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第一展”上 透露著哪些浙江科技發展方向?

“中國科技第一展”上 透露著哪些浙江科技發展方向?

高交會上的浙江展區。陳立珩攝

浙企要想持續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那麼,未來浙江科技創新突破方向在何處?

11月17日,第21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落下帷幕。這是國內規格最高的高新技術成果展示與交易的專業展會。本屆高交會共有44個國家和國際組織、148個團組的10216個項目參展,參展國家數創歷史新高。浙江共有16家單位參展,參展項目涉及人工智能、計算機技術、醫療設備、新材料等眾多前沿科技領域。

幾日走訪,記者從“中國科技第一展”這一窗口中,窺見了問題的答案。

自主創新

打造核心魅力

“這是法國品牌嗎?”“這款產品系列到第幾代了?”“價錢是多少?”11月14日,9號館的浙江展區,一位來自歐洲的參展商拿起展臺上一款固態硬盤細細翻看後,頗有興趣地提出了一串問題。

眼前這款手掌大小、紙板厚度,存儲量卻高達10TB的產品,並非進口產品,其核心芯片技術來自一家浙企——杭州華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開展幾日間,已有不少國內外客戶前來該企業展臺諮詢對接。和這位歐洲參展商一樣,不少人都對展臺上這些擁有國產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密度固態存儲硬盤、多種接口的固態硬盤控制器芯片等系列產品十分關注。

“過去數十年,數據存儲關鍵技術多依賴於美國等國外企業。公司團隊經過十幾年潛心研究,從芯片底層關鍵技術、固件、模塊到系統,突破了數據存儲領域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全面覆蓋存儲的應用產業鏈。”公司首席運營官周斌說。

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此次高交會上,自主創新的浙江智慧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客戶。

實時監控駕駛員狀態,防止疲勞駕駛等危險狀況的發生;開車時一個手勢就能接上電話,還能控制音響音量——虹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吸引了眾多好奇的目光;只要把一個比創可貼稍大的藍色貼片簡單貼在胸口,就可以對人體健康指標進行長期動態監控,篩查潛在疾病——浙江荷清柔性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柔性可穿戴醫療設備,用柔性電池、電路、芯片以及傳感器等器件集成,讓不少前來體驗的觀眾感受到十足科技感……

產品背後,是浙江強大的科技支撐和深厚的科研積澱。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我省搶抓機遇、全面佈局,打造數字經濟“一號工程”,著力在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網絡安全、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記者瞭解到,在今年啟動的2020年度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立項中,將有80%以上瞄準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財政補助經費預計達10億元。

“中国科技第一展”上 透露着哪些浙江科技发展方向?

虹軟展位上,企業工作人員正在向一位印度參展商介紹人工智能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產品。黃慧仙攝

開放共享

譜寫獨特秘訣

在位於1號館的虹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區,來自印度的參展商薩米爾·卡普塔在幾臺來自不同企業的人工智能人臉識別設備前頻頻駐足。它們均是基於虹軟視覺開放平臺開發的。幾次刷臉試驗下來,薩米爾·卡普塔豎起了大拇指。

“印度也有人臉識別技術,但相比中國還有差距。未來我希望能將這些技術、產品帶回印度,與本土的應用場景更好結合。”薩米爾·卡普塔說。

目前虹軟視覺開放平臺已開放人臉識別、人證核驗、活體檢測等一系列核心算法,免費提供給有需求的企業、創業團隊和個人開發者使用,助力廣大中小企業打破技術壁壘,不斷拓展視覺AI技術的應用領域。

“科技創新需要開放共享,人工智能領域尤為如此。”虹軟視覺開放平臺業務負責人張凌斌說,去年展會期間公司辦了一場虹軟視覺開放平臺創享會,原本只能容納三四百人的會場,一下子來了500多位開發者。行業領域對於開放共享的需求可見一斑。

的確,“開放共享”正成為當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拓展的一大秘訣。

“實現普惠人工智能是行業發展的一大方向。”在11月13日舉行的開幕式論壇上,華為公司董事、企業BG總裁閻力大說,當下人工智能開發所需的算力、算法和數據,動輒幾百萬元、甚至上億元成本,對於普通中小企業來說是不小的負擔。而平臺的開放共享,可以充分激發中小企業市場活力,加快產業數字化進程。

SAP中國區首席運營官李旭東也有著類似看法。在李旭東看來,形成產業互聯、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至關重要。“創新技術、行業洞察以及賦能平臺,共同構成業務價值。”李旭東說,利用創新平臺、賦能平臺重構企業系統流程,將是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的最佳實踐。

在這一點上,浙江已經邁出了腳步。今年11月,由之江實驗室牽頭,聯合浙江大學、北京一流科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阿里巴巴等共同研發打造的人工智能平臺——“天樞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平臺”正式發佈。該平臺既服務於人工智能基礎研發,也將通過構建人工智能生態朋友圈,賦能產業發展,從而成為人工智能研發者和產業界創新和協作的公共平臺。

“中国科技第一展”上 透露着哪些浙江科技发展方向?

浙江和諧光催化科技有限公司展位上,參展商正在介紹光催化技術。黃慧仙攝

趕上浪潮

把握主攻方向

“物聯網+人工智能+5G構成了計算行業的第五波浪潮”“未來,10萬小微企業將被重新塑造”“2030年,全球最大的公司將是教育互聯網公司”……在高交會期間舉辦的“新時代、新技術、新經濟”主題論壇上,未來學家、達芬奇研究所創始人兼執行董事托馬斯·弗雷作出了一系列頗具未來感的產業發展“預言”。

那麼,在充滿無限可能的新經濟時代,浙江產業發展的發力方向又該如何把握?

在浙江和諧光催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納新看來,市場需求催生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在不斷行進的過程中又塑造著產業未來。

建築穿上一層高科技“外套”,外立面不用反覆沖刷也能歷久彌新;柏油馬路覆上一層“薄衣”,就能釋放新鮮空氣,對空氣揚塵、汽車尾氣等環保頑疾說“不”——由中國工程院付賢智院士專家團隊研發、該公司創新轉化的光催化技術讓這些曾經的設想成為實實在在的應用。

在該公司的展臺前,時常有操著不同口音的客戶前來諮詢。“對於很多人來說,我們的技術還很新鮮,但我相信它在舊城改造、未來社區建設等諸多領域都將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陳納新說,通過高交會等諸多國際化平臺,加強與上下游企業、政府部門的交流合作,一定能持續碰撞出更多產業創新發展的火花。

縱觀浙江團此次展出項目,無論是人工智能技術覆蓋下的智能駕駛領域,還是具備諸多應用場景的石墨烯新材料,又或是治病救人的生物醫藥,這些曾經“在雲端”“在腦海”的前沿科技,都在一次次開放交流中,逐漸走入公眾視野,成為產業發展新動能。

連點到線,由線成面。正是在這樣一家家浙企的創新實踐中,浙江產業發展的未來圖景變得清晰起來。記者從省科技廳瞭解到,今年,我省瞄準數字經濟、生命健康、高端製造三大主攻方向,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農業新品種等領域,實施百餘項省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以開放促發展,促創新。“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打造新時代浙江‘金名片’。”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說,未來,隨著全球合作的加強,區域壁壘的打通,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將越來越寬廣。

【浙江新聞+】浙企項目細細看

企業:杭州華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國產自主知識產權高密度固態存儲硬盤等

華瀾微陸續推出了各種標準的加密U盤、玄盾系列大容量、瀾盾系列分區加密、鈉盾系列可控銷燬等特定功能的系列固態硬盤以及滿足特殊要求的數據中心高速存儲、工業級寬溫和配合客戶定製的高速VPX等的存儲設備。

這些以自主可控的技術衍生出的特種存儲盤在國內外相關客戶的系統和產品中得到大規模應用。因為芯片和硬盤模塊的自主可控和硬件級加密的特別優勢,在航空、航天和軍工方面,也已有一定應用。

企業:虹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虹軟視覺開放平臺等

虹軟已幫助數萬家中小企業在相應行業落地應用,以AI的技術生產力改善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品質和體驗、重構商業模式,推動行業升級變革。據不完全統計,基於該視覺開放平臺,虹軟AI算法已落地應用在超過2000家以上的社區、5000家以上的工地、數萬家酒店,此外還包括智慧校園、智慧旅遊、智慧零售、智慧家居、智慧樓宇等領域。

今年,為進一步賦能中小企業,落地視覺AI技術,虹軟視覺開放平臺還聯合整機方案商、開發板廠商、攝像頭模組廠商等產業鏈上下游生態合作伙伴一起,為開發者、中小企業提供全產業鏈資源支持,解決工程化難題,加快業務場景落地。

企業: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

項目:全單層氧化石墨烯原料及石墨烯宏觀應用項目

公司成功開發出石墨烯“1+N型”產業鏈技術及產品:全單層氧化石墨烯、多功能石墨烯複合纖維、石墨烯電熱膜、石墨烯導熱膜、石墨烯基碳纖維,技術指標國際領先,應用前景廣闊,獲得國際石墨烯產品認證中心(IGCC)全球首個單層氧化石墨烯及多功能石墨烯複合纖維產品認證證書。

企業:浙江荷清柔性電子技術有限公司

項目:柔性電子技術及智能可穿戴產品應用

浙江荷清柔性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於柔性電子技術研究及技術轉換,主要從事柔性材料、柔性傳感器、柔性芯片、柔性電路及相關柔性電子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本次參展的心電監測儀、體溫監測儀和睡眠監測儀等柔性可穿戴醫療設備能夠實時監測與分析人體生命體徵數據,幫助人們更好地瞭解自身健康狀況並採取針對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