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與公募攜手入市委外,借道發力權益投資

近日,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委外落地,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選擇通過基金公司專戶方式參與A股市場投資,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則讓其產品借道公募基金產品參與權益類投資。

此前,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公募人士心存憂慮。但分析人士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缺乏專業性人才,特別是權益類投資人才。未來,雙方將開啟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新時代。

另外,銀行理財子公司入市也可以讓投資者分享資本市場發展和經濟增長成果。且銀行理財子公司剛剛成立不到半年,其管理規模和投資人手很難匹配。通過委外的方式,由更有經驗的投研團隊來操作對於投資者的收益也將更有保障。

“牽手”公募提升權益資產配置

近日,建設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委託基金專戶管理的產品備案落地。具體來看,截至目前,共有6家基金管理人備案了建信理財的6只專戶產品,包括3只為權益類產品和3只為固收類產品,分別為易方達基金—建信理財權益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大成基金—建信理財權益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華泰柏瑞基金—建信理財權益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和中歐基金—建信理財固收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華夏資本—建信理財固收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建信基金—建信理財固收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其中,專戶產品“易方達基金-建信理財權益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是易方達基金於11月8日備案的,託管人為建設銀行,產品於11月7日成立,運作期為3年。

此前,工商銀行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也以委外形式進入權益市場。例如,工銀理財“鑫得利”就包括了量化和FOF等不同產品,而“全鑫權益”系列則包含股債輪動量化策略指數掛鉤產品。據工銀理財“鑫得利”量化策略聯動固定收益類418天理財產品三季報顯示,該產品權益資產配置佔比為4.45%,持有的滬深300ETF佔比為3.58%。在三季度時主要依託量化策略靈活配置固定收益類、權益類和商品及衍生品類資產。8月初在股市跌破2900點後提高了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增加參與科創板打新的公募基金投資。

這意味著,開業不久的銀行理財子公司選擇了通過基金公司專戶方式參與A股市場投資或借道公募基金產品參與權益類投資。確實,過多資產配置在固定收益資產上,難以提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隨著監管政策的引導以及理財產品完成淨值化轉型,銀行理財子公司以固收類資產配置為主的“保底保收益”運營模式,將逐漸向更為市場化的模式轉變,倒逼理財資金在資產配置上更加均衡,推動權益類資產配置規模進一步提升。未來,共同基金和專戶委託等類基金類產品將是銀行資產管理子公司產品轉型的方向。

以合作大於競爭開啟新時代

相較於“久經沙場”的公募基金公司來說,銀行理財子公司就像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孩童。儘管多份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招聘中明確顯示了其對權益類人才的青睞,但因為公募基金具有更好的薪酬機制,銀行理財子公司很難挖到明星基金經理。所以缺乏專業性人士成了銀行理財子公司入市投資最大的阻礙,而且投研團隊的培養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此時,藉助外力,即公募基金的專業投研團隊來實現向全市場投資就成了最佳選擇。

某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建信理財和其談過委外投資。因為建信理財公司總部設在深圳,建行總行很多投資人員還沒有調往深圳,所以其委外需求比較迫切,在銀行理財子公司搭建好團隊之前,委外是較快的運作方式。

其他基金公司專戶部門也與不少銀行理財子公司積極聯繫,想爭取把理財子公司委外的部分資金承接過來。不過,目前,行業大部分基金公司與理財子公司的聯繫都還在初期溝通階段,進入產品溝通階段的較少。而且基金公司與銀行理財子公司展開合作,需要滿足資產管理規模、基金業績等一些硬性標準,不符合的只能在單隻產品特色上進行突破來滿足客戶需求。

另外,業內人士還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起步之初,基金公司還能拿到部分委外資金。未來隨著理財子公司佈局淨值型產品,產品條線從固收向權益類方向擴充,銀行理財子公司搭建起自己的投研團隊,將會與基金公司形成實際的競爭關係。

儘管如此,對於基金公司而言,與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關係至少從現在起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將是合作大於競爭的。

此外,對於投資者來說,儘管明白收益越高風險越大的道理,也清楚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將逐漸全面打破剛兌。但穩健型投資者具體理解並接受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波動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如果能明確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是由明星基金經理帶領有經驗的投研團隊管理也能讓他們的收益得到更多保障。有助於投資者開放心態,儘早分享資本市場發展和經濟增長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