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形成無縫對接——巍山縣馬鞍山鄉脫貧出列後邁出鄉村振興可喜步伐

馬鞍山鄉位於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西北部,2018年末,全鄉總人口4742戶16595人(其中:農業人口4161戶15762人),彝族人口12727人,佔總人口的76%,201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9872億元,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9267元,增長11.14%,是典型的集山區、邊遠、民族為一體的農業鄉。2015年以來,馬鞍山鄉突出精準,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持、就業幫扶、教育衛生等工作,2018年底與全縣其他鄉鎮一道脫貧出列。同年,被大理白族自治州確定為鄉村振興州級試點鄉。

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實質性決定性成效

近年來,馬鞍山鄉黨委、政府紮實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宣傳黨的扶貧方針政策,積極爭取群眾理解支持,努力形成脫貧攻堅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確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對照貧困村、貧困戶脫貧出列標準,馬鞍山鄉4個貧困村都已達到退出標準,全鄉2017、2018年度326戶1168人達到脫貧標準,15戶44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於重病、殘疾等原因,暫不列入脫貧對象,需進一步給予關心、幫助和扶持。

對照貧困人口退出6項指標進行審核,1168人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已超過3200元,已達到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標。都有安全穩固住房,適齡青少年就學得到保障,基本醫療得到保障,社會養老有保障,都已享受產業扶持、技能培訓、扶志引導、項目資金幫扶等政策,已經達標。2018年底,馬鞍山鄉貧困發生率降至0.27%。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鄉政府駐地到4個貧困村的道路已全部通過瀝青路面或水泥路面實現硬化。鄉政府到各行政村的硬化道路共有95公里,危險路段已採取防護措施處理。全鄉4個貧困村均已通10千伏以上的動力電,4個貧困村下轄55個村民小組,均已通380V三相動力電。全鄉4個貧困村所轄的55個村民小組均實現廣播電視信號100%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村群眾都已看上電視。目前,4個村委會、4所學校、4個衛生室均已實現網絡寬帶全覆蓋。全鄉4個貧困村所轄20戶以上自然村或村民小組共55個,通過實施光伏提水項目,鋪設管網接通鋼管、膠管和修建水窖等方式,解決了群眾飲水問題。全鄉4個貧困村有4個村級衛生室,通過提升改造或新建,均已達到標準化衛生室要求。4個貧困村都實現了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1.2張的標準,並按每千服務人口不少於1名的標準配備鄉村醫生,每所衛生室至少有1名鄉村醫生執業。全鄉4個貧困村均配備了農家書屋和具備教育、培訓、會議等多功能的活動室。黨員10人以上或200人以上的村民小組均已建設活動場所。

全鄉4個貧困村2017年度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在2萬元以上,已達脫貧出列考核標準。除建檔立卡貧困戶外,全鄉低保戶、危房戶、重病戶、殘疾人戶等群體也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全鄉適齡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中小學合計29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無輟學情況。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對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馬鞍山鄉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長期任務,嚴格按照“脫貧不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標要求,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加大產業投入力度。緊緊依託全鄉資源、區位優勢,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繼續把全鄉9.2萬畝核桃管理好、撫育好,真正發揮效益。紅雪梨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馬鞍山鄉積極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建成名副其實的“紅雪梨之鄉”。芝麻坎村隸屬馬鞍山鄉建檔立卡貧困村紅旗村委會,全村53戶225人,是一個山區彝族自然村。主要以經濟林果、畜牧和種植業收入為主,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9317元。通過積極發展林下經濟,重點扶持林下種養殖,提高林業綜合開發利用率。充分利用沿江低海拔地區氣候、熱能等優勢,積極發展芒果、美國山核桃、香櫞、蔬菜等果蔬產業。發展適度規模養殖,以畜種改良、科學養殖、動物疫病綜合防控等為重點,抓好流通體系和示範基地建設,發展生豬、肉牛、雲嶺牛、黑山羊、山地雞產業。繼續加強煙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菸葉生產條件,確保菸葉生產可持續發展。

拓展基礎設施建設路徑。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抓住打造大理面向西南、南亞重要交通樞紐的機遇,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支持和優惠政策,加快扶貧村組公路路面硬化建設項目,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形成“網絡全鄉、四通八達、出行便利、貨暢其流”的農村交通環境,繼續做好農村公路改擴建項目和紫金公路、小灣庫區環庫公路的協調工作。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繼續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灌站建設、光伏提水工程、河道堤防整治,梨園河水庫建設項目穩步推進,夯實水利基礎,提升蓄水和水資源綜合利用能力,突出抓好飲水安全工程,推廣農業節水技術,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農業。深化電力制度改革,實現低壓集抄全覆蓋,推進電力繳費智能化。全面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提升電力供應保障水平。擴大4G網絡信號覆蓋面,建成高速傳輸、光纖到戶的信息網絡。芝麻坎村黨支部抓住整村推進項目實施和易地扶貧搬遷點項目,實現“一房五通五化兩有”,即建新房,通水、通電、通路、通網絡、通廣播電視,硬化、綠化、美化、亮化、文化,有公共服務設施場地、有脫貧發展的主導產業。

擦亮鄉村特色旅遊品牌。為把馬鞍山鄉建成州內出名、省內有一定知名度的生態休閒觀光體驗旅遊目的地,鄉黨委、政府突出“鄉愁·梨花源”這一主題,科學規劃梨花源建設,積極爭取項目資金,進一步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突出鄉村生活生產生態特點,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開發建設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鄉村旅遊產品,依託萬畝連片的紅雪梨、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良好的生態環境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業。在梨花盛開和果實成熟時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注重保護民族村落、古村古鎮,建設有歷史淵源、民族特點的特色村落,讓遊客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

鞏固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古村古木古民風,新業新居新氣象。”這是芝麻坎議事點懸掛的一副對聯,也是今日芝麻坎村的真實寫照。全鄉實施鄉村綠化行動,完善“河長制”“三清潔”長效機制,實施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飲用水源地汙染控制與水質改善等工程建設,以合理的村莊規劃、完善的基礎設施、宜人的人居環境、穩定的主導產業、寬裕的居家生活、配套的公共服務、淳樸的民風民俗、良好的管理機制為抓手,抓好美麗鄉村建設。通過集中治理、全面改善、長效提升,營造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城鄉環境,讓群眾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

注重抓好民族團結工作。加大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示範戶創建工作,力爭把馬鞍山鄉建設成為全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鄉。同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教育工作,在全鄉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群眾生活質量。芝麻坎村都由村民代表會議決定。村規民約的制定、全村產業結構調整、村內發展規劃等都是由大家議、通過民主表決大家定,充分實施村民自治。芝麻坎村作為易地搬遷分散安置點,2018年,全村53戶農戶新建房就有40戶,為了節儉辦事,黨支部和村民小組提出,建房戶一律不準請客,提交村民代表會商議,村民一致同意,新事新辦,一戶都不請搬家客。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分級診療和一站式服務,落實縣鄉村一體化醫療共同體和醫護隊伍建設,完成村衛生室的規範化建設,加強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教育資源整合和教師優化配置,鞏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加強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繼續完善農家書屋建設。健全完善救助體系,做好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疾人和其他特殊人群的關愛救助保障工作。開展公民道德活動,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個人品德。

啟動三勝村鄉村振興試點試驗建設項目

馬鞍山鄉素有“彝族打歌之鄉”“彝族風情長廊”的美譽,民族文化積存豐厚,民俗民風濃郁,民族民間傳統活動及節慶活動內容豐富。三勝村地處馬鞍山鄉東南邊,是巍山紅雪梨的主產區,種植面積達2.4萬畝,產值4000餘萬元,形成了萬畝連片的巍山紅雪梨種植示範區和巍山紅雪梨生產的核心區。

2018年以來,馬鞍山鄉在三勝村啟動實施鄉村振興試點試驗示範項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設持續構建農村生態文明發展機制、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弘揚鄉村傳統文化、建立健全農民持續增收機制等五個方面26個項目。項目估算投資2093萬元,其中爭取財政補助1000萬元,部門整合662萬元,自籌461.4萬元(其中籌集其他資金10萬元、村集體投入48.4萬元、村民籌資酬勞373萬元)。

試點村注重培育村級集體經濟,增強村集體活力和實力,通過加大發展特色產業扶持力度、打造鄉村旅遊促發展、創新發展模式、加大政策扶持、拓寬增收渠道,加強規範管理等綜合措施,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層基礎。積極探索“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紅雪梨農民專業合作社、核桃農民專業合作社、雲嶺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實現農戶收入和村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重視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增強村民民主決策參與能力;建立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自治組織、經濟組織、合作組織間的良性互動,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規範作用;推出“移風易俗倡新風”主題教育活動,提升鄉村德治水平。試點村通過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人文精神,發揮民族歌舞在凝聚人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鼓勵和引導種植戶、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之間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達到共贏目的。用萬畝梨花源的“花”、高山生態的“清”、民族風情的“厚”、徒步花路的“美”、巍山紅雪梨的“特”,吸引遊客或客商花錢換環境、環境換心境、心境換健康。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馬鞍山鄉黨委、政府注重加強對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引導和培育,建設針對紅雪梨為主產業的專家工作站,通過解決日常生產問題,重點研究疑難問題等形式培養和留住人才。通過推動巍山紅雪梨產業升級,培育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拳頭產品”。通過建設巍山紅雪梨品牌產品示範基地、高原特色農產品交易中心、巍山紅雪梨質量安全追溯機制,努力把馬鞍山鄉建設成全州紅雪梨種植示範區,全州出名省內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閒觀光體驗旅遊目的地,全州彝族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示範基地。通過實施光伏提水等項目工程,改變三勝村萬畝巍山紅雪梨產區“要水無水、望水興嘆”的瓶頸制約,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在建好管好設施的基礎上,村集體合理定價收取水費,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試點試驗項目注重生態環境建設,著力整治村容村貌,徹底轉變村莊“髒亂差”現象,完善垃圾清掃清運設施和汙水處理設施,開展河道治理,打造生態景觀帶。實施退耕還草300畝,增加牲畜飼養量。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七改三清”示範村建設項目,進行水泥路面硬化、小型垃圾填埋場建設、衛生廁所改建,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當前,走進馬鞍山鄉三勝、紅旗等試點村,一個個“村在林中、家在綠中、人在畫中”的新農村景象呈現眼前,全鄉上下正以昂揚的鬥志、飽滿的激情、務實的作風、苦幹的狀態奮力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路上。

雲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楊文江 陳麗芬 何守倫 鄧自標 官家富 墨紹海 畢 波 蘇宇簫)

原載2019年《社會主義論壇》第11期“專題調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