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多少“好茶”經得起盲品

​研究表明,在許多行業或領域的“專家”,表現並不會一直都比沒有獲得專業內其他成員高度認可的那些人卓越,或者有時候並不比那些從來沒有受過訓練的人更出色。

飲茶原本就是非常主觀的事情。同樣一杯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品飲口感,要得出相對客觀的品飲結論,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尤其對於滋味富於變化的普洱茶來說,坊間凡以品飲“專家”自居者,都是“三分靠猜,七分靠蒙”,其真實水準遠不及大家想象中的“傑出”。

先來看一個場景:兩餅生茶擺在一起,一餅是某知名品牌的老班章,一餅是沒有任何標識的裸餅。茶藝師當場開湯對沖,一桌“專家級”茶客飲罷,齊誇老班章好喝,真好喝。只有一人不太自信地囁嚅道,覺得還是裸餅更好喝一些。

隔天。還是這兩款茶,還是同一桌人,主人在未透露任何茶品信息的前提下請大家盲品,結果情況發生了變化:一多半茶客都認為那款裸餅好喝,老班章的“金貴”口感好像被人遺忘了。

事實上,裸餅的原料來自一個沒什麼名氣的三線山頭,價格不及某知名品牌老班章的十分之一。不久前,在珠三角某茶店上演的這一幕,從一個側面驗證了品飲“專家”們的不可靠。

沒有多少“好茶”經得起盲品

刨去價格與外包裝等先入為主的因素,沒有多少“好茶”經得起盲品。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各類鬥茶大賽中,鮮有市場上炒得最火熱的名山茶勝出(暗箱操作除外);而且每次鬥茶名次排定後,絕不會再拿參賽樣板“覆盤”盲品一次……只恐怕“專家”們每品鑑一次,都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那樣豈不有損自己的“權威”?

“專家”的嘴也是嘴,不可能做到像機器一般精密,冷靜,毫無私心雜念。

與普洱茶品鑑最為接近的,莫過於葡萄酒。即使在評級制度最為嚴格、成熟的葡萄酒領域,所謂品飲專家們的真實水準也開始受到公眾質疑。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提及,“我們很多人以為,他們(葡萄酒專家)那高度發達的味覺,可以察覺葡萄酒中我們其他人並不覺得明顯的微妙差別,但研究表明,他們的能力被極度誇大了。”

2008年《葡萄酒經濟雜誌》一篇文章指出,葡萄酒專家甚至還會推翻自己之前已經做出的評價。一個典型的實例就是,加州一位釀酒廠老闆,從2005年至2008年連續四年參加加州博覽會的葡萄酒大賽,每次均拿出3個完全相同的葡萄酒樣板參賽,結果3個樣板評分都不同:某個樣板可以拿到金牌,而另一個則僅能拿銅牌,或者乾脆排不上名次。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對於這位酒廠老闆每次參賽的3個完全相同的葡萄酒樣板,“沒有任何一位裁判在連續四年裡保持了前後一致。要知道,這些人都是侍酒師、酒評家、釀酒師、葡萄酒顧問和葡萄酒買家。”

這足以證明,“專家”的品飲結論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東西。主觀色彩濃郁的感官審評,不可能精確到1+1=2,品飲“專家”未必就比普通人高明多少,他們只不過更懂得運用一些專業術語,將種種主觀感受以扯淡的方式表達出來罷了。

安德斯·艾利克森指出,研究表明,在許多行業或領域的“專家”,表現並不會一直都比沒有獲得專業內其他成員高度認可的那些人卓越,或者有時候並不比那些從來沒有受過訓練的人更出色。

要測試普洱茶“品飲”專家們的真實水準,完全可以借鑑這位釀酒廠老闆的做法。不過最好別試探他們,結果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

普通人可以不懂茶,但起碼也能分得清“好喝、一般、難喝”。這就夠了。

何必聽“專家”們胡謅?哪曉得替誰站臺。

對於茶,需要獨立的思考與態度。飲茶這件事,其實並無權威二字可言。

文:老茶鬼(茶業獨立評論員)2019.11.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