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採宜:中國不同城市的居民富裕指數

林採宜:中國不同城市的居民富裕指數

林採宜 劉星辰 /文


引言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我國居民的富裕程度大幅提升,從1992年到2018年,人均儲蓄存款餘額自1000元增至5萬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7元增至39251元,年均增速12.1%;人均消費性支出從1672元增至26112元,年均增速11.2%。

林採宜:中國不同城市的居民富裕指數

總體數據看著很輝煌,但區域之間、城市之間的差異其實在不斷擴大。本文甄選32個主要城市為樣本,考察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的富裕指數。畫出時代的“富裕”地圖。


一、各主要城市的富裕指數

全國四大地理區域中,居民富裕指數從高到低分別為東部(122)>東北(105)>中部(103)>西部(97)。東部地區憑藉其高收入與高消費依然佔據絕對的優勢地位。東部地區的平均生存型消費比例為全國最低,發展型消費比例為全國最高,跟當地人口老齡化有關。西部地區總體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較低,且城鎮化率較低,因此,居民的綜合富裕程度最低。

1. 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居民富裕指數最高。除去收支因素之外,決定其排名靠前的還有政府民生支出。如北京市政府用於教育醫療社保的人均民生費用超過1萬元,上海9589元。同時,杭州、蘇州的居民富裕指數接近一線城市,其中蘇州的發展型消費比例高達36.6%,居民生活水平之高可以想見。

2. 中部地區中,長沙的居民富裕指數最高(119),僅次於一線城市及蘇杭兩地。其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中部地區最高水平,發展型消費比例為全國最高,達39.7%。相比之下,鄭州、南昌、合肥的富裕指數位於全國平均線及以下。

3. 西部地區中,最富裕的是烏魯木齊,其富裕指數高達116,僅次於廈門(118)。主要原因在於,當地的居民消費支出較高,佔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4.8%,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僅為66.5%。同時其生存型消費中的食品和居住支出比例較低,發展型消費中用於醫療及交通通信的比例較高,這也與地區的老齡化以及當地汽車擁有量較多有關。

4. 東北地區中,瀋陽較為富有(富裕指數為113),其人均存款和居民收支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兩個城市。

林採宜:中國不同城市的居民富裕指數

二、中國主要城市的居民收支和儲蓄情況

在32個主要城市中,除去一線城市之外,居民收入最高的依然是東部地區,如蘇州、杭州、廈門和青島。在西部地區中,作為三線城市的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高於多個二線城市。同時,昆明的居民收入及消費水平位於中等偏上水平、超過成都。

收入和消費水平最低的城市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西寧、蘭州)及西南地區(重慶、貴陽、南寧)。整體來看,蘇州屬於高收入且低生活成本的城市,一方面,其居民收入僅次於北京和上海之後,另一方面,居民的消費支出均低於一線城市。

西部和東南地區的儲蓄水平較高,如蘭州及太原,儘管居民收入水平較低,但儲蓄存款卻比較高。這跟當地政府一般財政支出中的醫療教育社保等民生支出水平較低有關,越是沒有保障,越是傾向於存錢防病防老。

林採宜:中國不同城市的居民富裕指數

三、城市居民的生存型支出嚴重受到房價的影響

居民生存型和發展型消費比例顯示居民的生活質量。總體來看,我國四大區域中,生存型消費支出佔比由低到高的是東北地區(53.7%)

從居民的發展型消費支出比重來看,各地的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差異不大,東北地區“發展型支出比重”高達35.9%主要是因為交通通訊以及醫療支出較高,這跟當地軌道交通建設的不完善以及老齡化人口程度較高有關。

從具體城市來看,蘇州的生存型消費比例最低,為55.8%,而深圳和上海的生存型消費比例為最高和次高,分別為66.2%和63.9%,均受到高房價的影響。中部地區中,長沙的生存型消費比重為全國最低,為50.7%,主要受益於當地較低的居住成本。同時,其發展型消費比重為全國最高,用於教育文化娛樂的支出比重高達18.4%,遠高於第二名蘇州的15%。西北部城市的生存型消費較低,如銀川、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和西寧,這與當地物價水平較低所耗費的食品支出較少以及居住成本較低有關。東北地區中,長春受當地高居住成本的牽制,其生存型消費比例最高為54.7%。

林採宜:中國不同城市的居民富裕指數

四、政府民生投入對當地居民的醫療保健支出及平均壽命有重要影響

各城市的發展型消費支出主要取決於醫療保健和交通通訊。其中醫療保健支出較高的地區通常是政府財政支出在醫療教育及社會保障上投入較低的城市,例如銀川、烏魯木齊、蘭州及長春。

林採宜:中國不同城市的居民富裕指數

除此之外,政府醫療費用的支出也與居民預期壽命密切相關。例如,深圳、北京和上海擁有的政府醫療支出為全國前三,其居民的預期壽命也位於全國前列。而在西部地區,如銀川和烏魯木齊,居民的預期壽命較低,平均為76.9歲,這與當地醫療水平較低,政府在公共醫療上的投入相對較少有一定關係。

林採宜:中國不同城市的居民富裕指數

五、城市的富裕指數跟城鎮化率及政府的民生支出密切相關

城鎮化率是衡量各地經濟發展程度和城鄉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32個城市的平均城鎮化率為74%,四大區域的城鎮化率分別為東部地區81.5%、中部地區77.6%、東北地區68.5%、西部地區68.3%,可見,西部與東北部地區的差異正在逐步縮小。西部地區中,烏魯木齊的城鎮化率最高,為90%,僅次於深圳,這與當地的旅遊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密不可分。東部地區中,石家莊的城鎮化率最低,為63%,在32個城市中僅高於拉薩的53%。

林採宜:中國不同城市的居民富裕指數

從教育、社保以及醫療三部分來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人均享有的政府福利分別為6779元、4798元、 4601元、和4351元。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享受全國最高的居民福利,每年人均支出超過8000元。東北地區,如哈爾濱和瀋陽,雖然人均享有的政府民生支出較少,但是每年政府支出中用於教育醫療社保三部分的支出比例超過40%,其中社保支出是主要拖累因素,佔比超過20%,主要與其養老金收不抵支有關。

林採宜:中國不同城市的居民富裕指數


本報告所載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僅為提供參考之目的,並不構成對買入或賣出此報告中所提及的任何證券的建議。歡迎轉載,轉載請在文章標題下注明作者及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