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化球員,術與道的博弈,能否成為國足的救命稻草?


在當今足壇,尤其是中國足壇,“歸化球員”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今天,咱們就係統來探討一下“歸化球員”,以及歸化背後術與道的博弈。

一、何為“歸化球員”

“歸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提出的,原意是指在翻譯中採用透明的、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把這種概念引申到體育領域,歸化球員則是指運動員在出生國籍以外,主動取得其他國家國籍的行為。再進一步具體到足球領域,《國際足聯章程》明確規定:某球員欲參加其他國家隊比賽,須滿足以下四類中的一類:1.本人出生在該國;2.其父或其母出生在該國;3.其祖父或其祖母出生在該國;4.年滿 18 週歲後,在該國連續生活超過 5 年以上(沒有為本國及其他國家隊的效力經歷)。這就意味著,歸化球員並不是單憑主觀意願就可以實現,而是要受限於一系列條件。具體到中國來講,歸化球員的難度可能要更大,首先,我國國籍法不認可雙重國籍,這樣就大大限制了外籍球員的歸化意願,其次,舉國體制下的中國足球被深深烙上了民族情結的烙印,這使得部分球迷和民眾對歸化球員遲懷疑態度。

歸化球員,術與道的博弈,能否成為國足的救命稻草?

二、歸化球員的成功案例

那麼,歸化球員到底能不能實現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儘管存在這樣那樣的阻礙,歸化球員在體育領域尤其是足球領域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歐洲足壇大家耳熟能詳的齊達內、C羅、克洛澤等都是歸化球員,而且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績。不同於南美國家如巴西、阿根廷主要靠自主培養足球人才鞏固足球強國地位,歐洲國家尤其像法國、德國、意大利等,他們在培養本土球員的基礎上,十分注重吸納優秀的歸化球員來保持自己的傳統豪強地位。

歸化球員,術與道的博弈,能否成為國足的救命稻草?

事實上,不僅僅是歐洲豪強,很多足球發展水平不高的國家也十分注重引用歸化球員,我們的鄰國日本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自1987年開始引進拉莫斯等一大批優秀的歸化球員後,日本隊就開始了足球崛起之路,他們曾4次奪得亞洲盃,連續5次殺進世界盃決賽圈,成為亞洲乃至世界足壇的一支勁旅。與此同時,部分優秀的球員也有歸化的意願,尤其是在一些足球運動水平很發達的地方,由於人才濟濟,即使很多球員實力不凡,但是世界盃、奧運會等大型比賽還是很難進入國家隊大名單,這樣個人的生涯和職業價值都會受到影響,在此背景下,很多符合歸化條件的球員便會以歸化為途徑尋求個人更好的職業發展。

歸化球員,術與道的博弈,能否成為國足的救命稻草?

三、中國歸化球員術與道的博弈

早在2016年3月,華裔球員陳佳裕放棄葡萄牙國籍,成功申請到中國護照,從此邁出了我國歸化外籍球員的第一步。以此為起點,我國也開始了歸化球員的探索,截至目前,中國足協一共有9名登記在冊歸化球員,分別是:艾克森(已入選國足)、高拉特、阿蘭、洛國富、費南多、布朗寧、李可(已入選國足)、侯永永、德爾加多。而接下來,河南建業的伊沃和山東魯能的格德斯也將被歸化,如能如願,那麼中國的歸化球員將達到11個,但距離50個歸化指標,依然還有很大的吸納引進空間。

歸化球員,術與道的博弈,能否成為國足的救命稻草?

早在 2011 年,中國足球就有了三大願望:“進世界盃、辦世界盃及贏世界盃”。為實現這三大目標,2015 年,足球進校園活動在全國轟轟烈烈開展起來,那一年中超轉播費更是賣出了 80 億元的“天價”,隨後中超各大豪門一擲千金,不斷刷新引援標王新記錄。然而,事與願違,直到如今,國足仍在為進軍世界盃決賽圈而苦苦掙扎,裡皮的辭職,又為國家隊的征戰世界盃雪上加霜,與此同時,國青隊梯隊建設、人才斷層等仍然飽受詬病,國足的後備力量顯然青黃不接,歸化球員能否成為國足的救命稻草,大家普遍持懷疑態度。

歸化球員,術與道的博弈,能否成為國足的救命稻草?

針對此種狀況,這就不可避免的回到歸化球員術與道的博弈上來,歸化球員的引入,從國家層面看,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足球的國際化發展,幫助了足球發展落後國家和地區儘快提升實力,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引入國家或地區的青年後備人才培養體系。從個人層面來看,歸化球員的引進,可以為該球員提供更多出場展示機會,進一步提升其職業價值;對引入國的球員也可以形成一定的激勵和帶動作用。因此,這就要求各國在選擇歸化球員時要從本國足球發展實際出發,這樣既有利於國家隊成績的提高,又有利於足球運動的長遠發展,要有助於完善本國的足球運動員培養體系。

歸化球員,術與道的博弈,能否成為國足的救命稻草?

四、歸化球員能否成為國足救命稻草

筆者認為,歸化球員背後術與道的博弈還隱藏著國足短期與長期的戰略平衡,短期來看,歸化球員帶來的“外援打天下”的場面,肯定不會太好看,起碼不符合國人的價值審美;但從長期看來,歸化球員也有利於中國足球的發展,從國際慣例來講,歸化球員的引入,不僅補強的是單單場上的一個位置,而是能帶動更多場上位置的球員變得更好,讓更多的戰術配合成為可能,再往長遠看,很有可能對國足整體球風和戰略素養以及後備人才的培養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從這個角度上看,那些抵制歸化球員的,表面上抵制的是一個短期行為,而實際上抵制的卻很可能是一個長期效果,這就得不償失了。

歸化球員,術與道的博弈,能否成為國足的救命稻草?

那麼歸化球員能否成為國足的救命稻草,這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更多的決定因素還在於足協怎麼看待、怎麼應對球員歸化。儘管多人數還認為歸化球員只是在走捷徑超車,但不可否認,歸化球員已經成為世界足壇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引進歸化球員的行列,這是一個趨勢。我認為,引進歸化球員確實可以短時間內提高國足成績,比如中超恆大淘寶俱樂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如果過於依賴歸化球員,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會產生拜金主義,而且會破壞青訓體系,更會造成足球領域的不正之風。

歸化球員,術與道的博弈,能否成為國足的救命稻草?

在這一點上,把握一個合適的度顯得尤為重要,亞洲的卡塔爾就是一個反面教材,他們單純依靠金錢來引進歸化球員,完全忽視本國青訓體系,最終不僅嚴重敗壞了足壇風氣,也招致國際足聯的制裁。而反觀歐洲足球傳統強隊,以及我們的鄰國日本,他們的歸化則走的是另一條路,他們利用引進歸化球員提高戰績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和充實自己的青訓體系,尤其是日本,通過健全完善足球人才培養體系,如今足球后備人才儲備十分充足。

因此,關於歸化球員的術與道的博弈,我們的答案或許就是跟歐洲、日本學習,堅持培養本土球員為主,引進歸化球員為輔,通過歸化球員進一步完善我國本土球員培養體系,這樣或許才是歸化球員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