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縣媽媽鎮梅巖村:蠶桑業鼓了貧困群眾“錢袋”

初冬的竹鄉大地,盡顯一派蔥綠。11月12日上午,筆者來到大竹縣媽媽鎮梅巖村,在一望無際的桑樹園裡,只見村民們正忙著給桑樹修枝、整形、鋤草、施肥,呈現出一幅熱火朝天的喜人景象。

梅巖村地上無資源、地下無礦產,是典型的農業村,2014年被認定為省級貧困村,有貧困群眾107戶323人。

怎樣才能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增收致富呢?梅巖村“兩委”幹部積極探索,決定大力發展特色蠶桑產業。

“我們村一直以來都有栽桑養蠶的傳統,以前,由於受市場行情的影響,價格一度低迷,餵養的群眾越來越少,這種現狀最近幾年有了改觀。”村委會主任艾必軍告訴筆者。

為了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貧困群眾增收,梅巖村在縣蠶桑技術推廣站的大力幫助下,藉助省級蠶桑產業發展項目在大竹縣實施的有利契機,新建起共育室三個、蠶桑大棚30間。同時,利用產業扶貧項目採購了切桑機、小蠶網、升溫補溼器、優良簇具、桑剪等養蠶設施設備,通過推行蠶桑新技術、新品種、新器具,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

據介紹,梅巖村推行的果葉兼用桑,4月下旬—5月上旬採桑果,其桑葉用於養蠶,桑樹實行夏伐,然後早秋、正秋、晚秋桑葉養蠶,畝桑蠶桑收入(含桑果和養蠶)可達1.3萬元。

“我家栽種了5畝多桑樹,每年能養十幾張蠶,一張蠶種可產蠶繭45公斤左右,每公斤大約能買25元,2017年就增了收、脫了貧。”六組因殘致貧的張為林認為,蠶桑養殖很適合像他這種缺勞動力的家庭。

“現在,全靠黨的扶貧政策好,我家栽種了8畝地的桑樹,每年養20幾張蠶種,加上幫其他群眾育蠶種的收入,供2個女兒讀書不再是難事……”四組群眾樊承萬因患有肺結核,沒有穩定收入來源,家庭經濟狀況一度緊張,如今依託蠶桑產業的發展生活越來越好。

據瞭解,梅巖村在家的群眾90%都是養蠶戶,今年全村飼養了500多張蠶,蠶繭實現收入60萬元,蠶桑產業總收入達80萬元,51戶貧困群眾依託蠶桑產業實現了脫貧奔康目標。(王曉林 周定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