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指桑罵槐”的宋詩,初讀並不覺得新鮮,年齡越大感慨越深

如影隨形,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生活現象。只要有光,有物體就會有影子。而且影子和物體幾乎是合二為一的,物體的運動速度有多快,影子的運動速度就有多快,這就是如影隨形。

關於這種影子實際上也是有幾分審美情趣的,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比如說畫沙,又比如說手影,都是利用了有影子的這種物理學特點,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美感。

蘇軾“指桑罵槐”的宋詩,初讀並不覺得新鮮,年齡越大感慨越深

​但是在蘇軾的筆下,他寫的影子卻不是正面的,而是帶有一種指桑罵槐的指向。初讀我們可能只會覺得這首古詩只是在寫影子,並不覺得新鮮,但是年齡越大,再結合這首古詩的寫作背景,我們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感慨。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蘇軾“指桑罵槐”的宋詩,初讀並不覺得新鮮,年齡越大感慨越深

​這首古詩就是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花影》,題目當中就告訴我們,這就是一首關於寫花朵影子的詩作。而且詩詞的一開始更是連用兩個疊詞,在一般的詩詞當中也並不多見。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在夕陽的照射下,停臺上的花朵的影子一層又一層。蘇軾就是看不慣這種影子,所以幾次就要撲人去前去打掃,但怎麼清掃都掃不掉。如影隨形嘛,花朵在那裡擺著,影子也就在那裡存留著。

蘇軾“指桑罵槐”的宋詩,初讀並不覺得新鮮,年齡越大感慨越深

​蘇軾沒有辦法,那就等著太陽下山吧。沒有了夕陽的光澤,這些花朵的影子自然也就不會存在了。但是“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夕陽西下到最後完全落山,這些花朵的影子好像也被太陽收了去一樣,確實沒有了。

但是月亮剛剛升起,花朵的影子又重重疊疊地出現在詩人的眼前了。

蘇軾“指桑罵槐”的宋詩,初讀並不覺得新鮮,年齡越大感慨越深

​蘇軾的這首古詩寫得非常的無奈。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想,一向曠達自如的蘇軾看待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內心都是波瀾不驚的,為何在這首古詩當中和這些花朵的影子過不去呢?

這就需要結合這首古詩的寫作背景來看。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後,蘇軾創作了這樣一首詩。該詩表面上寫花影,實際上是影射王安石,對王安石新政的不滿。

而那些所謂花朵的影子,不過就是那些在蘇軾看來揮之不去的小人罷了。正直的人在朝堂上沒有立足之地,但是小人這時長活躍在政治舞臺上讓蘇軾非常無奈。蘇軾一首古詩當中“指桑罵槐”,對小人的比喻實在是別出心裁。

蘇軾“指桑罵槐”的宋詩,初讀並不覺得新鮮,年齡越大感慨越深

​至於這小人當中是否包括王安石,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價。不過對於我們個人來講,身邊似乎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初讀並不覺得新鮮,年齡越大感慨越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