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街景


大理古城位於雲南省西部,又名葉榆城、紫城。古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

大理為1982年2月8日國務院公佈的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歷史間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內分佈了14處市級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承載著大理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遊核心區。

大理古城東西寬約1000餘米,南北長約2000餘米,南北縱向有三條大街,東西向有五六條小巷。城內房屋皆土木結構瓦頂民居,街道大多由青石板鋪設而成。大多數街道有引自蒼山的清泉水流淌。

古城方圓十二里,建有四座城門樓以及四座角樓。城牆四面設有四道城門,即東門洱海門(又稱通海門),南門雙鶴門(又稱承恩門),西門蒼山門,北門三塔門(又稱安遠門)。城外有護城河。清代多次重修,城內保持著典型的棋盤式結構,南北城門對稱,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有"九街十八巷"之稱。

城池的佈局為棋盤式,南北城門相互對稱,而東西城門相錯,南北有三條街,東西有六條街構成了大理城主要道路格局。城市的中心偏西,南北軸線不居中,形成了西重東輕的城市佈局。而東西城門相錯,是採用了白族建築中的"東西南北不取中正"的原則。

城內建築風格統一、尺度合宜、市容古樸。街道四周街街流水,戶戶養花。街巷中的一些老宅,花木扶疏,"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景象。城內依然保存著大量的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建築,寺廟、書院、教堂等古建築點綴其間,如蔣公祠,杜文秀帥府遺蹟,天主教堂等古蹟。

紅龍井,全長408米,地處大理古城的核心地帶,景觀主體自西向東,以博愛路為界分為上下兩段,是以井的名稱來命名的街道。紅龍井建築特色為古色古香的白族民居。

復興路是大理古城主幹道和最繁華的街道,連接南城門和北城門,總長1500米,路面為麻塊石路面,是古城南北方向最長的主幹道。復興路兩邊商鋪保持了民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是大理古城主要商業街道。

大理市博物館成立於1986年,是大理市文物收藏、研究與陳列的機構,屬地方性綜合博物館。館址位於清雲南提督衙門、原杜文秀帥府舊址內,1993年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大理市博物館藏品涵蓋了大理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的珍貴文物遺存近萬件,其中一級文物17件(套),二級文物257件(套),三級文物190件(套)。2009年5月18日面向全社會永久性免費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