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解碼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為何奪得“三連冠”!

在線解碼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為何奪得“三連冠”!

由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科學院大學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聯合完成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日前在北京發佈。該《報告》是《國家創新調查制度》的組成報告,從1999年開始,已連續發佈20年。

今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繼續排名第一,這是自2017年以來,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連續第三年位居全國首位。區域創新能力5個評價維度中,廣東有3個評價維度得分居全國第1位,分別是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2個評價維度位居全國第3位,分別是知識創造、知識獲取。是什麼力量支撐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獲“三連冠”?廣東的創新密碼又是什麼?

在線解碼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為何奪得“三連冠”!

基礎研究發力

廣東已佈局10家省實驗室

根據2019年《報告》,廣東知識創造能力位居全國第3位,比2018年提升一位。這體現了近年來廣東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的成效正逐步呈現。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南粵大地正在大手筆投入基礎研究,形成科技創新的新氣象,將廣州南沙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打造成為基礎研究高地,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如今廣東已新建第三批3家省實驗室,而10家省實驗室佈局基本完成,這些實驗室的目標是成為國家實驗室,成為中國發展基礎科學研究的主要科技創新平臺。

在線解碼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為何奪得“三連冠”!

大學是基礎研究的陣地,如今廣東高校進入ESI世界1‰的學科6個,1‰~5‰的學科30個。截至目前,廣東已成功組織實施4批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在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前沿必爭領域啟動首批13個基礎研究重大項目。

成果轉化出彩

新型研發機構已有219家

基礎研究非常重要,但與產品開發之間還存在一條溝壑,這喻為“死亡之谷”。能使眾多研究成果能夠越過“死亡之谷”,實現商品化、產業化,無疑是新型研發機構能夠擔當的角色。他們接近市場、通曉技術,能成為有效連接研發資源與產業後端的重要橋樑。

清華珠三角研究院便是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在近日舉辦的2019年廣東“眾創杯”博士、博士後創新賽上,清華大學副教授李軼團隊以“油田油氣生產多相流實時測量系統”獲得了金獎。

在線解碼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為何奪得“三連冠”!

在廣東,如今像清華珠三角研究院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已經有219家,員工總數超過4.24萬人。其中在2019年,廣州市新增18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包含6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總數達到68家,增量和總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金額與企業減稅有密切關聯,更能反映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成效。近五年來,這個金額持續快速增長,從2014年的543億元上升到1387億元,在全國排名也從第六上升到第二。而在今年1-8月,全省共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7310項,增長24.2%;合同成交總金額921.10億元,增長51.3%。

企業創新突出

廣東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全國第一

能生產出世界上最好的科技產品,便是創新能力的集中表現。企業創新便是衡量區域內企業應用新知識、推出新產品或新工藝的能力。

在線解碼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為何奪得“三連冠”!

越來越多高新技術企業已經在南粵大地成長起來,2018年廣東高新技術企業已經達到4.5萬家,位居全國第一。而在今年5月北京舉辦的“創新中國·2018年度評選”廣東省以153家企業入選“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創新500強”,數量排名位於全國各省市之首。

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全省已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7940家,也位居全國第一,這意味著廣東高新技術企業還有一批規模雄厚的後備軍。

創新環境貼心

孵化器的服務讓企業暖心

創新環境是衡量區域為知識的產生、流動和應用提供相應環境的能力。孕育如此多高新技術企業的廣東,無疑擁有優質的創新環境,孵化器是這種環境的集中體現。

在線解碼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為何奪得“三連冠”!

位於廣州開發區的華南新材料創新園成立於2010年,是新材料行業龍頭企業金髮科技與高金集團打造的國家級孵化器。華新園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21家,培育被認定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共145家。

如今廣州對於創新創業的利好政策越來越多,華新園也有一支為園區企業“搶紅包”的團隊。劉崇孝表示,這支團隊會關注50多個政府網站,一旦利好政策出臺,在當晚10點前,就要把申報信息發送給每個適合的企業。

截至2019年6月底,廣東納入國家火炬統計的眾創空間為86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989家,在孵企業超過3.1萬家,累計畢業企業1.7萬家,帶動就業總人數達55.6萬人。

在線解碼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為何奪得“三連冠”!

創新績效卓越

創新績效能力全國第一

創新績效是衡量區域創新的產出能力,根據2019年《報告》,廣東創新績效能力位居全國第1位,其中產業結構、產業國際競爭力、就業3個指標排名第一。

一個個創新企業在廣東的高新區成長,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鄭海濤如此介紹高新區的巨大能量:“廣東23家高新區,已佔全省0.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1/6的工業增加值、1/3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

今年1~8月,全省23家省級以上高新區營業總收入達35361.80億元;廣東高技術產業增加值6092.97億元,同比增長6.2%,佔規上工業比重的29.3%。到2022年,廣東將實現國家高新區21個地市全覆蓋,佈局省級高新區超過40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