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補齊京津冀地區農業農村發展短板

從一定意義上說,京津冀地區是以大中小城市為中心或節點、以鄉村為支撐腹地和銜接紐帶的城鄉融合區,鄉村在農產品供給、生態涵養、文化傳承、就業增收等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著力點是解決好北京的“大城市病”,但也要看到,京津冀區域內的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較低、地區差距較大等問題依然存在,這方面的短板也需要補齊。一方面,京津冀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滯後於城鎮化和工業化,農業供給質量不高、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滯後,社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區鄉村發展地域分割較為明顯,京津兩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河北省的近1.9倍和近1.7倍,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福利方面的差距也較大。

補齊京津冀地區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需按照區域一體化思路,創新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把世界級城市群建設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發揮京津兩地都市區對腹地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逐步實現區域內鄉村全面振興、同步振興,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第一,以功能疏解帶動城鄉空間跨域重構。京津冀地區城鄉地域關係交織,構建錯落有致、有機統一的城鄉佈局形態是推動區域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條件。破解北京的“大城市病”要更多發揮擴散效應,將密集的、附加的城市功能向更廣闊地域疏解和轉移,推動區域城鄉結構向“城鄉均衡化”轉變。

一方面,需著力培育發展衛星城鎮。要更好貫徹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以建設雄安新區、微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等為契機,把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到都市區外圍縣域及鄉村地區,建設一批定位清晰、功能明確、佈局有序的高品質中小城市和產城融合示範區,形成與首都核心區功能配套、協調聯動、疏密有度、有機增長的都市連綿帶,推動北京城市形態由“密閉擁擠”轉向“開敞有序”。

另一方面,需分類推進村莊建設。圍繞都市區輻射半徑,統籌村莊發展定位。對於環京津的區位優、環境好、交通便利的村莊,可考慮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特色小鎮,承載都市區外遷的優秀人才、高端產業、研發中心、服務中心等;對於處於城市群腹地的一般村莊,可考慮提升綠色食品供應、休閒觀光、文教科普等多種功能和價值,吸引京津優質要素,建設連片美麗鄉村。

第二,以供給提質帶動城鄉產業跨域互聯。形成區域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是實現區域鄉村產業興旺的必然要求。京津冀地區人口經濟密集、產業分工半徑適宜、消費空間範圍適度,有條件推動城鄉產業、特別是農業的跨域互聯。更好推進京津冀城鄉區域農業融合發展,要以區域市場一體化為基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不同地區、城鄉各自比較優勢,跨域配置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實現京津優質生產要素和消費需求與鄉村生產有機結合,構建區域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全面增強區域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一是要推進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合京津冀地區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農企業等共同組建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圍繞重點領域開展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提升區域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以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等為載體,搭建科技資源共享與高效配置的農業協同創新平臺,探索建立“京津研發轉化、河北示範推廣”的農業科技創新模式。

二是要促進農產品市場無縫對接。合理佈局農產品產地市場與區域農產品集散中心,完善冷鏈物流和直銷配送體系,加強產銷銜接,形成快速便捷的鮮活農產品物流圈。合作共建農產品流通、市場信息、質量檢測和市場準入體系,促進市場一體化。構建動植物疫情聯合預警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區域聯動的農產品市場風險防範和化解機制,共同抵禦重大風險。

三是要強化農業經營合作。支持區域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合聯接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形成分工明確、利益共享、區域一體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構建“從田園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全域覆蓋的經營管理體系。聯合開展品牌農產品推介活動,發佈區域共認的農產品品牌名錄,建立區域農產品品牌互認互信機制。

第三,以美麗增色帶動城鄉生態跨域共治。京津冀地區山水相連、唇齒相依,共處一個生態單元。從建設美麗京津冀出發,推動城鄉融合特別是跨域融合,要以維持和恢復鄉村特有風貌為重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城市群“大生態區”新格局。

應協同推進農業環境治理。在京津冀全域開展農業節水行動,共同推進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制定推廣區域農業清潔生產技術規範,大力發展循環農業,降低農藥化肥使用總量和強度;圍繞強化水源涵養、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綠色屏障功能,優化調整生態脆弱地區農業用地規模與結構,增加生態用地比重,建設成片森林,恢復連片溼地;等等。

同時加強推進跨域生態補償。健全地區間、流域上下游之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主要都市區對農業大縣和生態功能縣利益傾斜與對口幫扶,結合實際採用實物補償、服務補償、設施補償、對口支援、幹部支持、共建園區等多元化補償方式,提高補償實效。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探索建設京津冀地區水權交易制度和統一的水權交易市場。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張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