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之基:決不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9月11日,遊客在位於陝西宜川縣的黃河壺口瀑布遊覽。當萬里黃河流到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境內時,一部分黃河水不再滾滾東流,而是躍上700多米的高山,流向綿延數百里的山間平川——景泰川。讓黃河之水躍上高山的,是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滔滔黃河水通過泵站,經過管道,淌過渡槽,穿過隧洞,越過山丘,流進千年荒原。如今,景電工程灌溉面積已經達到120萬畝,成為灌區50萬人生存致富的依靠、灌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

景泰川位於甘肅、內蒙古、寧夏三省區交界地帶,騰格裡沙漠的南部邊緣。“水在低處流,人在川上愁。風沙不斷頭,十種九不收。”歌謠中吟唱的,正是生活在這片黃河高地上的人們曾經缺水的辛酸。在景電工程展示廳,一張當地人期盼水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在景泰川,有100多個村子的名字與水相關,有眾多小孩的名字與水有關——趙望水、陳盼水、馮想水……

靠天吃飯、望水興嘆的命運,在大興水利的決心中開始改變。1969年10月,景電一期工程在黃河西岸拉開序幕。歷時5年,由13座泵站組成、最大提水高度達472米、設計灌溉面積30萬畝的景電一期工程順利完成。黃河之水猶如生命之源,潤澤著景泰川。1984年7月,景電二期工程開工建設。十年奮戰,泵站達30座、最大提水高度達713米、設計灌溉面積52萬畝的二期工程基本建成。


黃河水最高越過700多米的山坡,流向田間地頭。“水是我們的命根子,以前沒水,生活苦啊。提灌工程讓我們用上了黃河水。以前靠天吃飯,現在旱澇保收。”承包種植了近40畝地的景泰縣條山鎮西銅社區農戶石萬忠說。在甘肅農墾條山集團農場的田地裡,不時可見人們利用機械設備收穫馬鈴薯的場景。這些馬鈴薯被專門提供給一些國際化公司,用以加工成薯條和薯片。

在一處馬鈴薯地邊,甘肅農墾條山集團農場馬鈴薯產業事業部經理陳愛年告訴記者,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裡荒漠化嚴重,後來用上黃河水,情況得以改變。1996年,這裡開始種植馬鈴薯,如今馬鈴薯種植面積已達1.2萬畝。甘肅農墾條山集團農場農業設施設備管理部經理趙烈學說,公司4.7萬畝農田中,4.3萬畝安裝了國外引進的滴灌技術和設備。起初是為了節約用水,如今善加利用,還提高了農作物產量。

景電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了灌區農業生產條件。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景電灌區灌溉面積已發展到120萬畝,累計生產糧食96億公斤,經濟作物39億公斤,產生直接經濟效益213億元,是工程建設總投資的24.9倍。“景電工程為灌區扶貧開發提供了堅強的水利保障,從根本上改變了灌區農業生產面貌。甘肅、內蒙古兩省區50萬移民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日子,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同時,工程為灌區工業經濟崛起提供條件。


“高揚程、大流量、多梯級”的景電工程,讓過去的荒原變成了糧林豐茂的米糧川,景電二期延伸向民勤調水工程的啟動,更是在大漠邊緣築起了一道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是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最前沿的屏障。民勤沙漠化進程一度加劇,“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輸水戰役就此打響。

1995年開工建設,經過5年沙漠奮戰,一條長達83.4公里的暗渠穿越騰格裡沙漠,將黃河之水送到了乾涸的民勤。   “調水工程有效緩解了民勤地表水枯竭、土壤沙化嚴重的狀況,為民勤經濟發展和生態恢復爭取到了寶貴時間。”甘肅省景泰川電力提灌管理局副局長賈廣鈺說,截至2018年底,工程已累計向民勤調水13.29億立方米,為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髮揮了重要作用。   


正因為有了景電工程,景泰川的沙漠不斷後退,綠色不斷延伸,生態不斷改善。

楊萬勤告訴筆者,景電工程輻射區域約1000平方公里,實現了黃河流域和內陸河流域的連通,百萬畝灌區與十餘萬畝三北防護林帶連成一片,有效阻止了騰格裡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的合攏與南侵,為甘肅省會蘭州提供了重要的生態屏障。

景電一期工程總幹一泵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