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 · 海幢寺

廣州 · 海幢寺

廣州 · 海幢寺

  海幢寺始建於南漢時期(公元907年~971年),迄今有一千多年曆史,是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的寺院。它以寺貌莊嚴、殿宇雄偉、高僧輩出面(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廣州市“五大叢林”之一。

  據史料記載:本寺南漢時期為千秋寺。後來由於歷史原因,被廢為民居。明朝末年,為富紳郭龍嶽的園地。時有光牟、池月二位法師,向郭氏募得此園,建造寺院,並依《華嚴經》經文中“海幢比丘潛心修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成佛”之意,以海幢比丘的名字,取名海幢寺。

  清初有曹洞宗第三十三祖空隱大師主持此寺,天然大師(三十四祖)、阿字大師(三十五祖)先後在此住(主)持弘法。永曆皇帝舊臣金堡,也在此出家,法號今釋,又名澹歸。當時阿字和尚得到平南王尚可喜的支持,購地擴建寺院。在康熙期間寺院不斷擴建,最鼎盛時期,住僧眾逾百。寺院規模宏大,全寺範圍,北至珠江之濱,東及前進大街;南沿萬松嶺(今紅十字會醫院、南武中學一帶)。清代海幢寺全盛時,既是弘揚佛法之所,也是廣州市民遊春勝地之一。

  清光緒初年,海幢寺日漸式微,東北曠地也變為民居。至清末民初,由於戰亂,文物古蹟遭嚴重破壞,除大雄寶殿、天王殿、塔殿外,其餘殿宇多被拆毀。民國十七年(1928年),海幢寺被沒收並闢為“河南公園”。民國二十二年九月(1933年),又改名為“海幢公園”。然而,海幢寺院宗教活動一直沒有停止。解放後,在十年文革的活劫中,海幢寺再次遭到嚴重的破壞。

  一九九三年,根據國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復海幢寺為宗教活動場所,並被確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海幢寺在終止宗教活動三十年後又重獲新生。寺院恭請德高望重的新成法師出任本寺住持。新成大和尚接管本寺之後,發(決)心為重興海幢寺而勞苦奔波,在短短几年之內,就修復大雄寶殿、塔殿,並重建天王殿、藏經閣、唸佛堂、及七層僧寮,重塑三寶大佛及四大天王金身,使海幢寺重現大叢林的氣派。

  一九九三年以後,由於歷史原因,海幢寺與海幢公園同園,海幢寺只佔園中西側,因而失去佛教寺院應有的對稱和平衡,也給寺院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難。經新成大和尚及市、區各界人士多年不懈努力,終於在二00六年七月一日,經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政府年批准將公園歸為海幢寺管理使用,使歷經百年滄桑的海幢寺恢復歷史本來面目,邁進了歷史上又一興盛時期,功德無量。

廣州 · 海幢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