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從哪來?澧縣太青一帶先民源流初探

我祖籍常德湖南常德澧縣太青鄉,我的父親在上世紀50年代末參軍離開了太青鄉。去年清明我們舉家回鄉祭祖,偶爾和長輩談起當地先民源流,我對有些提法存在疑問,最近蒐集資料求索,略有收穫,於是嘗試探究太青鄉部分先民源流。

我們究竟從哪來?澧縣太青一帶先民源流初探

一、洪武年間江西填湖廣——祖輩口口相傳的氏族源流

太青鄉人認為,當地的先民是從江西遷過來的,在遷到太青鄉前,那裡只有少數人家。對這個口口相傳的說法,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認為太青鄉的先民源流或許不單一來源江西,更多的是來自湘西的土家先民。

1、江西填湖廣的移民大多選擇兩湖平原肥沃的荒蕪土地上定居,深入湘北山區的人數不多 ;

2、太青鄉與土家族聚居地接壤;

3、太青鄉居民使用西南官話,語言、民俗遺存與土家族相近卻與江西迥異;

4、武陵山脈土家族先民的聚居地範圍覆蓋太青鄉;

5、血型分佈特點與江西接近但同時也與土家族接近。從上述種種因素分析,我認為太青鄉先民的源流或許不單一來源江西,其主流是土家先民。

我們究竟從哪來?澧縣太青一帶先民源流初探

二、江西填湖廣時移民深入湘北的人數少

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中下游移民在兩湖的分佈,由東向西逐漸減少。湖南北部的家族中,江西移民佔60%左右,中部有80%強,而西部只有41%。常德位於湖南北部,以此推算移民約佔60%,而移民多選擇在兩湖平原肥沃的荒蕪土地上定居,選擇在常德西北部的山區落戶的移民,估計不會超過40%。

三、與土家族聚居地相連

土家族居住地在湘、鄂、渝、黔比鄰地區,以武陵東脈和清江流域為中心,西抵貴州梵淨山和烏江,東接彝陵和江漢,北接巫山長江,南控蘭澧芷沅。

太青鄉地處武陵山脈東緣,如將太青鄉與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連線,這個三角區域正是我國土家族最密集的土家族聚居地。太青鄉與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鄉接壤。

與太青鄉相鄰的湖南石門縣子良鄉大部分人是土家族,湖南石門縣太平鎮90%的人是土家族,到了太青鄉的土家族比例卻變得很少,有意思的是有的人家在子良鄉那邊的兄弟是土家族到了太青鄉就成為漢族了,太青鄉政府在民族認定上一定出了問題。

我們究竟從哪來?澧縣太青一帶先民源流初探

四、語言、民俗保留大量土家族遺存,卻沒有明顯的江西遺存

1、語言與贛方言迥異

常德北部的方言是西南官話屬北方語系,與贛方言完全不屬於一個語系。

大多數土家族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少數偏遠聚居地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使用西南官話的分佈區域幾乎涵蓋所有土家族人聚居地。

我們究竟從哪來?澧縣太青一帶先民源流初探

2、太青鄉的民俗保留著土家族的遺存。

①從我父親保存的珍貴照片看在上世紀60年代太青鄉居民還穿著具有土家族民族特點的服飾。

②太青鄉的老房子建有火塘(部分地區稱火坑),具有土家人火塘的特點。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太青鄉深秋、冬天和初春火塘裡的火種保持至少半年。在我腦海裡還殘存著70年代父親帶我回鄉探親,冬天圍塘燒水、取暖的兒時記憶。直至今天太青鄉的居民還用火塘燒水、做飯。

③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直至現在太青鄉喪葬仍由道士主持,儀式繁複。

我們究竟從哪來?澧縣太青一帶先民源流初探

\u0011\u0005五、武陵山脈先民的傳承

以楊姓為例:楊姓是現今當地土家族的八大姓之一。楊姓在秀山的老祖宗們均為楊通晟的兒子,他們到秀山是為了“趕苗拓業”,在1984年恢復民族成分時,均為土家族。然而,至今分佈在湘、黔、川、鄂、桂、豫等七省市十一個地區七十餘個縣(市)楊姓同屬於始祖楊再思的後裔。太青鄉地處武陵山脈,是土家族聚居地,這裡的楊姓當然是始祖楊再思的後裔。

楊姓是漢族改土家族的。在土家族楊姓的神龕上標了宗族源流:“四知遺訓自關西,七字流芳由宋北”,字背排列是“再正通光昌勝秀”。是楊再興的後裔,祖上是赫赫有名的楊家將楊業,再往上是隋朝的開國先民帝王家系。土家先民的輩分和山東曹州(曹縣)先民、山西代州、陝西華陰、神木先民的族譜可以序上。

楊姓族人很少提及南宋初年活躍在常德地區的農民起義首領楊么,宋朝時被稱為“蠻”,這位義軍首領極有可能與世居在太青鄉的先民有血脈聯繫。義軍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的綱領道把農民起義推到了一個新高峰。

幾百年來楊么被誣為勾結北齊的奸賊、被誣為匪,其實不然,看了下述括號內史書記載的文字,您應該清楚楊么是有民族氣節、有抱負的英雄,楊姓族人 應以此為榮。(李成命辯士說楊么,協力略地, 以傾宋室。

楊么罵曰:“吾之所以倔起於阡陌,蓋欲內滌瑕穢,外殲醜虜,此心耿耿,神人共知。李成逆賦,屈膝虜延,虔劉蒸民,吾切齒久矣!汝速歸,毋汙吾刃”。)南宋初年在洞庭湖、澧水、沅江、資水流域轉戰的楊么族人極可能在以後歷次戰禍中遷到湘北山區避禍。

我們究竟從哪來?澧縣太青一帶先民源流初探

六、土家族的血型

湖南血型分佈特點與江西很接近,一方面印證了明未清初的江西遷湖南的史實,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注意到一個細節,湖南的A型血比例要比江西高約2%,我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之一或許源自土家族。有資料顯示在湖南的重要少數民族土家族,其A型血佔:37%。

七、土家族的姓氏在太青鄉廣泛分佈,人口眾多

田、向、覃、彭、冉、楊、李、白是土家族的八大姓氏,這八大姓氏人口約600萬,佔土家族總人口的75%左右。其中田姓佔18%,約140多萬;向姓佔13%,約100多萬;覃姓佔12%,約100萬左右;彭姓佔8%,約60多萬;冉姓佔7%,約50多萬;楊姓佔6%,約50萬左右;白姓佔4%約30餘萬。而土家族的八大姓氏幾乎在太青鄉都有分佈,有的人口不少如田、向、彭、楊、李等,石門土家族較多的張氏在太青鄉也有廣泛分佈。

八、戰亂中相當部分太青鄉先民仍然留在故土

逃避戰亂是人們離開故土的主要原因。我國有史以來近代歷經最大戰亂莫過於造成3500多萬中國人傷亡的日本侵華戰爭了,我父親、母親的家鄉都曾經經歷這場兵禍。

發生於1943年11月至12月的常德會戰是是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的會戰之一,也是抗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勝利之一,在整個抗日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一定地位。在常德的戰事是抗日戰爭最慘烈的戰事之一,中日軍隊對常德的爭奪一直打到1945年。大部分老百姓以逃難的方式逃避戰爭。

據我父親回憶日本侵華戰爭也波及到了太青鄉,當時太青鄉山高林密,常有豺狼甚至老虎出沒,日本兵前來掃蕩,當地人只要離開村寨逃入山林,日本兵就不敢輕易進入。據當過軍人的父親回憶,日本兵抓了自己家裡的豬,當場屠宰殺了吃後,有兩名村民以為日本兵退去,就下山找那些豬下水吃,結果被兩名殿後日本兵發現,點射打死了兩名村民。

日軍撤退以後,太青鄉居民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村寨。單兵作戰了能力高、滅絕人性的日本軍隊尚不能趕盡殺絕太青鄉居民,在冷兵器時代的洪武皇帝軍隊更不可能趕盡殺絕太青鄉居民。

母親的家鄉也曾經經歷日本侵華戰爭的兵禍,外公赴緬甸作戰,雖然外婆帶領一家人從廣東臺山逃難到韶關,戰後輾轉到了廣州,但是廣東臺山的很多居民一直在臺山經歷著戰禍,從未離開過。

故土難離、生生不息,可以推斷千百年來生活在太青鄉的相當部分先民原住民從未離開過自己的故鄉,他們與遷入者共同壯大先民家族

九、改土歸流的影響

相當部分太青鄉先民的字輩譜可上溯300多年的清朝康雍乾盛世。清朝雍正年間全國廣泛地區實行的改土歸流,雍正9年已基本實現廢除了土司制度。改土歸流可能推動了土家族先民的漢化步伐,加速提高其漢文化水平,土家族先民文人群體因此壯大,紛紛開始自主編寫字輩譜,原來的字輩譜很有可能被棄用。

十、太青鄉的先民源流的猜想

以上的資料說明太青鄉先民源流極有可能主要來源於土家族先民。根據上述情況,我嘗試猜想太青鄉部分楊姓氏族源流如下:

1、江西填湖廣

明朝洪武年間從江西遷到太青鄉的移民可能不多,江西填湖廣不可能是這一地區的單一先民源流,甚至不可能是主流。

2、土家原住民

太青鄉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族估計是這一地區先民構成的主體。

3、湖區楊姓氏族遷移

相當部分太青鄉湖區楊姓氏族,為躲避戰禍,向山區遷移,與當地土家族楊姓氏族、江西填湖廣的楊姓氏族融合。大部分太青鄉湖區的居民使用西南官話,他們可能為躲避歷代戰禍(包括洪武年間的戰禍),從湖區就近遷入太青鄉。

以太青鄉土家族原住民為主體,融合了常德北部湖區移民、江西遷入移民最終形成我太青鄉的先民族群。

我們究竟從哪來?澧縣太青一帶先民源流初探

十一、部分太青鄉的先民源流誤判的推測

從江西遷入的移民不可能是太青鄉先民的主要源流。誤會太青鄉先民主要自江西吉安遷入的原由如下:

1、從湖南西部、常德北部湖區遷入太青山區的先民,可能集中在江西填湖廣時期遷入該地區,由於有江西填湖廣的史實支持,這些遷入的先民極有可能讓後人誤會為是在同時期從江西出發遷入湖廣的移民。

我們究竟從哪來?澧縣太青一帶先民源流初探

2、明朝時期江西吉安籍宰相較多,在明清兩朝,人們很可能以祖籍江西吉安(宰相故里)為榮,不排除部分源流模糊的先民推斷自己源自江西吉安的可能。

綜上所述,太青山區的先民主體為湘西遷入的土家族,少部分居民從常德北部湖區、江西遷入。建議當地縣、鄉兩級政府不能簡單地以地域劃分民族,要重新做好太青鄉人的民族甄別工作,保護好民族文化依存,注意落實好黨的民族政策。

我僅是一個已經遠離祖籍地的小字輩,儘管我本著溯本清源,本著弄清自己家故鄉先民流之心,儘可能在網上搜集客觀資料,用心地撰寫本文,但調查研究尚不深入,資料掌握也不全面,本人知識水平有限,存在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權當拋磚引玉,懇請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