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窮”到“首富”的產業脫貧樣本——尋訪本溪老黑山村平歐大榛子產業發展脈絡

桓仁滿族自治縣五里甸子鎮老黑山村位於遼吉兩省邊界,地處偏遠,2003年以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是全縣最窮的村。然而,僅僅十餘年時間,到了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就達26100元,成為全縣“首富”,全村287戶家家都有農用車,150餘戶還買了小轎車。

從“最窮”到“首富”,蛻變是怎樣發生的?

深秋的老黑山村,是一片棕黃色的世界,田地裡、山坡上、道路旁,村民的房前屋後,到處都是平歐大榛子樹,“富民果業專業合作社”的場院裡晾曬著待加工的榛果。就是這個戶戶參與、連續5年實現銷售收入突破2000萬元的平歐大榛子產業,讓老黑山村完成了從貧到富的“重生”。

尋路徑:從種大田到栽榛子林

從“最窮”到“首富”的產業脫貧樣本——尋訪本溪老黑山村平歐大榛子產業發展脈絡

窮,曾經是老黑山村的標籤。老黑山村人均耕地不足兩畝,又常年以玉米為主,靠土裡刨食勉強餬口。上級政府雖經常救濟幫扶,但僅靠“輸血”,也難從根兒上改變窘境。村裡65%以上的勞動力都要外出打工謀生活,多數到周邊縣的小礦山、小煤窯去幹苦力,有時還發生事故,那時村裡流傳一句順口溜:“生的沒死的多,小的沒老的多,結婚的沒離婚的多”。

窮,是因為沒有好的發展路徑。“只有發展自己的產業,自己會‘造血’,農民才能富。”村黨支部書記王福全介紹說,為尋找致富產業,當年,村兩委班子組織黨員幹部們自己花錢買火車票、汽車票四處考察,還把外地種生姜、葡萄等經濟作物的經驗帶回來“試水”,但都因各種原因“水土不服”以失敗告終。

他們在反思中認識到:只有因地制宜,尋找有前景、有市場的致富產業才是“真經”。2003年,他們得到一個信息:縣林業局要開發一個在山區種植平歐大榛子的項目,並且免費提供苗木和技術服務。這條信息讓村兩委班子成員眼前一亮,他們在考察時就曾瞭解到,榛子營養價值高,受市場青睞,而且易儲存、價格穩,是一個有“錢”景的經濟作物。項目是好,但是否適合自己呢?這次他們沒有盲目上馬,而是先請來專家“把脈”,結論是:老黑山村氣候溫暖、日照充足,全年無霜期165天以上,山坡地多,特別適合榛子生長。

這簡直是天賜的“金飯碗”啊!村裡當即拍板:抓住機遇發展平歐大榛子產業。經過努力,他們爭取到了這個項目,並得到縣林業局的大力支持。

然而在推廣這個項目時卻遇到了阻礙。村裡88歲的老人吳金福說:“農民不種糧,純屬瞎胡混。”有的村民看種平歐大榛子要三四年才能見成效,不敢嘗試。怎麼辦?村裡決定用典型引路,動員黨員幹部帶頭試種。經專家指導,在村裡先選出121畝適宜栽種榛苗的連片山地試種,村民不願意種的,就由黨員幹部拿出自家的土地交換。很快,這片山地栽上7萬多株榛苗。

在他們的精心呵護下,榛苗長勢喜人。2006年,初果期到了,第一批栽種3畝地榛子的黨員柳茂全,每畝淨收入3000多元,共賺1萬多元,這相當於他以前種玉米3年的收入總和啊!到2007年,每畝收入達到7000多元,比種玉米收入提高了6倍。通過發展大榛子,陸勤忠等27戶農民的腰包一下子鼓了起來。

轉觀念:從小打小鬧到戶戶參與

從“最窮”到“首富”的產業脫貧樣本——尋訪本溪老黑山村平歐大榛子產業發展脈絡

典型引領最有效。第一批種榛子的村民富了起來,一些原本有著“觀望”心態的村民心思便活泛了。村兩委也在思考:僅有27戶農民參與種植的121畝大榛子,項目再好也就是小打小鬧,形不成產業規模,難以改變全村人的貧困面貌。

於是,趁熱打鐵,村裡把柳茂全、陸勤忠等頭一撥種榛子獲益的村民組織起來,用致富經歷做“敲門磚”,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柳茂全跟老鄉們算了一筆賬:“我一畝地平均收入7000多元,你種苞米一年收入1000多元,我幹一年、歇兩年,你們也攆不上我。”經過他們苦口婆心地動員,村民們紛紛加入到種榛子的隊伍中來。到2007年底,這個村大榛子種植面積就發展到1200畝。兩年後,全村2160畝耕地全部種上了大榛子。現在,村裡的荒山荒坡、邊邊角角,都見縫插針地種上了大榛子,種植面積達到3600畝。

全村改種大榛子後,技術管理和市場銷售等問題擺在村兩委班子面前。他們又擔當起產業“保姆”角色。村裡成立了“富民果業專業合作社”,開展技術指導、產品宣傳、市場銷售一條龍服務,從栽種到收果的各個環節都請專家來現場指導,辦班培訓。在銷售上,村民可以依託合作社統一銷售。

2013年,村黨支部還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一座佔地3000平方米的大榛子儲存庫,每年儲存50多萬公斤大榛子,利用季節差價推動村民增收逾100萬元。也是這一年,老黑山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老黑山村的產品“桓仁大榛子”也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平歐大榛子讓老黑山村民們實現了產業脫貧,村裡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農戶佔全村總人口數的60%以上,今年全村大榛子銷售收入達2800萬元。

擴規模:從一村一品到帶動周邊

從“最窮”到“首富”的產業脫貧樣本——尋訪本溪老黑山村平歐大榛子產業發展脈絡

大榛子產業在老黑山村實現了土地、村民全覆蓋,產業發展規模到達頂峰,但這項產業就到此為止了嗎?看到日漸長大的榛子樹下新發出來的榛苗,這個村又開始描繪著做大做強平歐大榛子產業的新藍圖。“我們要把榛子種到外鄉、外市、外省去,我們要做全國平歐大榛子產業的發展中心。”村黨支部書記王福全鏗鏘有力的話語為下一步發展定了調子。

成功的種植經驗很快打開了技術輸出、榛苗輸出的通道,平歐大榛子種植面積迅速擴張,本鎮夾皮溝村4000多畝、大鏡溝村4000多畝,隔江相鄰的寬甸滿族自治縣連江村3000多畝……目前,他們已銷售榛苗超過2000萬株,帶動周邊地區種植大榛子3萬多畝,由本村人在外地承包土地種榛子也超過了2000多畝。

周邊地區種平歐大榛子的越來越多,規模效益逐漸顯現。以老黑山村為中心,這裡每年銷售量佔全國總銷量的70%以上,已成為全國平歐大榛子購銷集散地。近兩年,各地平歐大榛子種植戶每年都要到老黑山村來開定價會,老黑山村已經掌握了同行業中的“定價”話語權。

出村路上,遇到村民任鳳福家裡因生了二胎,正在殺豬宰雞地慶賀。任鳳福笑呵呵地告訴記者:“我在村裡種了十五六畝大榛子樹,年收入十幾萬元,又在丹東寬甸下露河鄉包了十五六畝地,倆孩子養起來不費勁兒。”

談到大榛子產業的下一步發展,王福全告訴記者,種植平歐大榛子給農民帶來財富的同時,還給這裡增添了一道別致的“榛林風景線”,吸引了很多遊客來拍照、遊覽。村裡決定再抓機遇,拉長榛子產業鏈,發展旅遊觀光、民宿採摘等項目,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從“最窮”到“首富”,老黑山村打造出產業脫貧的成功樣本,並且在大榛子產業路上越走越寬廣,越走越亮堂……

本溪日報記者 楊苗 於佳鈺/文字 孫君/攝影

山城言論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楊 苗

一個地處偏遠、土地不足、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的貧困村,靠什麼擺脫貧困?

老黑山村給出了一個產業脫貧的樣本:從種大田到發展經濟作物——平歐大榛子,從土裡刨食到靠產業吃飯,從靠“輸血”到自己“造血”。他們的脫貧實踐再次證明,貧困地區群眾要想致富,關鍵要靠產業支撐,有了產業,就有了發展之源,就有了增收之力,就有了振興之路。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從老黑山村的產業脫貧“樣本”中,可以規劃出選準產業、做大規模、拉長產業鏈“三步走”的發展路徑。

因地制宜是發展產業的必要前提。此前,老黑山村不是沒有走過彎路,看外地種生姜、葡萄致富,他們也曾“照貓畫虎”,都因不接地氣兒而失敗。直到找到適合當地自然條件、有市場“錢”景的平歐大榛子,才找到自己的產業路。

做大產業是形成規模效益的必由之路,體現的是產業“生命力”“競爭力”。老黑山村平歐大榛子產業從121畝發展到3600畝,從27戶村民種植到全村287戶家家參與,從本村發展到帶動周邊地區大規模種植達到3萬畝,有了平歐大榛子全國總銷量70%的產業規模,才能佔領更大的市場,才能把全國各地的客商集聚到老黑山來,才能創造更大的效益。

拉長產業鏈是實現產業持續增值的“金鑰匙”。老黑山村圍繞著平歐大榛子可以說是下足功夫,從種榛子、賣榛果到賣樹苗、建儲藏庫,再到發展產業觀光旅遊,以後還要建榛子交易市場、開展榛果深加工等。惟其如此,才能把產業鏈發展成增收鏈,保證農民的財源不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