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大叔用紅薯加工東西,做成美食都吃過,但很多人不知道咋做的


澠池的趙溝古村,身處大山,是一個保存完整的石頭村落,如今大多年輕人已外出打工居住,村子裡只有一部分老人還留守在這裡養老,從事著最傳統的農耕生活。秋末冬初,忙碌了一段時間秋收的村民們大多開始有了一絲閒暇。我們在古村採風拍攝期間,遠遠就看到了一位大叔在用一些奇怪的工具,在停放的手扶車斗上彎著腰在忙碌著什麼,同行的幾個城裡攝友也是第一次看見這個場景,都好奇的問大叔這是在加工什麼。

正在給木桶裡添水的大叔聽見幾個朋友的問話,一下子樂了,笑著說到:你們幾個是從城裡長大的吧,我做的這種東西可以說你們都吃過,但是你們就是沒見過咋加工的,你家廚房估計就有,飯店裡更是離不了,很多鄉村集市上還專門有賣這個東西做成的美食,你們再猜猜這是做啥?

看著大叔往這個木桶裡倒水,隨之飄起來一個木頭做的東西,幾個朋友更是是一頭霧水,這個飄起來的東西和這個木桶看起來都有些年份了,大叔這才笑著說這是在加工紅薯澱粉呢,用的還是原始的工具,這道工序是把洗好的紅薯洗好粉碎了以後在過濾澱粉。


大叔說他手上的這個工具叫木挫,看似木桶的東西其實底上是很細的籮底,這道工序就是把洗淨粉碎完了的紅薯,裝在這裡面加入清水,再用這個挫來回攪動擠壓,讓清水洗去粉碎後紅薯裡面的澱粉。

聽大叔說完,站在車尾再看這些工具,才發現隨著大叔的攪動擠壓,黃色的水從底部流進了鋪著塑料布的車斗裡,大叔說原來都是把這些工具架在大水缸上過粉,如今家裡大水缸也都沒有了,自己就想了個懶辦法,直接架在車斗上在水泉邊過粉,省的擔水。

流下來得水叫漿水,顏色發黃,由於含有糖分,冒著泡沫,看起來很不乾淨的樣子,但是經過一夜的沉澱後,放去這些漿水,底部就是白色的澱粉,收取的澱粉還要用更細的紗布再次過濾,沉澱後才是我們平時食用的紅薯澱粉,可以漏粉條,做油粉、粉皮。炒菜時候勾芡,豆腐腦、胡辣湯的臊子都要用到澱粉。


過粉完成後,大叔舀出過濾好的粉渣裝到編織袋裡,粉渣煮熟後可以喂家畜,拆除了掛在這個木桶上的籮底,準備清洗這些老傢伙什,據大叔說,他今年60多歲,這些老物件比自己的年齡還要大,因為每年都還會用到,清洗後要好生保存起來,現在滿村子也找不到幾個了。

疊起籮底,下面是一個用木頭做的底託,為了讓籮底均勻受力,底託上還鋪了一層竹簾,底託的木板上已經能看見白色的澱粉,早些年家裡種的紅薯多,每年的打粉、過粉都得好幾天,如今孩子們都不在家,自己和老伴2個人在家裡,紅薯少了種得少了,但是自己每年還會多少準備一些紅薯澱粉留著自己用。

這些紅薯澱粉二次過濾後晾曬乾,留上一小部分平時使用,多餘的等上凍了加工成紅薯粉條,自己留點,等孩子們回來,再給城裡的孩子們每人帶走一份,自己家裡加工的東西,沒有添加劑,材料地道吃著好吃也放心。


第二天再次經過這裡,勤快的大叔已經把過好的紅薯澱粉裝在編織袋掛在樹上進行瀝水了。一份普通的紅薯澱粉,承載了多少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隨著科技的發展,機械代替了人工,這些傳統的加工方式也必將退出歷史舞臺,淡出人們的視線,我們用我們的相機記錄這些珍貴的生活場景!留住這些記憶裡的的鄉愁!各位你們的家鄉現在還有用這些傳統工具加工紅薯澱粉的嗎?歡迎評論區留言!!【看更多百姓圖片故事請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