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昆:用工作成效檢驗主題教育成效

用工作成效檢驗主題教育成效

——訪中共巧家縣委書記張華昆

◆記者 汪 舒 通訊員 張田雲 姜連祥

近日,巧家縣委書記張華昆談到巧家縣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說:“要把黨員幹部在主題教育中激發出來的工作熱情和進取精神轉化為做好工作的動力,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檢驗主題教育的成效。”

記者:您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部署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最深刻的體會是什麼?

張華昆:今年是巧家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的決戰決勝之年,也是移民搬遷安置推進年。在這歷史性的關鍵時刻,開展主題教育至關重要、正當其時。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把巧家62萬群眾的幹勁凝聚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這場歷史偉業上來,把黨員幹部在主題教育中激發出來的工作熱情和進取精神轉化為做好工作的動力,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檢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成效。

記者:如何做到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到主題教育全過程?

張華昆:我們堅持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有機融合,貫穿始終。學習教育“一盤棋”,圍繞“原文+重點”補理論短板、“會場+一線”提學習效果、“研討+點評”促融會貫通、“白天+夜晚”保學習時間的“四道加法”,舉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152次、讀書班192次,把“課堂”搬到脫貧攻堅重點鄉(鎮),現場集中學習、查找短板、分析研判、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調查研究“一張網”,將全縣184個村(社區)劃分為12個網格單元,每名縣委常委負責1個網格,在調查研究中堅持與解決一批實際問題相結合,為村(社區)解決實際問題210個;檢視問題“一把尺”,按照“6個對照”標尺,結合徵求意見情況,建立“五個問題清單”,從思想根源上查問題,全縣各級各部門班子及個人查找出問題1289個;整改落實“一本賬”,對照發現的問題,建立清單,制定整改措施,建立銷號臺賬及跟蹤問效機制。目前,已整改銷號問題534個,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454個。

記者:結合個人調研課題、調研工作開展情況及調研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談談您是如何解決的?

張華昆:圍繞確定的調研課題,我深入鄉(鎮)進行了調研,主要發現了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還需加大力度。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堅持思想動員與物質獎勵、評選先進和通報曝光相結合,廣泛宣傳,著力營造全員參與的濃厚氛圍。同時,建立“心連心超市”積分評比制,每戶每月以60為基礎分,積分每月評比一次,獲得積分的群眾可持積分卡到超市兌換獎品,激勵群眾主動參與,打好人居環境整治人海戰。二是村(社區)黨組織主題教育學習氛圍有待加強。針對這一問題,通過開設“初心課堂”解讀初心和使命、網絡黨支部每天推送學習材料、實行積分制管理等做法,採取大多數的黨員集中學、身體差的黨員送教學、不在家的黨員聯繫學、家庭困難的黨員幫扶學、文化水平低的黨員陪著學等方式,讓每名黨員不掉隊、不缺課、不漏學,推動主題教育紮實深入開展。

記者:請結合全市主題教育工作提出的“四個敢不敢、善不善”要求,談一談如何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戰役。

張華昆:我們繼續保持全縣80%的工作力量全面下沉脫貧攻堅一線,借鑑移民搬遷安置“五千工作法”,緊扣“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和“571”考核指標,補齊脫貧短板。堅持“以戶對房”,分類施策,精準到戶,全面解決“五不扶”對象不安全住房問題;按照“摸清家底、依法處置、規範責任、動態管理”的“四步走”要求,狠抓控輟保學工作;堅持以“五清”動態管控為抓手,堅決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剋期搬遷;以提高組織化程度為根本,抓實產業培育、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等工作,確保群眾收入持續穩定;以“百村示範、萬村整治”行動為載體,領導示範、黨員幹部帶頭、全民參與,狠抓危舊房拆除;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敢於擔當、盡銳出戰,確保最強有力的組織、幹部和紀律作風落實到位,全面補齊短板,堅決確保全縣如期實現脫貧摘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