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名專家學者齊聚,東莞發力打造先進材料產業研發高地

數百名專家學者齊聚,東莞發力打造先進材料產業研發高地

東莞已下定決心要打造國際先進材料產業研發高地,未來在材料領域舞臺廣闊,我在此呼籲,今天參加廣東材料發展論壇的各位專家學者,今後都能到東莞來創新創業,或者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

11月16日上午,東莞市副市長劉煒在東莞理工學院學術會議中心,面對臺下數百名材料領域專家學者,發出了一份特殊的邀請。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11月16日至17日,2019廣東材料發展論壇在東莞理工學院舉行,這也是該論壇創立12年來首次在廣州以外的城市舉辦。

實際上,隨著中國散裂中子源以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重要研究平臺落地,正有越來越多的業內專家學者,以各種方式與東莞產生交集與互動。

在日益增強的硬件設施與智力資源推動下,東莞正加速形成材料產業從研發到應用的全鏈條,並向著建設成為國際先進材料產業研發高地的目標邁進。

//

論壇創辦12年來首次在廣州以外舉行

//

廣東材料發展論壇是廣東省材料研究學會於2007年創辦的學術會議品牌,在此之前已舉辦過六屆,為材料界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成果展示及推進產學研合作的平臺。據主辦方介紹,前六屆論壇都在廣州舉行,今年落戶東莞理工學院,屬於創辦12年來首次。

本屆論壇以“新材料科技創新與粵港澳協同發展”為主題,邀請到周克崧、成會明、毛新平、汪衛華等多名兩院院士,以及來自粵港澳三地材料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部分與材料行業相關的企業和廠商也到會參與,一窺最前沿的行業動態,並尋求合作機會。據估計,當天實際到會人數約600人,大大超過預期人數。

在為期兩天的論壇期間,部分參會院士和專家學者,還以主論壇會議、分論壇會議

、牆報交流、展覽展示等多種形式進行了交流。從石墨烯薄膜,到2D/3D/4D打印納米材料;從彩色電子紙到5G通訊關鍵材料……論壇報告涵蓋範圍之廣、話題之新,令參會者直呼過癮。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材料研究有很多細分的領域,每個人專業不同,平時也很難有機會接觸其他人的研究進展。通過這種高水平的學術報告,幾十分鐘時間就能對某個新領域形成直觀的認識,是很好的學習過程。”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彭俊彪教授是開幕式當天主論壇報告的主持人,在場旁聽成會明院士所做的石墨烯薄膜方面的報告後,他點讚道:“石墨烯是個熱門話題,能聽到權威專家深入淺出的分析講解,對於自身研究也很有啟發。”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克崧是材料研究領域的大家,主要從事熱噴塗、薄膜和激光等現代表面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此次與瞿金平院士共同擔任大會名譽主席。開幕式上,東莞市副市長劉煒所做的東莞情況介紹令他印象頗深。

“在目前經濟形勢下,東莞前三季度能保持7%以上的增長,非常難得。”他表示,材料是所有工業發展的基礎,東莞當前能抓住材料這個關鍵點進行佈局,尤其是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重要平臺,為東莞發展材料產業打下了好的基礎。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七場面向更加細分領域的分論壇會議的主題涵蓋光電材料、高分子材料、先進金屬材料、能源與環境材料、精細化工材料、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六大方向,相關細分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各自領域進行了更具針對性的交流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分論壇中還特別設置了“科技與金融助力新材料產業發展”這一主題,這也是七大分論壇中唯一以產業為主題的論壇。

“科技人才的創新成果,能否轉化發展為產品、商品、企業並發展為新興產業,離不開創投機構和金融體系的支持和幫扶。”該分論壇召集人之一、中創集團董事長舒元表示,該場分論壇設置了主題演講、融資路演、技術成果轉讓發佈、企業技術需求發佈等環節,既是科技與金融的對話平臺,也是產學研轉化的對接平臺。

//

搶佔新材料研發高地入場券

//

“誰掌握了材料,誰就掌握了未來。”在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展廳內,牆上的這句標語醒目而響亮,同時也道出了材料對於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製造業與材料之間的關係更是密切而直接。作為製造業強市,東莞也已意識到材料的關鍵性、基礎性影響,並將發展新材料作為未來重點突破領域之一,在《東莞市重點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中,就將新材料納入重點發展的5大新興領域。

該計劃提出,要以先進材料為重點突破方向,努力將東莞建設成為國際先進材料產業的研發高地、先進材料產業化基地和產業集聚區。這也正是劉煒在研討會開幕式上向與會者闡明的東莞材料產業遠景藍圖。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中國散裂中子源

而支撐起東莞發展材料產業勃勃雄心的地基,正是坐落於東莞腹地巍峨山下的中國散裂中子源,以及正在建設中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甚至未來另一大科學裝置南方光源也有望落戶於此。

2018年8月通過國家驗收的散裂中子源,歷經十餘年規劃建設,是我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作為探測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工具,被形象比喻為一臺“超級顯微鏡”。

散裂中子源建成並投入使用以來,已完成來自中科院、英國劍橋大學、香港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的上百項用戶課題研究,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和工程材料等諸多重要領域。按照規劃,未來還將進一步增加譜儀數量、拓展裝置能力,並向更多用戶開放。如今,散裂中子源已經成為代表東莞創新能力的一張名片。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選址於散裂中子源附近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總體規劃1200畝,總經費預算約120億元,首期計劃投資經費50億元。實驗室理事長由王恩哥院士擔任,汪衛華院士擔任實驗室主任

大手筆建設大平臺,使得東莞獲得了一張搶佔新材料研發高地的入場券。也正是在這些“梧桐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材料領域的“金鳳凰”開始飛向東莞,尋找發揮才能抱負的空間。

//

創設材料學院整合優勢資源

//

研討會的承辦方東莞理工學院,正是看準了東莞材料產業發展的巨大前景以及毗鄰大科學裝置的顯著優勢,於去年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以進一步整合優勢資源,加速在材料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本次活動也是新成立的材料學院舉辦的首個大規模、高規格的論壇。

“材料學院的成立不是偶然,學校從散裂中子源建設階段就已經開始籌劃。”李文芳是東莞理工學院副校長,也是東莞市引進的創新團隊帶頭人,在材料加工工程領域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近30年。

“原來的設想沒那麼快成立的,但隨著材料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大科學裝置的落地,學校認為要緊抓時機,早建比晚建好。”李文芳說,東莞理工學院相關人員在參與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建設的過程中,逐步發現新材料產業廣闊的研發空間和應用前景,再加上建設高水平理工大學工作的不斷深化,東莞理工對學科、專業的建設也逐漸被快速推進,材料學與工程學院因此應運而生。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東莞理工學院松山湖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辦公大樓

目前,依託材料學院,東莞理工還與中國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簽訂合作協議,形成了很多的交流互動、共建共享,從協同推進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到實驗室開放共用,以及專業教授、高層次人才之間的互聘兼職,甚至合作承擔某個項目做研發,逐步構建起全面合作關係。

“世界級的高端科研資源就在旁邊,不發展材料學科就太可惜了!”東莞理工學院材料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李潤霞感嘆道。去年她從遼寧南下東莞,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學院引進。

她表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2018年,但是真正運作是在今年9月份。雖然成立時間不久,但學院建設進展迅速。目前已經開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三個本科專業;在科研方面也有新能源材料、電池材料,高分子、金屬材料、生物醫用材料5大團隊,目前已經引進了9位優秀博士;而在支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方面,已跟東莞宜安科技合作,聯合申報實驗室,開展鎂合金醫療材料的研發與臨床應用等。

此外,學院還規劃了幾個主要特色的學科研究方向,其中有一個就是材料中子研究,這個就是依託散裂中子源這個獨一無二的資源進行的特色學科研究,計劃在未來的5年把它打造成省內甚至國內的一流學科項目。

“對於東莞理工而言,重要的是與周邊的大平臺形成良好互動,進行項目共建、人才交流等,一定要充分利用這個平臺來實現材料方面的原始創新、基礎創新等,逐步提高項目承載能力和水平。”談到學院長期目標,李文芳認為,材料學院的建設發展內容和方向要深度結合東莞的產業需要,比如與傳統模具製造、3C產品等,因為材料是製造產業的“關鍵支撐”,可以圍繞這些產業進行新材料的基礎研究和試驗。

“我們有理由也有信心,攜手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把東莞打造成材料研究領域的一個高地。”李文芳說。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

高水平科研交流活動加速落地松山湖

//

“若干年後,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會是意外。”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曾這樣預言。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

預言實現的速度遠比人們想象中要更快。縱觀松山湖過去數年的公開報道不難發現,各類高水平的科研交流活動在這裡開始呈爆發式增長,像廣東材料發展論壇這樣的高水平活動紛紛首次落地東莞舉行,讓人們在松山湖周邊偶遇相關領域頂級科學家已成常態。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已組織舉辦科技創新論壇近40期。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聯合舉辦的“內地—香港地區前沿學科發展論壇於9月初在松山湖召開,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和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聯合擔任大會主席,吸引近40名境內外知名科學家參加。

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圍繞“人工智能與材料科學”“生物醫學與材料科學”等主題,先後舉辦了3場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論壇,邀請到趙忠賢、王恩哥、許寧生、顧秉林等20餘位院士參加。

藉助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大批新型研發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高水平科研交流活動所形成的良好生態氛圍,東莞逐步聚集起了一批材料研究領域不同層次和專業的優秀人才。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科研經歷豐富,幾十年間,他投身學海埋頭做科研,哈佛大學、加州硅谷、中科院、北京大學都曾留下他工作的痕跡。如今,他來到東莞,希望以材料實驗室為平臺,探索出一套科技轉移轉化的有效模式。

在這個平臺上,已經吸引包括18支高水平研究團隊的在內的數百名優秀人才。朱海生是材料實驗室多孔陶瓷團隊低氮燃燒器項目負責人,是團隊中的技術骨幹之一,今年已經57歲,30多年前他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畢業去到北京,進入航天系統,專門從事燃燒方面的研究,技術功底深厚。臨近退休的年紀來到東莞,他就是希望能將手中的成果儘快推向市場應用,為此他與同事跑遍大半個中國,去訂購所需的設備,開展測試研究。

據統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自2017年掛牌以來,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已招引了“雙聘”和全職人員共318人,其中8位兩院院士、30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建設,同樣為東莞帶來了一批長期紮根此地的科學家,很多專家與北京的家人分別,堅守在項目一線。

“當時團隊來東莞時,大家對東莞的印象不深,但隨著這些年東莞積極搭建平臺、進行社會管理、引進項目、資金、人才等,城市面貌、政府職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副經理傅世年研究員就曾表示,散裂中子源給東莞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一大批的物理科學的前沿技術與高端人才。如今園區周邊環境“不遜於硅谷”。

散裂中子源對外開放使用後,來自香港的黃明欣教授開始經常到訪東莞,這次他又特意從香港趕來參加材料研討會。“在科學研究領域,每當有重大科學裝置投入使用,很快就會引起學界高端人才的關注,因為這一類資源是稀缺的。”黃明欣說。

“散裂中子源就相當於科學家的‘大玩具’。”黃明欣說,作為材料方面的研究人員,他對一些新材料的內部結構有著天然的好奇心,能夠通過研究材料內部的中子結構從而製造新材料,這讓他感到興奮。

“每次我到東莞開展研究的時候,喜歡和一些高校學者或者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交流討論。”黃明欣提到,去年以來,已經明顯感覺到東莞正在材料科學方面聚集起一批優秀科學家。去年他指導的一名博士就選擇了到東莞來工作,“今後我還會推薦更多學生到東莞工作”。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发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