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石油是現代文明的中樞神經,沒有石油,維持這個文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癱瘓。”——埃及前總統納賽爾

​如果你經常關注國際新聞,你肯定聽說過這樣一個組織,它的名字叫做歐佩克,英文簡寫是OPEC,中文全稱為“石油輸出國組織”。

歐佩克總部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目前共有14個成員國,它們都是盛產石油的國家,其中有五個來自中東地區,其餘的來自非洲和南美。這些成員國隔三差五就會坐在一起開會,他們商討的問題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只有一個:決定石油的價格與產量。

經濟學上把歐佩克這樣的組織稱為卡特爾,在商業世界裡,很多企業為了維持壟斷地位,會組成卡特爾來控制市場。歐佩克的職能與之完全相似,只是歐佩克的成員都是國家,而非企業。

儘管歐佩克只是一個經濟組織,但它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經濟領域。歷史上,每當有危機或戰爭爆發時,歐佩克就會忙碌起來,此時它能左右的就不僅是油價,還可能是某些地區的政治局勢。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1/6 歐佩克誕生

為什麼歐佩克的影響力如此巨大?因為它掌控著現代文明最重要的自然資源——石油。

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沒有石油,現代人的生活將寸步難行。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人類從19世紀中葉開始大規模開採石油。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國際石油市場基本被西方石油公司給瓜分,石油資源豐富的中東地區則處在外國資本的控制中。1925年,伊拉克石油公司與新獨立的伊拉克政府簽署協議,將公司的特許經營權延長至2000年。

伊拉克石油公司並不是一家伊拉克公司,它的控股方分別是兩家英國公司和兩家美國公司。伊拉克給西方人提供源源不斷的石油,錢也像自來水一樣流進別人的口袋。沒有伊拉克人會同意這樣的買賣,但在那個年代,歐美列強有錢有技術,背後還仗著船堅炮利,除了看人臉色,沒有別的選擇。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二戰以前的中東國家,類似伊拉克石油公司這種由外國人控制的企業可不止一兩家。

從西方公司手中奪回石油資源,一直是中東人民的心願。二戰結束之後,他們的願望達成了。

戰後的歐洲勢力日衰,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呼聲此起彼伏。1951年,伊朗國王巴列維決定將石油產業收歸國有,他宣佈取消西方企業在伊朗的石油開採權,併成立了伊朗國家石油公司。伊朗人民盼來了期待已久的經濟自主,巴列維成了民族英雄。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巴列維國王

但是麻煩立刻接踵而至,伊朗人雖然掌握了本國的石油,但只要這些石油賣不出去,就跟廢水沒什麼區別。西方公司也看準了這點,他們共同抵制伊朗石油,讓伊朗政府承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釀成了政治動盪。

百廢待興的西方迫切需要石油,各產油國則抓住機會與西方企業談判。1945年,委內瑞拉提出要將石油利潤的50%歸政府所有。這項提議後來被很多國家所採納。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等國,也紛紛和石油公司達成協議,將利潤五五開。

儘管如此,國際石油的生產和銷售依然掌握在歐美石油公司手裡。如果油價上漲,產油國還能從中獲得不錯的收益。可一旦油價下跌,他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因為很多國家的財政都是依靠石油收入來維持的。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有人就提議將全世界的產油國組成聯盟,控制石油的產銷量,以打破西方石油公司的壟斷。到了五十年代末,世界石油市場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由於原油充足,油價不斷下跌,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各產油國終於意識到,要想提高油價,就不能夠互相競爭,相反的,他們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對外,在內部取得政策的一致。

196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也就是歐佩克終於成立,最初只有五個成員國。但在之後的十幾年裡迅速擴大。到了1975年,歐佩克已擁有13個成員國。

2/6 第三次中東戰爭

歐佩克成立後為成員國爭取了不少利益,他們對石油市場和石油公司做了詳細的研究,以期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價格方案,經過一系列努力,最終遏制了油價下跌的勢頭,使價格穩定下來。

另外,歐佩克還幫助產油國從西方公司那裡收回了大片租讓的土地。這些土地最初是中東國家為方便西方人開採石油租給對方的。這相當於將本國領土的一部分劃給別人,順便也把開採的主動權拱手相讓。到了六十年代末,大部分租讓地都回到了產油國的手中。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但以上這些並不是歐佩克的終極目標,各成員國希望將石油作為對抗西方列強的政治武器。歐佩克已經看到了歐美國家對石油的依賴,只要他們能夠控制產量,迫使國際油價上漲,列強就會向他們妥協。

這項策略在1967年受到了考驗。

1967年6月,以色列空軍傾巢而出,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機場發動突然襲擊,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仇恨由來已久,阿拉伯人在軍事上打不過以色列人,但他們還有更有力的武器,那就是石油。阿拉伯人清楚,以色列的後臺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一旦中東各國對西方斷絕石油供應,這些國家立刻就陷入癱瘓。

於是,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科威特與沙特阿拉伯相繼停止石油生產。不僅如此,這些國家禁止向以色列的盟友運輸石油。一旦計劃實施,歐美國家將承受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屆時,他們將迫於暴漲的油價停止對以色列的支持。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眼看一出好戲就要上演,誰也沒想到,最終竟被自己人壞了事兒。

就在沙特等國紛紛宣佈停產之際,作為歐佩克成員國的伊朗和委內瑞拉卻看到了機會。他們非但沒有停產,還增加了對歐美市場的石油供應,委內瑞拉更是將自家的石油賣到了歐洲市場。石油禁運對西方几乎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眼看兩位小兄弟賺得盆滿缽滿,那些停產的成員國可就慘了。最慘的是沙特,直接損失了3000多萬美金。伊拉克還不甘心,想通過更詳盡的停產方案來打擊西方國家。但最終,這個計劃不了了之。隨著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戰敗,阿拉伯國家最終恢復了石油生產。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實際上,以限制石油供應的辦法對付西方,屬於典型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不僅會對西方國家造成損失,更會讓本國財政承受巨大的壓力。一旦石油停產,工人就面臨失業(哪怕是暫時的失業),政府稅收減少,而支出反而增加(因為要花錢供養工人還有和石油有關的產業)。

另外,賣石油可以賺快錢,政府增收,民眾享福,還有利於社會穩定。這就好比給你一個不斷流出金幣的水龍頭,現在要你把它關了,你願意嗎?正因為如此,各產油國寧可冒違約的風險也要出口石油,因為來錢太快,誰也抵制不住誘惑。

3/6 第四次中東戰爭

然而,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失敗也使得歐佩克成員國之間出現了裂痕。尤其是損失最大的沙特阿拉伯,開始堅決反對以石油做武器的做法。在沙特看來,各成員國存在巨大的利益分歧,要想達成一致是很難的。即便大家在表面上步調統一,但是利益驅使仍會使更多人選擇背叛。

這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難題。那麼,歐佩克難道真的無法用石油向西方施加壓力嗎?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這次率先發動進攻的是埃及人。起初的戰場形勢對阿拉伯人有利,隨著埃及人突破以色利人的防線,敘利亞軍隊也加入戰鬥。四天之後,伊拉克向以色列宣戰,以色列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整個國家危在旦夕。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然而,戰局很快發生了扭轉,以色列人發動反擊,將敘利亞打的潰不成軍,並長驅直入到敘利亞境內。隨後,以色列又包圍了埃及軍隊,本次戰爭的兩大主力頃刻間陷入被動。

為了配合阿拉伯聯軍作戰,敘利亞和黎巴嫩相繼停止輸送石油。隨著戰敗消息的傳來,歐佩克決心再次使用石油武器。經過反覆考慮,沙特阿拉伯宣佈石油減產。有了沙特帶頭,卡塔爾、科威特、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也相繼減產。與此同時,為了讓以色列的靠山美國接受最嚴厲的懲罰,這些國家還對美國實施了石油禁運。

雖然這次戰爭再次以阿拉伯人的失敗告終,但阿拉伯人還是讓以色列和美國看到了自己團結對外的決心和能力。而美國也因為這次戰爭付出了經濟上的代價,石油禁運使美國的重工業第一次遭遇瓶頸。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伴隨石油禁運而來的,是國際石油市場的重新洗牌。

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歐佩克的聲望達到頂峰,成為了世界石油市場的中堅力量。因為它的出現,歐美石油公司壟斷國際石油市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如今,歐佩克牢牢控制了石油的供給端,而石油公司從壟斷者變成了競爭者。世界石油價格也從昔日的市場價格變成了由歐佩克控制的官方價格,阿拉伯人夢寐以求的,徹底掌握石油定價權的時代已經到來。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事實證明,只要石油資源的所有權完全被產油國掌握,產油國之間形成統一的價格,控制世界石油市場也不是不可能。事實上,歐佩克幾乎已經做到了這點。但問題恰恰在於,各方很難在價格上達成共識。

眾所周知,提高利潤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漲價,但究竟漲多少呢?各方就存在分歧。伊朗不夠富裕,希望漲15%。可沙特阿拉伯不願意,沙特的石油產量比伊朗多,漲價將面臨更大的經濟損失。最後,歐佩克只能對同一種石油採取雙重定價,但這樣就等於否定了統一定價的意義。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此外,即使定價協議生效,“囚徒困境”的難題依然存在。也就是說,各國還是會偷偷削減價格,以追求更大的銷售額。所以,每次定價協議總是形同虛設,沒過多久就慘遭破壞。歐佩克組織內部始終無法形成監督機制,來杜絕違約行為的發生。

4/6 伊朗革命和兩伊戰爭

在歐佩克成員國中,伊朗是個獨特的國家。他與阿拉伯世界若即若離,卻總是在危急時收穫滿滿。

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時,伊朗就通過賣石油打開了聯邦德國的市場。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伊朗因為沒有參與石油禁運,獲得了鉅額的石油收入。誰也沒想到,這筆收入居然給巴列維政權帶來了麻煩。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巴列維國王我們在先前曾提到過,他是個好大喜功的領導者,在位期間曾大力倡導國家現代化。如今有了石油收入,他就可以大刀闊斧地搞改革了。

但事實證明,有錢不一定辦得了大事。巴列維的改革遭到了國內什葉派穆斯林的反對,並最終醞釀成一場政治災難。

1978年,伊朗國內爆發了反對巴列維的遊行示威。1979年2月,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回國,並於同年4月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巴列維王朝被推翻。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政治動盪使得伊朗的石油工廠全面停產。而隨後的兩伊戰爭,則給國際石油市場造成了一次地震。

伊朗與伊拉克之間長期存在邊境衝突。1980年9月,伊拉克空軍向伊朗發動空襲。伊拉克與伊朗分別是歐佩克的第二與第三大石油出口國。一旦兩國開戰,無疑將對各自的石油業帶來災難。

果不其然,伊朗最大的石油城與石油港口被炸,伊拉克最大的煉油廠也遭到襲擊,通往地中海的輸油管道被摧毀。之後,兩國開始轟炸對方的油輪,試圖徹底打掉彼此的石油工業。歷時八年的兩伊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可謂兩敗俱傷。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早在兩伊戰爭爆發前,伊朗就已經停止出口石油。這使得歐佩克的其他成員國迅速擴大產能,僅僅沙特一國的石油產量,就從1978年9月的每天840萬桶飆升至年底的每天1040萬桶,從而引起了國際油價的劇烈波動。為此,歐佩克不得不舉行會議,試圖將價格維持在穩定的高位水平。

然而,兩伊戰爭使得國際油價進一步上漲。從1979年底開始,利比亞、沙特、尼日利亞紛紛提高石油價格,西方的石油消費國叫苦不迭。為了穩定局面,歐佩克決定再次開會商議價格。在1980年底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歐佩克將最高原油價格確定為每桶41美元。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這在西方歷史上被稱作“第二次石油危機”,而由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的油價上漲則被稱作“第一次石油危機”。

如果說第一次石油危機是阿拉伯世界一致對外的結果,那麼第二次石油危機則不同。隨著第二和第三大產油國相繼減產,其他成員國就像看到天上掉餡餅一般拼命漲價。歐佩克的協調努力經常以失敗告終。

其實,所謂的價格協定根本難以起到約束與協調的作用,當油價上漲到一定程度時,繼續漲價就會無利可圖。利益最大化會驅使各國降低價格,以追求更多的市場份額,從而讓價格迴歸正常水平。

5/6 海灣戰爭

國際油價就這樣起起伏伏,歐佩克一會限定產量,一會限定價格。在經歷了短暫的穩定期後,各成員國又開始打破協定,該增產的增產,該漲價的漲價。歐佩克眼看市場出現混亂,再度出面調停,而每次定好的額度和標準都無法讓各方滿意,於是下一輪從穩定到混亂的週期又一次開啟。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而各國在產量與價格的具體標準上始終分歧不斷,對於那些剛剛走出戰爭的國家,則迫切希望通過漲價和提高產量提高石油收入。但這麼做無疑會引發各國效仿,並最終拉低原油的市場價。

不錯,那個提出增加石油產量限額與協議價格的國家正是伊拉克。1990年三月舉行的歐佩克會議上,伊拉克的這一提議遭到了包括科威特在內的多國反對。同年7月,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塔爾以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再次達成約定,共同遵守歐佩克的產量限額。

可是沒過多久,熟悉的一幕又發生了。伊拉克公開譴責科威特違反協議,擅自提高產量,造成國際油價下跌,使伊拉克蒙受了89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另外,伊拉克還指責科威特在兩伊戰爭期間趁火打劫,偷偷開採了伊拉克總價值達24億美元的石油。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伊拉克認為,個別國家的貪婪與西方勢力的操控,是歐佩克成員國難以團結一致,從壟斷中獲取利益的根本原因。伊拉克的邏輯是,只要各方遵守歐佩克的協定,阿拉伯世界就能夠繁榮昌盛。如今,既然有人不願意看見阿拉伯世界的富強,就別怪伊拉克對他不客氣了。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僅用不到10個小時就佔領了對方國土。但伊拉克顯然低估了國際社會的反應。8月8日,時任美國總統布什宣佈對伊拉克實施海上封鎖,並警告伊拉克迅速從科威特撤兵。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海灣戰爭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較量,脫胎換骨的美軍通過各種現代化武器,將規模龐大卻裝備落後的伊拉克軍隊徹底擊垮。和往常一樣,每當中東地區有戰爭的苗頭,國際油價都會即刻上漲。有學者預測,海灣戰爭爆發將使國際油價升至每桶50美元。

但是油價的暴漲只是暫時的,只要各產油國不去限定價格,油價很快就會下跌。事實上,從海灣戰爭爆發起,除了剛開戰的幾小時內,其餘時候價格一直在下跌。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石油進口國已經接受了前兩次危機的教訓,他們做了兩手準備。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國際能源署建立了戰略石油儲備機制。戰爭爆發時,能源署啟動了應急計劃,向17個國家提供石油儲備。僅向美國就銷售了1730萬桶。此外,西方還通過控制需求、燃料替代等辦法,減少市場對石油的依賴。

海灣戰爭沒有對西方國家造成多大傷害,相反又迎來了新一輪供大於求。歐佩克只能再次使出了它的“殺手鐧”,限制產量······

6/6 誰成了最終的受益者

故事說到這,你可能已經有點同情歐佩克了。它就像一位力不從心的家長,管教著一群不聽話的孩子。每當孩子鬧得不可開交時,他就嚴厲訓斥,罵完之後再安撫一下大家,暫時把場面給鎮住了。可一旦他轉過身去,一切又即刻回到原樣,直到家長再次出面干涉為止。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如今的歐佩克依然活躍在國際舞臺上,但是影響力和二三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這裡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中東局勢漸趨穩定,大規模的戰爭不太可能爆發。其次是戰略石油儲備機制的完善,使得國際社會應對石油危機的能力提升。而諸如頁岩油氣等資源的大規模開採,讓人們找到了一部分石油的替代品,並使國際油價長期保持較低水平。

歐佩克成立的初衷,是通過產油國之間的相互合作控制石油市場,以獲得共同的高回報,同時作為打擊西方石油壟斷的有力武器。可是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由於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和經濟上存在差異,加上無法破局”囚徒困境“,調控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那麼,誰才是歐佩克最大的受益者?從短期來看,調控市場的確給部分成員國帶來了不菲的石油收入。但相應的結果就是,一旦你對石油收入產生依賴,你就不願意發展其他產業,賺快錢賺得慣了,你就沒心思做那些前期投入高,回報週期長的事情了。所以,今天中東地區的很多國家仍在依靠石油經濟,始終沒能找到更具競爭力的發展模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歐佩克的壟斷令反而促成了兩個非產油國的崛起,這裡的兩個代表,分別是德國和日本。

70年代是歐佩克風頭正勁的時候,因為石油禁運,西方的油價大幅攀升,美國與歐洲的工業產值下滑近30%。歐洲的經濟本來就很低迷,如今再受到這樣的打擊,更加一蹶不振了。

但是德國卻意外地撿了個大便宜。阿拉伯人通過石油壟斷賺了一大筆錢,這麼多錢得有地方花啊,於是就開始大搞基礎建設。我們前面提到的伊朗就是這樣,但這些國家自己的技術不行,那該怎麼辦?只能找外國專家。找來找去,還是德國的技術和工程師最靠譜。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所以,德國就通過出口工業技術與工程人才,從阿拉伯國家掙了一大筆錢。儘管石油很貴,但比石油更珍貴的,是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與核心競爭力。

說完了德國,我們再看日本,相比德國,日本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

七十年代的石油價格上漲,使得美國工業,尤其是汽車產業的缺陷暴露無遺。美國汽車一向以空間大,動力足著稱,但這樣的車子也非常耗油,所以美國車又被稱為“油老虎”。

眼下油價飛漲,開車的成本就上升了,美國車的競爭力直線下降。日本企業看準了機會,把他們的小型車推向了美國市場。

歐佩克的歷史:石油壟斷是否促進了繁榮?

就這樣,日本車開始進入美國消費者的視線,由於價廉物美,質量穩定,逐漸取代美國車成為當地市場的主流。隨著日本汽車的走俏,日本製造業也獲得了歐美市場的認可,越來越多的日本商品出口到美國,日本經濟再次騰飛。

當然了,日本和德國的崛起並非全拜歐佩克所賜。歸根到底還是源於自身工業水平的長期積累。他們的成功只是驗證了那句老話:對於有準備的人,危機永遠是機會。與其依靠上天的眷顧或政策的保護,不如依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