩子參與進家庭生活,孩子的生活不僅僅只有學習。家長適當的示弱,讓孩子對家庭有參與感。

“強大”是父母的代名詞,但聰明的父母懂得向孩子示弱,不丟人的

1. 在孩子學習上的示弱

孩子一說“這道題我不會。”刷刷刷,家長三下五除二給做出來了,家長的威嚴感是出來了,但是孩子下一次遇到這樣的題還是不會。對於給孩子講題,要換種方法,比如說“這道題我也不會呢?要不你和媽媽一起看看?或許你會先比媽媽想出來呢。”這樣就會讓孩子感覺到原來父母也有不會的啊,更好的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慾。

再比如,孩子有的字不認識,你也可以說“怎麼辦,媽媽也不是很確定這個字的讀音,要不你去查查字典之後告訴媽媽好不好?”雖然都是讓孩子自己動手,但總比“自己不會查字典啊”的語氣更能讓孩子接受。而且這樣孩子也願意去動手自己做。

2. 在孩子生活上的示弱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兒歌《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在生活中,總有不順心的時候,此時不妨用孩子來解解壓?都說在煩心的父母看到自己的乖孩子,都會把煩心事遺忘掉。當你很累的時候就可以給你孩子說“媽媽現在很累,心情很不好,可不可以安慰媽媽一下呢?”雖然孩子不懂說什麼,但是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安慰你,比如給你一個抱抱或親親。孩子會撒嬌你要比孩子還會撒嬌,看看霍思燕,被自己的兒子寵成公主,是多少家長羨慕的樣子,其實你也可以。

“強大”是父母的代名詞,但聰明的父母懂得向孩子示弱,不丟人的

3. 在家庭關係中的示弱

這個很不好理解,家庭關係怎麼示弱?其實可以往小的地方看,比如因為心情不好和妻子吵架了,相認錯卻拉不下來臉,這時候孩子就是個很好的“調和劑”。比如“寶寶,媽媽和爸爸吵架了,不理爸爸了,你去幫爸爸求求情好不好?”或者“寶寶,爸爸交給你個任務,媽媽生氣了,一起去哄哄媽媽好不好?”讓孩子參與到你們的生活中去,孩子就會對這個家有很好的安全感。

父母學會示弱,就會讓孩子增強自信心,讓他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父母學會示弱,會增強孩子的責任感,提高孩子的主觀能動性;父母學會示弱,能激發孩子內心最真實的的感情。但是家長還是要有很強的一面,做到“放小抓大”不要一味的示弱,不然同樣也是會對孩子的心裡造成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