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口袋書”還擺在床頭,他卻再也沒有醒來......

11月17日上午9時30分,六盤水市殯儀館。

  “送別王文華同志”的追悼會正在進行,弔唁廳內,莊嚴肅穆,哀樂低迴,靈堂擺滿了花圈,不少人低聲啜泣。

脫貧攻堅“口袋書”還擺在床頭,他卻再也沒有醒來......

  逝者名為王文華,水城縣果布戛鄉大寨村駐村輪戰幹部,水城縣財政局一位既普通又特別的共產黨員。


  說普通,是因為他32年埋頭財政工作,默默無聞,甘為一顆“螺絲釘”。

  說特別,是因為他在“知天命”的年歲,為了脫貧攻堅事業毅然走進烏蒙大山,將背影永遠停留在大山裡,譜寫了一首脫貧攻堅的奉獻之歌。

脫貧攻堅“口袋書”還擺在床頭,他卻再也沒有醒來......


  一天,從早忙到晚,像陀螺一般“高速旋轉”
  11月14日,清晨。
  王文華“平靜地”躺在單人床上,睡前翻閱的脫貧攻堅政策“口袋書”還打開著靜置在床頭,枕邊7點30分的定時鬧鐘“鬧”醒了同寢“戰友”王禮,卻沒有喚醒他。
  洗漱完畢回房間的王禮試圖叫醒他,出乎意料的是,平時作息規律的王文華這次沒有“守時”,掀開被子一摸,他的手比冬日的夜還涼。
  “王哥出事了!”脫貧攻堅一線的“戰友們”大聲疾呼,村醫來了,村幹部來了,同在鄉里駐村的財政局幹部也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大家緊跟救護車輛一路送到六盤水市人民醫院進行搶救,但他終究還是撒手人寰。
  “明明昨天還一起奔波在路上,人,怎麼說沒就沒了呢?”多數同事不知道的是,王文華駐村這些天一直在生病,床頭櫃裡的板藍根顆粒吃到只剩一包,999感冒靈顆粒已經吃完了大半盒。
  “感冒了,扛一扛就過去了。”在生命的最後24小時,他沒有向駐村輪戰隊長告假,依然像頭老黃牛般一聲不吭地繼續奮戰在一線。


  白天,他和同組的網格員、村幹部到新田組、下柏果組入戶開展大走訪、大調研。短短15天,他踏遍了兩個組172戶人家的門檻;
  晚上,走訪歸來的他堅持參加貧困形勢及解決措施研判會,分析當下貧困形勢、研究具體解決措施。15天,這樣的會他參加了15次,一天一次,從未缺席;
  散會後已經是深夜,忙碌了一天的他並沒有休息,而是“精打細算”著村裡面每一筆資金的使用,謀劃著建立科學財務制度。

  晚上11點,他利用睡前的一點點時間學習鄉里面印發的“三段式”決勝脫貧攻堅第三階段工作方案、脫貧攻堅政策知識。方案和口袋書上勾畫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可他卻永遠離開了。

脫貧攻堅“口袋書”還擺在床頭,他卻再也沒有醒來......


  在生命的最後24小時,他像只陀螺高速旋轉著,撲向大地。
  與他朝夕相處,駐大寨村第一書記龔文克難掩悲痛——老王哥,你為什麼這麼“傻”?你重感冒了為什麼要硬撐?為什麼要你去輸液,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辭?為什麼年過半百了,還要主動到脫貧攻堅一線“走一遭”?
  整天像陀螺一般“高速旋轉”的王文華確實“傻”——為了給群眾算清楚每一筆賬,他白天走訪,晚上研判;晴天調研,雨天整理,在駐村輪戰的這些日子,把“精打細算”職業習慣沉澱為內心信念的他,“精打細算”著每一天工作,一筆一筆算清了大寨村的脫貧民生賬。

  不久之前,他曾笑著與並肩作戰的“戰友”相約一起打贏脫貧攻堅戰役,相約一起收兵,眼下決戰決勝在即,他卻永遠“失約”了。

脫貧攻堅“口袋書”還擺在床頭,他卻再也沒有醒來......


  一年,三“進”果布戛,先當村民再做扶貧幹部
  “先當村民,再當扶貧幹部。”王文華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
  他會和村民一屁股坐在地上拉家常,他會挽起袖子在村民家裡幫廚,他會抱起村民家的小孩轉圈圈......村民眼裡,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地處深山區、石山區的果布戛,是六盤水市、水城縣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2014年該鄉鎮建檔立卡貧困戶1552戶4966人,貧困發生率為27.04%。
  對於單位的扶貧幫扶點,王文華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在“知天命”的年齡,他三次主動請纓,三“進”果布戛駐村輪戰,從楓香村、到大寨村、高石坎村、興隆村,鄉里村寨蜿蜒的山路上,留下了他厚底運動鞋走過的道道足跡。
  選擇泥濘,也選擇了燃燒。

  在不到一年的駐村輪戰中,他把一生的工作積澱都釋放了出來,從協調鄰里矛盾、到三改三化、落實扶貧政策,樁樁件件,事無鉅細,事事關心。

脫貧攻堅“口袋書”還擺在床頭,他卻再也沒有醒來......


  追尋他的足跡,枝葉關情的大事小情化作雨露,滋潤百姓心田——
  在楓香村,他為該村爭取“一事一議”項目2個,金額達18.91萬元。在大寨村駐村輪戰期間,他為該村爭取“一事一議”項目14個,資金總額177.74萬元。如今,大寨村修起了1500平方的民族小廣場及配套設施,少數民族群眾每年舉辦“火把節”再也不用為場地發愁了。
  王文華常說自己就是當地的村民,這個“村民”的突然離去,勾起了大家共同的回憶。


  結對幫扶對象興隆村猓狃組王今權家,老人眼含熱淚。“他對我家的困難盡力幫助,還給我外孫買學習資料、找考試信息。”如今,那個常喚他“舅舅”的大學生再也等不到微信上的聲聲叮囑和句句關心了。
  結對幫扶對象、72歲的高石坎村村民張學真眼淚奪眶而出:“冬天來了,看到我兒衣服少,他把妻子給他新買的皮衣和禦寒的褲子留給了我兒,他自己卻感冒了。”
  ......
  10月30日,一年內第三次駐村輪戰的他到新田組開展工作,在徒步返回村裡,路過永姑河時,不慎摔入河中,雖未受傷,卻全身溼透。
  天氣寒冷,同事勸他“還是叫個車來接你吧,別感冒了。”他連連擺手回答道:“我這不是好好的嘛,沒事的,村裡任務重,這點小事就別給大家添麻煩了。”
  生時燦爛,去若星辰。

  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王文華沒有留下多少波瀾壯闊的故事,卻用實幹告訴人們“有所為,是奉獻”,更用一個又一個細節讓人明白“有所不為,也是奉獻”。

脫貧攻堅“口袋書”還擺在床頭,他卻再也沒有醒來......


  一生,初心從未變,哪裡需要就頂到哪裡去
  有著22年黨齡的王文華,是水城縣財政局的“專家”,曾多次榮獲“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2年獲得全省治理私設小金庫先進個人,2016年還獲全國“六五”普法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既是業務骨幹,更是先鋒表率。
  “哪裡需要,他就去哪頂上。”這是他身邊每一個人都公認的事實。
  在水城縣脫貧攻堅啃“硬骨頭”的關鍵時候,他又毫不猶豫站出來了——每天“泡”在果布戛鄉大寨村脫貧攻堅的一線,和當地幹部群眾一道,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謀劃產業、補齊短板,決不讓一位群眾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隊。
  王文華的初心是什麼?在兒子的心裡,是今年9月自己婚禮上父親送的12個字——孝敬父母,感恩親朋,回饋社會。
  “回饋”,於王文華而言,就是在“小家”與“大家”之間,選擇後者。

  今年11月5日,是母親85歲的生日,王文華沒有請假,白天走訪、晚上整理資料一如往常,他選擇了微信家庭群裡遙祝老人生日快樂。他走了,85歲老母親白髮人送黑髮人,泣不成聲的老人只說了一句話:“他是黨的幹部”。

脫貧攻堅“口袋書”還擺在床頭,他卻再也沒有醒來......


  名與利、情與義想得清楚、看得明白的,不止有他的老母親,還有他相濡以沫近30年的妻子李惠。

  他第一次走訪72歲貧困戶張學真,是妻子陪著去的。親身感受了大山深處貧困群眾生活面貌,李惠一直也想再做點什麼。

  以前,買水果、糧油、衣物送貧困戶,都是妻子一手操持。如今,沿著丈夫王文華走過的扶貧路,李惠再往前走了“一程”——她捐出1萬元給大寨村,為丈夫未竟的脫貧攻堅事業助力。


  “哪裡需要就頂到哪裡”高尚的品格,讓王文華成為同事、鄉親眼中的好乾部、好同事。在他走後,網上網下,悼念文章、字句不勝枚舉。
  “守初心擔使命,三段攻堅促脫貧;敢擔當勇作為,優秀黨員身先卒。”
  “痛乎,文華,親朋好友陰陽隔,惟有夢中能相見!”

  ……

脫貧攻堅“口袋書”還擺在床頭,他卻再也沒有醒來......


  他輕輕地來,又輕輕地走。
  對果布戛的貧困群眾來說,他是“闖入”的陌生人,卻是最親的貼心人,他們的話樸實真摯——我們無以為報,就是種好地,過好日子,堅決摘掉貧困的帽子。

  對朝夕相處的戰友來說,他是一座精神的豐碑。“他未完成的工作,我們擔起來,一定要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成效告慰他的英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