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進入採暖季後天然氣供需形勢的分析與思考——今冬明春“價穩氣足”

編者按:追溯天然氣供需趨緊問題,時間需要撥回到2013年。這是第一次掀起規模化煤改氣的時間節點,由於當時華北地區嚴重的霧霾已經影響到了華中、華南,甚至是遠在西北的新疆,煤價當時還沒有比較優勢,天然氣供暖的熱潮急速升溫。一時間天然氣需求量在全國各地激增,供暖項目更是沒有前期規劃的一股腦上,導致了部分城市出現天然氣供需趨緊。然而,隨著煤價的下跌,市場自發式的走了回頭路,退改項目又再次佔了上風,直到2015年最嚴苛環保法的出臺,新的一波煤改氣熱潮再次掀起,變化不可謂不波折。

天然氣作為國家能源轉型階段的重要資源,其不僅僅有著商品屬性,更擁有著獨特的社會價值屬性,關乎著大眾民生的諸多方面.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天然氣市場供需能力建設都需要從長遠發展著眼,夯實基礎,做好頂層規劃同時,注重每個市場細節的建設。市場的供需情況影響因素複雜多變,上下起伏波動都是行情本來的體現,然而在這種浮動中,作為政策引導者和市場參與者都要有著十足的戰略發展定力,國家和市場清潔化發展的長遠路徑不會改變,通過清潔能源改善空氣質量的初衷不會改變,那麼將提升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作為根本出發點,才會有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因此,不論在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要將發展政策和建設措施的穩定性放在首要位置。

政策環境:2018年至202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進入第二年各地按照煤改氣目標繼續推進,但速度放緩。2019年大氣汙染防治力度有所放鬆政策上依照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不再強制推行。

市場環境:環京區域鋼鐵、陶瓷、化工等終端8 月底開始陸續接到國慶停產通知,秋冬易汙染季復產率存在不確定性。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天然氣消費量2224.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3%;天然氣產量127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4%;天然氣進口量974億立方米,增加9.9%。

國際與經濟環境:2019年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我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下行。國家相繼出臺減費降稅政策,效果陸續顯現。下半年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下行壓力較大,天然氣消費與GDP增速呈正相關,1-3季度增速分別為6.4%、6.2%、6.0%。其中,第二產業增速下降。

又是一年冬供時,天然氣供應情況牽動著廣大用戶的心。現貨市場反映供需形勢,據隆眾資訊,上一個供暖季國產LNG均價每噸4662元,進口均價每噸4641元,今冬明春供暖季LNG價格預計低於去年同期,或在每噸4000元至4500元左右。今年的供需關係走勢如何?11月8日,由重慶油氣交易中心、重慶能源大數據中心主辦的“2019年冬季天然氣供需形勢論壇”在京召開。與會專家表示,因“煤改氣”政策放緩及經濟增速下行,今年我國天然氣需求增速大幅下滑。從供給側來看,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紮實推進,三大石油公司供應能力進一步提升,預計今冬明春市場整體供需平衡。

需求增速大幅下滑LNG價格低位運行

今年前9個月,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222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僅為10.3%。中海石油氣電集團貿易公司副總經理武洪昆認為:“國內天然氣消費增速明顯放緩。”

近年來,我國天然氣需求受政策影響極大。2017年,隨著多項環保政策的密集出臺,居民、商業、公共服務及工業領域大規模“煤改氣”工程迅速推進,國內天然氣消費於2017年迎來爆發式增長,當年增速即達15.3%,出現大規模供氣緊張局面。2018年天然氣消費增速延續了上年的強勁勢頭,在對外依存度攀升至45%的情況下,供需形勢依然偏緊。

今年,我國清潔取暖政策導向實行了一定的修正和調整。7月,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解決“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供暖推進過程中有關問題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通知》)。與此前相關政策相比,《通知》在取暖原則、清潔供暖技術路線選擇、補貼和設備採購要求等方面出現了調整,體現了清潔供暖向民生迴歸。

10月底,發改委例行發佈會透露,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工作將堅持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嚴格落實“以氣定改”“先立後破”,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這意味著“煤改氣”需求增速明顯下降。另據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預測,今冬可能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大概率為暖冬,這將抑制一部分天然氣需求。

從宏觀環境來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美貿易摩擦為2019年下半年國內經濟增長最大利空因素,多渠道預測2019年全年GDP增速為6%左右,由於天然氣消費與GDP增速呈正相關變化趨勢,需求也相應放緩。在用氣領域中佔比34%的工業用氣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環保安全檢查等因素影響,1-9月增速僅6%。

在市場需求放緩的作用下,國內市場LNG價格走低。據卓創資訊數據,山東、浙江、江蘇三地為基準的LNG標杆價格8日收報4263元/噸,明顯低於去年同期的每噸4725元,更遠低於2017年同期市場。

放眼國際,今冬採暖季國際LNG價格或低位運行,並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LNG產能大幅增長,國際LNG市場供應充足,今年1—9月全球LNG貿易量約為2.7億噸,同比增長14%,東北亞現貨LNG需求整體疲弱,市場處於供過於求局面。標普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東北亞到港現貨價格已跌至5.82美元/百萬英熱,比上年同期減少48%。

2017年—2019年天然氣消費量及增長情況

國產氣上產提速再添進口氣通道

儘管今冬採暖季天然氣需求增速放緩,但三大石油公司仍然對保供任務不敢有絲毫鬆懈。

得益於國產氣厚積薄發上產速度加快(同比增幅10%),以及中俄東線投產等因素,三大石油公司供應能力持續提升。“今冬明春三大石油公司計劃籌措資源量1395億立方米,國內其它可供資源約43億立方米,供暖季資源量約為1438億立方米。”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市場營銷部主任孟亞東預測。

國產氣上產速度大幅提高無疑是今冬供應側最大亮點。“預計2019年,我國天然氣產量176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2%,年度增量接近160億立方米,實現常規、非常規和煤制氣多元化供應。”北京世創能源諮詢公司董事長楊建紅分析。中國石油全力推進長慶、塔里木和西南等主力油田增儲上產,加快長慶蘇里格、神木,四川高磨溪震旦系以及頁岩氣示範區產能建設,冬季期間國產氣保持快速增長,資源總量力爭達到480億立方米,同比增加15億立方米。中國石化涪陵頁岩氣田氣井投產總數突破400口,新增日產量30萬立方米,日產量達到1775.5萬立方米。中海油預計2019年能夠實現海氣資源外輸量120億立方米以上。

今年天然氣進口將增加重量級通道,中俄東線黑河—長嶺段將於12月2日投產,屆時將增加1000萬立方米的日輸氣能力。“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將增加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的市場供應,併為市場提供一個穩定可靠的供應通道。在價格上,俄羅斯天然氣的價格也會比中亞天然氣更有競爭力。”中國石油國際事業公司俄羅斯公司總經理王海燕透露。中亞氣佔中國天然氣進口總量近40%。目前土庫曼斯坦供應穩定,烏茲別克斯坦日供氣量1700萬立方米至1900萬立方米,哈薩克斯坦預計同比日增700萬立方米。作為國內最大的LNG進口商,中國海油今冬明春採暖季計劃進口LNG175億立方米,全年計劃進口LNG375億立方米。中國石化將持續加大包括現貨採購在內的資源籌措力度,資源增量主要向北方7省市投放,佔比超40%。

在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的推動下,通過LNG接收站代儲代銷、資源串供、管道代輸等方式,三大石油公司全力抓好互聯互通工程,確保實現新增供氣能力5000萬方/日的反輸擴能改造。中俄東線北段已於今年10月全線貫通,並實現了與哈沈、秦沈線的互聯互通,北方地區用氣得到進一步保障。中石油與中國石化確定互聯互通合同條款並形成今冬明春資源串換計劃。中國石油利用中國石化北海LNG接收站接卸部分資源,雙方在陝西榆林、河北安平、天津南港的輸氣站點,已經實現互聯互通。今年採暖季,中海油廣東地區南氣北上日保供能力總計4000萬立方米,同比新增1500萬立方米。中國海油對深圳LNG接收站進行增輸改造,推動深圳LNG與中國石油(迭福北)LNG聯通。在華北地區,中國海油天津LNG最大氣化日外輸能力增至2400萬立方米。在儲氣能力建設方面,中國石油儲氣庫採氣增加氣量超過20億立方米,增幅超過30%,中國石化儲氣庫資源儲備同比增加3.4億立方米。

2017年—2019年上半年天然氣消費結構及增速

市場整體供需平衡能源政策保持一致性

“預計2019年天然氣總供應量為3129億立方米,需求量為2989億立方米,儘管全年供大於求,但富餘供應量有限,2019年全年天然氣供需仍屬於‘緊平衡’。”北京世創能源諮詢公司董事長楊建紅表示,“明年春節在1月,因此今冬明春整體上保供壓力不大。”

“雖然今冬明春採暖期國內天然氣市場整體供需平衡,但部分地區尤其華北市場高月高日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缺口,出現供應緊張的局面,需重點做好面對極端氣候條件及突發應急狀況下的調峰保供工作。”孟亞東提示。“今冬市場有效需求將比上個冬季增長7%左右,供需矛盾雖有所緩解,但受天氣等因素影響,局部時段、局部地區可能仍會出現供應緊張局面。”中國石油天然氣銷售分公司市場營銷部副總經理李偉認為。

為應對今冬明春天然氣產、運、銷體系各環節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應急狀態,中國石油精細做好需求側管理,加大重點區域資源傾斜力度,今冬明春安排北方7省市資源總量385億立方米,增幅8.9%。中國石化與下游13家可中斷及調峰用戶簽訂調峰量1250萬立方米/日,安排相關用戶冬季參與調峰,制訂了三級銷售應急預案,及分氣源、分管道的專項應急壓減預案。為確保民生用氣,中國海油繼續在天津LNG接收站租賃浮式LNG儲存再氣化裝置,同時,將積極利用南方LNG接收站的富餘能力,通過“南氣北運”,及時滿足冬季用戶的應急需求。

天然氣在推進清潔供暖中發揮重要作用。實踐表明,清潔取暖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改善空氣質量的關鍵舉措,對降低PM2.5濃度的貢獻率達1/3以上。我國天然氣發展的起伏較大,最近一次消費低迷期出現在2015-2016年,年均增長率只有5%,因《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以及《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陸續出臺,受環境約束和政策驅動,2017年、2018兩年天然氣的消費增速超過15%,而今年增速又將降至10%,可見國家政策在天然氣市場中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冬採暖季在我國天然氣市場發展中首次出現供應平衡的狀態。如何維持這種平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劉毅軍認為,除繼續加強天然氣的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即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持續強化LNG進口氣的組織、加快天然氣管網的互聯互通和儲氣設施建設之外,還要加大天然氣市場合同管理力度,完善產業鏈發展預警機制,推動價格機制在調整供求中的作用。

在供需總體呈現平衡的情形下,我國應保持“加快發展天然氣、促進天然氣發展”的能源政策的戰略定力,維持政策的一貫性,謹防消費市場“大起大落”現象的發生。“環保等政策嚴格執行與否,對天然氣的利用影響很大,目前中國天然氣發展總體形勢是好的,推動其發展的政策和措施要保持一致性。”楊建紅表示。未來不論市場供需形勢如何短期震盪,但國家總體清潔化發展的基調始終不變,天然氣市場發展應持續推進。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