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油茶產業十年轉型崛起之路

俗話說,人怕傷心,樹怕傷根。凌雲縣下甲鎮雙達村人不迷信,敢向老油茶樹“下狠手”,深挖復墾、剪枝去條。經過“損枝斷根”後,第二年居然豐產了,產油量從原來的畝均6公斤提高到了30公斤,畝產值也由原來的平均516元增加到2600元,一年工夫增產增收高達4倍。

從2009年起,為了一滴山茶油,廣西狠下10年“繡花功”,推動油茶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2012年,廣西率先在全國實現油茶造林用苗100%良種化。

2018年,全區油茶籽產量超27.38萬噸、茶油6.83萬噸,一二三產總產值237億元。

目前,廣西擁有油茶麵積760多萬畝,約佔全國油茶總面積的11%,成為廣西規模最大的經濟林,最高單產和平均單產在全國雙雙名列前茅。

茶油價格10年來也一路飆升,現在每500毫升價格百元以上,比橄欖油高1倍——而10年前的情況與此恰恰相反:橄欖油價格比茶油高1倍。

油茶高產了,茶油高值了,廣西油茶從一個9億元產值的小產業,迅速躍居全國前三強,大步邁向“千萬畝面積、千億元產值”新目標。

良種先行 低改鋪路

三門江林場始建之時,以油茶種植為主,人工栽培油茶歷史悠久。2012年,三門江林場與廣西林科院合作選育的多個油茶家系,被審定為廣西優良家系。2013年,該場與廣西林科院等單位合作完成“油茶良種繁育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填補了廣西林業系統的空白。此外,該場繁育推廣油茶良種輕基質苗,提高了油茶造林的數量和質量,為全區高產高效油茶林建設探索了新路子。

桂林是廣西油茶主產區之一,油茶產業基礎好、發展快。全市種植油茶50多萬畝,龍勝、灌陽、全州、平樂四縣2009年被確定為全國油茶產業發展重點縣。

“以前的油茶品種良莠不齊,產量普遍偏低,限制了油茶產業的發展。”桂林市林業局營林科副科長滕公兵說,全市只有2%的油茶林能達到畝產茶油30公斤以上。

2009年,桂林市林科所經過3年的實測和分析,選出了最適合桂北氣候的岑軟、長林系列等優良品系,比非良種開花結實率高71%,鮮果增產249%,茶籽增產309%。目前,全市引進收集全國油茶良種品系283個。

良種繁育先行,一舉打破油茶產業發展瓶頸。近年來,由林科院主導,廣西林業部門組織的油茶良種選育、種苗生產、栽培技術等科技攻關,先後選育出畝產茶油50公斤以上的優良無性系11個,單產相當於傳統品種10倍以上,創下全國之最。先後獲國家或自治區審(認)定油茶良種29個,育苗成活率達90%以上,年產苗7000多萬株,滿足了全區高產林建設、低產林改造對良種穗條苗木的需要。

對原有低產低效林進行大規模豐產改造,是近年廣西油茶產業發展的重大舉措,“老林截幹煥生機”,實現增產2-3倍。2018年,廣西還建立起連續補貼機制,以51個種有油茶的貧困縣為重點,計劃每年改造100萬畝低產低效林,5年後全區低產林基本改造完畢。屆時,全區千萬畝油茶一半是良種新造林,一半是豐產改造林,油茶樹將真正成為山區群眾的“搖錢樹”“生態樹”“幸福樹”。

十年磨劍,鋒芒漸露。早前公佈的2017年度油茶測產結果表明,全區隨機抽選的472個樣地平均畝產茶油17.93公斤,同比大增1.65倍;其中桂林市林科所測產點畝產茶油81.06公斤。從公開的數據比較,都創造了全國之最。

龍頭帶動 產業延伸

近年來,油茶種植主體出現了多元化趨勢,由單一的農戶種植逐步發展成單一農戶、種植大戶、合作社、國有林場、公司企業等類群共同發展,油茶龍頭企業新建了一批規模化種植原料林基地,新品種、新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三門江林場茶油產品從種植到加工全過程均取得有機認證證書,還推出了護膚精油、洗潔系列產品。該場副場長陳鵬說,廣西油茶加工能力初具規模,打造品牌已成為業界共識。

近年來,廣西油茶產品的加工能力、產品質量和系列開發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從毛油加工逐步向精煉、高附加值和深加工綜合利用發展。

目前,全區共有油茶加工企業110家,年生產能力17萬噸油。產品系列以食用茶油為主,部分企業開始從事化妝品、洗潔用品生產及茶麩深加工研發,一些產品銷往中國香港和美日韓等國。

2018年,林業部門組織大規模調研後認為,廣西油茶產業正處於爬坡過坎、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的關鍵時期,只要組織部署、工作措施、建設質量、政策扶持“四到位”,油茶產業將成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支柱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壓艙石”。

當年5-7月,自治區領導組織開展油茶產業系統性調研後,正式提出實施千萬畝油茶、千億元產業“雙千計劃”,即用5年時間新造油茶林320萬畝、改造低產林500萬畝,到2022年全區油茶麵積突破1000萬畝;2025年進入豐產期後,全區油茶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000億元。

2018年,全區進一步加大對油茶產業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又增補資金5000萬元,共安排自治區財政資金1.28億元用於油茶新造林和低產林改造項目,佔2009-2017年9年來自治區財政資金投入總量3.34億元的38%。2019年,中央和自治區財政已投入2.188億元項目資金用於油茶種植補助。

綁定脫貧 振興鄉村

據新華社報道,油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脫貧致富產業。調研顯示,一戶貧困家庭種植5畝油茶,即可實現穩定脫貧。

在廣西的重點脫貧攻堅地區,油茶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其中,百色市12個貧困縣種植油茶180萬畝,貧困農戶戶均超7畝。河池市10個貧困縣種植油茶118萬畝,貧困農戶戶均6畝。待進入盛產期,百色、河池的貧困家庭有望拔除“窮根”。

凌雲縣下甲鎮的雙達村是貧困村,全村通過推行“村兩委+合作社+農戶+基地”油茶種植模式,累計實施油茶低改9000多畝,改造後平均畝產毛油達30公斤。全村260多戶貧困戶通過茶油產業脫貧。

短短兩三年間,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油茶產業迅速興起,成為後起之秀。環江雖有種植油茶傳統,但真正作為產業來發展始於2017年。目前,全縣油茶種植面積已有8.91萬畝,示範基地多達64個。

環江油茶產業迅速崛起,最大亮點在於產業發展綁定脫貧攻堅。凡屬建檔立卡貧困戶新種植油茶麵積相對連片兩畝以上的,每畝給予2000元(含油茶苗木)獎補。目前,全縣9100多油茶種植戶中,貧困戶就有4015戶,佔比高達44%。2018年,貧困戶種植油茶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油茶產業是一項富民產業,也是助推精準扶貧的優勢產業。”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黃顯陽介紹,全區共有95個縣種植油茶,其中51個貧困縣種植油茶約600萬畝,超過全區油茶總面積的87%。僅2018年,廣西通過發展茶油產業帶動近10萬人脫貧,2019年又帶動7萬多人脫貧。

近年,油茶不僅成為廣西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保障,還走向東盟國家,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和助民增收。受國家與自治區委託,10餘年來,油茶替代罌粟項目正有序推廣到老撾、緬甸與泰國相鄰的“金三角”區域。(記者 袁琳 通訊員 蔣林林 張雷 郭大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