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一堂“四力”實踐課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謝志娟 金鑫 範海瑞

11月18日,沿黃河跨省採訪行至興縣。

興縣是著名的晉綏邊區首府所在地,抗日戰爭時期,它阻敵西進、屏障陝甘、拱衛延安,是保衛黨中央的前衛陣地,也是延安與各抗日根據地聯繫的交通樞紐和重要通道,曾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

正因如此,在興縣的首站採訪,我們來到了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

恰是這次採訪,讓作為記者的我們,有了一份獨特的收穫。

參觀中,我們瞭解到,1948年4月2日,毛澤東同志在山西興縣蔡家崖村,接見了《晉綏日報》社的同志們並發表談話。這個談話,系統地論述了黨的報紙的性質、任務和作用,以及辦報路線、報紙風格及新聞工作者的作風等有關黨的新聞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他說:“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通過報紙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繫”,報紙應具有生動、鮮明、尖銳和毫不吞吞吐吐的戰鬥風格。並且強調報紙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才能辦好;報紙工作人員為了教育群眾,首先要向群眾學習……

【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一堂“四力”實踐課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謝志娟 攝

當我們站在71年前,毛澤東同志與《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的房間,腦海中細想這些話語時,心中不由波濤起伏。

【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一堂“四力”實踐課

【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一堂“四力”實踐課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謝志娟 攝

當時在這間屋裡聆聽毛澤東同志講話的革命前輩當中,有一位於1949年7月隨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西進至蘭州,並著手籌辦《甘肅日報》,後來擔任甘肅日報社長、總編輯等職。他,就是阮迪民。

在紀念館,我們還看到了當時戰鬥於此的莫耶的事蹟,這位創作了《延安頌》的抗戰女作家,後來曾任《甘肅日報》社副總編輯。

《甘肅日報》,正是目前我所供職的媒體。我之所以能夠來到興縣,正來源於甘肅日報社、甘肅新媒體集團主辦的“守護母親河,建設幸福河”沿黃流域採訪活動。

往事不再遙遠,紀念館內的每一個故事,似乎都與我們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吸引我們目光的還有牆上的一幅幅圖片,或是炮火紛飛場景,或是群眾生產生活,或是人物形象拍攝,角度、構圖、內容,無不飽滿。70餘年後,當我們以從業者的目光去觀察,想到當時的嚴酷環境、當時的簡陋設備,而革命前輩這些昔日作品,其中所含信息量之豐富,頓時讓人肅然起敬。其中有怎樣的艱辛付出和火熱情懷,我們領略得到。

連日來,我們沿著黃河跨省採訪,一時疾馳在茫茫戈壁,一時輾轉在山峁溝梁;一時在窯洞土炕,一時在農田電站;自覺比往日採訪辛苦許多,但看著眼前這一幅幅誕生於炮火紛飛年代的新聞作品,深感:踐行“四力”,仍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