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不要相信炒作,俄羅斯在中東和世界各地都是輸家

美國專家:不要相信炒作,俄羅斯在中東和世界各地都是輸家

編譯:王德華

普京的外交政策動作頻頻。他不但牢牢掌控了敘利亞的主導地位,加深了與土耳其和沙特的關係,緩和了與烏克蘭的緊張關係,成功召開了非洲國家元首峰會。那麼普京真的是一個外交高手玩家嗎,俄羅斯真的嬴了嗎?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認為:不要相信炒作 俄羅斯在中東和世界各地都是輸家。譯文如下:

西方自由派和保守派似乎一致認為,俄羅斯已經重新崛起,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在俄羅斯國內,著名的外交政策專家認為,西方最好適應俄羅斯的復興。

但是,這樣的評價有點危言聳聽,在證據的強光下是站不住腳的。首先,俄羅斯的GDP僅略高於西班牙,而西班牙的人口不到俄羅斯的三分之一。俄羅斯的軍事預算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約為中國的五分之一,也低於日本。

此外,俄羅斯外交政策的成功被誇大了。考慮到敘利亞。按照通常的說法,2015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利用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敘利亞問題上的猶豫不決,進行了軍事幹預,這讓他在隨後的衝突中佔據了上風。

事實上,普京的舉動與奧巴馬關係不大。敘利亞自1956年以來一直是莫斯科的戰略伙伴。當年,蘇聯集團開始出售武器,與此同時,在蘇聯盟國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培訓敘利亞士兵和飛行員。1956年,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後,敘利亞首次提出部署蘇聯轟炸機和戰鬥機的請求,以此作為對抗以色列和土耳其的手段,但遭到了克里姆林宮的拒絕。在隨後的幾十年冷戰中,蘇聯成為敘利亞經濟援助和武器的主要來源。1971年,蘇聯軍艦和潛艇開始使用位於塔爾圖斯的敘利亞深水港。1980年,大馬士革和莫斯科簽署了一項包含戰略合作條款的條約。

在這種背景下,普京在敘利亞的策略,更多的是為了保護一項長期存在的戰略投資,而這一投資似乎受到了威脅,而不是為了智勝美國。在莫斯科看來,敘利亞領導人巴沙爾•阿薩德的倒臺要麼會導致長期的混亂,要麼會讓阿薩德最強大的武裝對手、激進伊斯蘭組織取得勝利。任何一種結果都會對俄羅斯造成打擊。

因此,僅靠俄羅斯的空軍力量,無法讓阿薩德奪回敘利亞大部分地區;只有地面部隊才能真正征服領土。儘管俄羅斯的僱用軍在敘利亞戰鬥,但其外面“地面部隊”主要由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和黎巴嫩的真主黨武裝人員提供。

伊朗和真主黨在敘利亞作戰,不是俄羅斯設計的勞動分工的結果;他們出於自己的原因支持阿薩德。他們對敘利亞未來的看法與俄羅斯完全不同。在流了這麼多血之後,他們不會讓俄羅斯一手操縱敘利亞政治。

換句話說,俄羅斯並沒有真正贏得敘利亞。無論如何,這都不是什麼大獎勵。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敘利亞的重建花費高達2500億美元,是該國2010年GDP的四倍。這遠遠超出了俄羅斯的承受能力。至於未來俄羅斯向敘利亞出售武器所帶來的豐厚利潤,還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阿薩德將如何支付這筆錢。

俄羅斯在中東其他地區的收穫也被誇大了。當然,莫斯科一直積極參與利比亞衝突。但沒有在這個飽受戰爭摧殘、兩個敵對政府並存的國家取得主導地位。利比亞的一個政府已經譴責俄羅斯在那裡使用僱傭兵。此外,俄羅斯是在利比亞尋求影響力的幾個國家之一,其中一些國家(比如哈夫塔爾的主要支持者埃及和沙特阿拉伯)離利比亞更近,在利比亞的發展軌跡中佔有更大的份額。

俄羅斯在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的外交靈活性引起了廣泛關注,普京當然也打出了漂亮的牌。然而,當事態嚴重時,所有這些國家都將繼續依賴美國,並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沒有人會為了俄羅斯的選擇而放棄與美國的聯繫,儘管這種聯繫並不完美。

在非洲,俄羅斯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當然,普京確實於10月底在索契主持了一場大肆宣傳的43位非洲國家元首峰會。這麼多領導人出席,令人印象深刻。但目前還不清楚這次秘密會議除了象徵意義外,還會給莫斯科帶來什麼。如果俄羅斯想要成為非洲的主要玩家,它的路還很長。在非洲,就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而言,俄羅斯的存在被美國、歐洲、中國、土耳其和印度所掩蓋。

誠然,莫斯科最近在非洲大陸取得了一些進展,尤其是在貿易方面。例如,2006年至2016年間,非洲從美國的進口僅增長了7%,而出口下降了66%。俄羅斯則分別增長了142%和168%。但這一增長是建立在一個可憐的小基數之上的。2017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貿易總額約為30億美元,而中國的貿易總額約為550億美元。至於俄羅斯在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莫斯科甚至沒有進入前10名。

俄羅斯在武器銷售方面做得稍好一些。在北非,它是阿爾及利亞最大的供應商,儘管其市場份額從2009-2013年的90%下降到2014-2018年的66%。然而,該地區的另一個主要武器買家摩洛哥,98%的需求都來自美國和法國。2014-2018年,俄羅斯完成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28%的軍事採購,並向該地區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尼日利亞出口了35%的武器。

即使在自己的後院,俄羅斯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例如,俄羅斯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並支持烏克蘭東部的叛亂分子,已經把這個國家變成了死敵。目前,基輔將與西方結盟,即使其加入北約的夢想難以實現。此外,當代烏克蘭民族主義有許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反俄情緒。

中亞的事態發展也表明,把普京治下的俄羅斯描繪成一個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國家是膚淺的。在那個曾經是俄羅斯帝國和後來的蘇聯的一部分的地區,中國即使沒有取代俄羅斯的歷史優勢,也已經侵蝕了它的優勢。這種變化在經濟領域尤為顯著,中國已成為該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和投資來源。這一轉變的一個標誌是:中亞大部分的石油和天然氣現在向東流向中國,而不是向北流向俄羅斯。

當然,俄羅斯很重要。一個擁有1.44億人口、數千枚核彈頭、100萬現役軍人、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席位的國家總是很重要,當它在海外積極追求自己的利益,並以挑戰西方的方式行事時,觀察人士不應感到意外。

話雖如此,但莫斯科的戰略敏銳性和實實在在的收穫,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令人眼花繚亂。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賬簿的兩面都有清晰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