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向內看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向內看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

現在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日常行為,很容易看到他們的問題,並盯著這些問題因此而感到焦慮,強行糾正往往又得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還會引發新的問題,陷入更大的焦慮中。

焦慮的一個很重要體現是關注細節,只看眼前,同時總是想到不好的結果,對未來感到恐慌。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比如,有的家長希望孩子的作業不能有一點錯誤和問題,無法容忍孩子的磨蹭,拼命催促孩子快點。

比如,在孩子時間管理這個問題上,我們會仔細為孩子規定幾點之前必須完成什麼,比如規定孩子必須9點完成作業,9點半入睡。

結果,我們卻發現事情並不一定會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孩子可能還會因為我們的控制而以各種不同的行為方式進行反抗或陽奉陰違,這就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問題。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向內看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家長缺乏一種向遠看的意識和能力。

想一想,當我們讓孩子按部就班地學習生活時,長久的遠景會是什麼樣的呢?

很可能是,二十年後的某一天,孩子在他鄉與朋友熬夜狂歡,他們生活沒有規律,相互吐槽自己的父母:天天打電話讓我早點睡覺,真煩人。

想到這裡,我們是不是看得更清楚一些:反正無論現在怎麼管,孩子大了都會按他自己的方式自由生活。

所以,沒有必要過分在意眼前的一些小事和細節,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

很多時候,當我們把目光往遠處拉長一些,看問題的角度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如果只是為了孩子按照完成作業,那麼我們就會一直盯著孩子,忽略孩子的內心狀態,可能孩子在我們的監督之下,看起來每天都按時寫作業,但其實,這個過程中他心不在焉,效率低下。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向內看

教育孩子,父母要學會向內看。

當我們刻意孩子一些行為習慣時,問問自己,我們培養這些是為了什麼?

其實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自己的這些行為過程和所產生的結果,形成一種有跡可循的自我認知。

知道自己需要做的作業有多少、能不能獨立完成,專心的情況下需要多久、掌握了什麼知識,不專心的狀態會產生什麼結果。自己在做作業地過程中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會,要怎麼去弄明白,這就是通過自主寫作業過程得到的一種自我認知。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孩子幾點寫作業,是先玩再寫作業,還是先寫作業再玩,每天需要學習多久,都不是什麼問題。孩子會根據對作業和自己學習狀況的評估,來自行安排。

這種情況下,孩子管理的不是時間和作業,而是自我的學習狀態。這是他認識自己和自我管理的過程,一個向內看的過程。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向內看

讓孩子學會向內自我管理的前提,是信任孩子。

信任孩子,就是相信每個孩子都能遵循他的自然成長規律,相信他能夠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這一點很重要,它深深影響著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有了這樣的信任,才有了真正的接納與尊重。否則,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諸多的失望與焦慮。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向內看

比如,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太內向,擔心他在未來不會主動爭取而比別人機會更少,所以希望他們活潑開朗,想要強行改變孩子,結果孩子反而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喜歡隱藏和封閉自己。

有的父母,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比自家的好,為了自己孩子不落下風,切斷孩子真正的興趣,強迫孩子一心學習,但孩子卻很難做到。

為什麼會事與願違?因為父母習慣向外看,無形中拿孩子的弱點與他人的優勢做對比,這種對比是對孩子本身的否定。

只有學會向內看,遵循孩子內有的成長規律,尊重孩子自身的特點,才能發現孩子的優勢與潛力。

因向外比較而造成對孩子內在的否定,會損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簡單地說,自我效能感就是一個人“相信我能行”的能力。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向內看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不斷挑戰自我,走出失敗並最終獲得成功,而另一些人卻在失敗與挫折中一蹶不振?

因為前者擁有更強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受期望的影響,這個期望包括結果期望和效能期望。

結果期望,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結果的推測。如果一個人預測到某種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選擇。

舉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一個學生感到上課注意聽講就會獲得他想取得的好成績,他就有可能認真聽課。

如果一個孩子認為自己怎麼努力也無法讓媽媽滿意,他很可能就放棄努力。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向內看

效能期望,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推測。如果他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會進行這個活動。

還是上面的例子,當一個學生不僅知道注意聽講可以帶來所期望的成績, 同時也還感到自己有能力聽懂老師所講的內容時,他才會認真聽課。

因此,一個人獲得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後,自我效能感就成為了行為的決定因素。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向內看

人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不相信自己。

為什麼一些孩子不能停止玩手機,沉迷網絡,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他們除了玩手機,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他們可能也曾嘗試努力管住自己,要求自己“今天起不能這樣下了去了”,“我要好好學習”,但一遇到點困難便放棄了。他們覺得“我不行”、“我學不會”、“我做不到”、“這對我不可能,太難了”......

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經歷著自我效能感的毀滅,是因為不相信自己能行。

這種不相信自己的思維是如何形成的?

內在原因是:沒有自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麼。

外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父母不信任孩子的能力,覺得孩子做不好,認為孩子無法獨立做某事,害怕孩子失敗、受委屈、擔心孩子受傷等等。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溺愛孩子,事事對孩子包辦代替。

因此,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向內看,允許孩子做自己,讓孩子對自己做到心中有數,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十分重要。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向內看

幫助孩子走出失敗,獲得成功的關鍵是,學會正確歸因,幫助孩子向內看。

班杜拉等人經過研究發現,一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是影響他自我效能感的最大因素。

一般來說,成功的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而反覆的失敗經歷會降低效能期望。但更準確地說,影響一個人自我效能感的是,他對成敗經驗的歸因。

如果一個人將成功歸因於外部機遇等不可控的因素,他不一定會增強效能感,向內歸因於可控因素,才能真正提升自我效能感。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向內看

例如,把孩子的學習成績好,歸因為老師教得好或是由於運氣好、超常發揮等因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很難提高,他不一定會有持續努力學習的動力。而歸因於孩子的努力和方法得當,他才有持續努力的動力。

同樣地,把失敗歸因於自我能力等內部的可控的因素,也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比如孩子認為這次沒有考好是因為我努力還不夠,或我還沒有完全掌握這些知識,那麼,他也可能還會繼續努力提高能力。

因此,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關鍵是,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歸因,學會向內看。在孩子成功時,表揚孩子的努力,失敗時鼓勵孩子繼續努力,他將擁有持續努力的內在動力,不斷地走出失敗,走向更大的成功。

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向遠看,向內看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感謝素粉的喜愛,素質教育觀察也為你貼心準備了這份閱讀清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