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項目式教學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項目式教學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項目式教學,是一套設計學習情境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是基於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

  學生為了成功地完成PBL項目,必須整合自己的各個學科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和團隊進行配合來解決各種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所進行的探究、溝通、創新和協作等行為,是傳統教學模式無法觸及的,也正是通過這些行為,才使得學生們的綜合素質有全方位的提升。除此以外,PBL教學法還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PBL教學以現實生活為背景,讓學生藉助生活中的各種資源進行問題探索。

  區別於傳統的教學模式,項目式學習是在事實基礎上建立一個立體的知識體系並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

  比如說,如何實現房屋的可持續能源,設計一款星座類的遊戲,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就充分做到了理論與現實的結合。


  二、打破學科的界限

  PBL的教學,其中涉及了數學、物理、技術、工程、設計等等的科目,所以教學內容其實是圍繞各種問題所編制的綜合課程。這就要求學生需要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來解決問題。

  傳統教學模式將各個學科割裂開來,形成一個個獨立的知識,然而現實中許多問題錯綜複雜,需要聯合多個學科的知識才能解決。

  因此讓孩子們學會打破學科的界限,有助於培養孩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三、自發的學習

  在整個項目過程中,學生們提出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隨後獨立進行資料收集、整理、研究等工作,最後在團隊中進行討論。

  這些行為將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有效運用知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項目的參與者和責任人,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只有更深刻的理解內容,學生才能長久記住他們所學的東西。

  四、學會運用協作工具

  現在的孩子都養成了等待答案的習慣。當問題提出之後,由老師灌輸正確的結果,而不是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答案。

  而在完成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將學會使用多種信息檢索工具或者方式去搜索資料、研究分析和溝通合作。

  五、有價值的項目成果

  項目式學習會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效益。

  學生通過對不同領域項目的研究,可以慢慢產生對自己日後職業發展方向的思考。這是題海戰術和死記硬背無法實現的。


  PS:在美國,各個中小學幾乎都採用了項目式學習。以此來鍛鍊美國中小學生的創造力、團隊合作、領導力、動手能力、計劃以及執行項目的能力。這些正是在應試教育下,中國孩子所缺少的面對未來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