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平川區:美麗鄉村激活全域旅遊“一池春水”

  近年來,平川區充分利用豐富的文旅資源,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充分挖掘陶瓷文化內涵,打造陶瓷小鎮,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旅遊、鄉村旅遊,優化結構,打造品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態、科技、鄉村旅遊產品體系。

白銀平川區:美麗鄉村激活全域旅遊“一池春水”

平川區寶積鎮響泉村

  美麗鄉村托起小康夢

  初冬的暖陽中,記者一行來到了平川區寶積鎮響泉村。沿著響泉大道、公園路和懷遠路環線一路走來,一座座白牆黛瓦的農家新居、貫穿全村的乾淨整潔的水泥路、道路兩側及房前屋後由陶瓷器具裝點的文化元素,清澈的泉水、隨風搖曳的樹木……處處景色如畫。

  響泉村是一個以泉得名的村落,也是一個以泉文化為主題發展起來的旅遊村落。這裡有全國唯一的泉文化博物館,村文化廣場周邊的石刻、對聯、詩詞都是以泉文化為主題,道路旁“泉”字的一百種不同書體,更是對這個因泉得名的村莊做了最好的詮釋。

  響泉村黨支部書記李錦政介紹,響泉村歷史悠久,村內有古驛道,明代烽燧一處,史載明有軍屯,清乾隆年間墾田徙居。這裡人傑地靈,孕育了農民英雄肖煥章、著名學者顧正等優秀人才。村內人文景觀豐富,有道教景觀玄雲觀建築群、清泉公園,村東有響泉公園,內有隴上第一水車——房氏水車。

  跟隨李錦政,記者參觀了具有紅色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文化特點的農村記憶博物館、“耕讀亭”、泉文化博物館、響泉堡烽燧觀景臺、民兵營拓展訓練基地等景觀。

  李錦政告訴記者,全村陶瓷多達30多種9300多件,通過這些陶瓷造型,遊客可以領略到不一樣的陶瓷之美。響泉村的目標是打造成一個花園式的村落。“村內的響泉大道、公園路和懷遠路環線充分運用石頭、綠植、花卉、木材等多種鄉土元素,移步成景,風景如畫,既有頑石青苔與鮮花盛開的時空碰撞,又有一樹枯枝勝過滿庭春芳的美感。”李錦政說。

  文化是美麗鄉村的靈魂,鄉風是美麗鄉村的印記。近年來,平川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著力對響泉村進行美化提升工程,依照打造“隴上泉村、靈秀響泉”,突出泉文化的目標,充分運用陶瓷元素,重點打造了響泉大道、公園路兩路,村委會至學校一環線,建設泉文化博物館、響泉公園、鄉村記憶博物館等十大景點,先後榮獲2017年全省美麗鄉村示範村、2018年全省鄉村旅遊示範村,成為富有特色的城郊型旅遊小鎮。如今,美麗鄉村建設托起了村民的小康夢想。

白銀平川區:美麗鄉村激活全域旅遊“一池春水”

平川區小黃灣古村落

  古村落煥發新活力

  “政府為村裡鋪路、修廣場、種花草,環境比以前好多了。來村裡遊玩的人也越來越多,為遊客提供餐飲休閒服務,我把自家的小院改造成了農家樂。”平川區水泉鎮小黃灣村村民高乃琴說,以前家中的收入僅靠種麥子、玉米,一年收入5000多元。自從小黃灣村發展鄉村旅遊後,家裡開農家樂每年收入能達到2萬元。

  平川區小黃灣古村落位於黃河西岸,距北武當山隔河相望,是河、田、石、山相結合的古村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歷史悠久,風景秀美,現存古樹、古遺址較多。其中,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古樹處處皆是。這裡空氣清新,生態完好,黃牆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地鑲嵌於大山之間,形成獨特的山區古村風貌。新修建的棧道、星空帳篷、通天洞、紅砂岩門戶空間等景觀各具特色。

  小黃灣村古村落的建設,不僅完善了村裡的基礎設施,還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像高乃琴一樣,藉助鄉村旅遊東風的農戶有近20戶。

  “小黃灣自然資源稟賦優越,以古民居古村落為特色,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發展鄉村旅遊,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模式,也是改變全村貧困落後面貌的最有效途徑。”小黃灣村村主任李守學說。下一步小黃灣村將深入挖掘小黃灣古村落的獨特魅力,規劃建設水泉鎮小黃灣村黃河原鄉藝術部落,實施水泉鎮小黃灣村古村落建設項目,全面打造集觀光、休閒、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美麗鄉村。

  為加快鄉村旅遊與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平川區正大力培育“一鄉一景”“一村一品”鄉村旅遊品牌,推動發展集花卉觀賞、田園風光、農耕採摘體驗、古鎮村落、傳統民俗、農家樂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鄉村旅遊。同時,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採取“以獎代補”措施,打造月河、吊溝、大灣、中村4個旅遊示範村,創建陡城村為旅遊專業村、大水溝社為旅遊專業社,引導發展農家樂200餘家,帶動近2000人就業,加快了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白銀平川區:美麗鄉村激活全域旅遊“一池春水”

平川陶瓷小鎮

  “陶瓷+旅遊”的特色之路

  平川區是西北地區重要的陶瓷重鎮。早在洪荒燧影的新石器時代,境內的先民們便燒製出素有“彩陶之冠”美譽的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器。歷經5000多年,陶瓷文化隨著歷史長河的變遷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近年來,平川區挖掘陶瓷文化潛力,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在原隴燁陶瓷廠的基礎上,打造以陶瓷為載體,以文化為基礎,以創意為靈魂的陶瓷小鎮,走出了一條“陶瓷+旅遊”的特色發展之路,為該區陶瓷產業發展增添了新動能,為“工業+旅遊”發展注入新活力,使延續近千年的平川陶瓷產業走上了帶動旅遊業發展的新徵程。

  平川陶瓷小鎮充分發揮藝術陶瓷陳列館、工業遺址博物館、樂陶吧、時光隧道、陶瓷老窯遺址等景點優勢,打造集旅遊觀光、體驗休閒為一體的陶瓷特色小鎮,吸引了大批遊客參觀遊覽。陶瓷小鎮自開園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40多萬人次,在省內外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我親手製作了一件陶器,這是一件讓人非常難忘的經歷。雖然製作的這個陶器沒什麼形狀,但是在這其中讓我感受到了很多樂趣。”在陶瓷小鎮參觀過的遊客劉洋向朋友分享他的體驗。

  近年來,平川區結合國家、省、市旅遊產業相關政策,對全區旅遊資源進行整合,按照“環城、繞景、沿河、沿路”的思路,打造“一鎮一街兩園兩館四區”旅遊主體功能區和六大主題線路,構建了“一線三區”鄉村旅遊發展空間佈局,“一線”,即“水泉—寶積—共和—復興”鄉村旅遊發展線,“三區”,即黃河風情休閒度假區、紅色文化教育體驗區、原生態鄉村旅遊發展區。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旅遊產業優勢,以陶瓷小鎮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為契機,不斷創新管理機制,實施旅遊基礎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加快建設小鎮遊客服務中心,完善景區交通、導遊,研發旅遊新產品,開通電子商務,實現線上線下銷售,不斷做響做大平川陶瓷小鎮旅遊名片。

  與此同時,平川區以深化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域旅遊為方向,按照市區同步、城鄉統籌、全面推進的總體要求,制定相應實施方案,全力推進精品路線、特色景區和重點項目建設,構築了全域旅遊規模化、專業化、特色化空間佈局,推動全域特色旅遊快速發展。(文/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劉森 吳正楠 李琴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