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借“區塊鏈”之名詐騙該如何治理

原標題: 北青報:借“區塊鏈”之名詐騙該如何治理

  我國尚未建成打擊涉“區塊鏈”詐騙的完備治理體系,這方面的工作應當加緊進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了《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首次在制度層面進行了規範。有必要抓緊完善相關法律,以明確的法律法規對涉及區塊鏈的相關行為進行界定,為依法打擊涉區塊鏈詐騙提供法律依據。

  據《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報道,區塊鏈技術是這兩年大熱的概念,然而區塊鏈技術火熱的背後,另一場“盛宴”卻在暗流湧動。炒作數字貨幣“割韭菜”、發行毫無價值的“空氣幣”、打著區塊鏈旗號傳銷詐騙……借區塊鏈之名的招搖撞騙大有抬頭之勢。有關專家指出,涉及區塊鏈領域的監管要與時俱進。

  有人形容說,估計10個人中有9個人聽說過“區塊鏈”,但10個人中有8個人卻不懂“區塊鏈”究竟是什麼。正因為這個概念很火也很複雜,而多數人又不瞭解其內涵,這就讓某些騙子看到了機會。如今,主流輿論紛紛揭露那些借“區塊鏈”名義所設的騙局,有助於提高公眾的防範意識。

  區塊鏈技術從2008年就已出現,近兩年媒體頻頻提及,但包括一些經濟學家在內的不少專業人士也搞不懂什麼是區塊鏈,紛紛表示要惡補相關知識。而網上專門談及區塊鏈的不少文章,對區塊鏈的解讀似乎也沒解釋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多數人不明白區塊鏈顯然也很正常。

  然而在一些地方,涉及區塊鏈的項目、企業、園區卻一窩蜂湧現出來。據監測,目前全國涉及區塊鏈的公司大概有32000多家,但真正擁有區塊鏈技術的不到10%。另外,全國已成立區塊鏈產業園22家,其中三成空置率超過50%,區塊鏈泡沫化跡象較為明顯。

  涉及區塊鏈的項目、企業、園區一哄而上,不少企業和產業園都想利用區塊鏈分一杯羹。如果涉及區塊鏈的企業屬於合法經營,能不能分到羹自當由市場說了算,但某些企業或者某些人打著區塊鏈旗號矇騙公眾,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必須予以嚴厲打擊。

  目前,我國尚未建成打擊涉“區塊鏈”詐騙的完備治理體系,這方面的工作應當加緊進行。首先,應當適當簡化概念,以通俗語言普及相關知識。區塊鏈傳播比較廣的概念表述是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其中涉及的每一種技術性表述都比較複雜,很多人難以理解,應當用更簡潔、通俗和更權威、科學的方式普及區塊鏈概念。

  技術進步應該是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現在區塊鏈的概念比較複雜,坦率地說,這既不利於區塊鏈知識普及,也不利於區塊鏈產業化發展。如果相關知識不普及,騙子就可能利用區塊鏈概念大做文章,普通公眾也很難防範。所以,簡化概念、通俗普及知識是防範區塊鏈詐騙的先手棋。

  其次,應建立多部門參與的聯合治理機制。201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信部等七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2018年8月,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在此基礎上,應針對這類詐騙行為的特點進行綜合治理,以保護投資者權益,避免區塊鏈被“汙染”。

  雖然打擊涉區塊鏈詐騙在法律上有待完善,但其中涉及傳銷、詐騙、發行“空氣幣”等行為明顯違反《廣告法》《刑法》,涉及罪名包括但不限於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等。既然能夠初步定性,關鍵就是要形成監管合力,進行精準治理。

  今年1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了《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首次在制度層面進行了規範。最近涉及區塊鏈詐騙再度抬頭,說明一般性制度震懾力還不夠,有必要抓緊完善相關法律,以明確的法律法規對涉及區塊鏈的相關行為進行界定,為依法打擊涉區塊鏈詐騙提供法律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