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主題教育“對症下藥”有療效

□ 本報記者 羅承品 覃柳鮮 劉華戀

“圩日集中辦、民事立即辦、村鄉聯辦、縣級約辦”的便民服務通道,把老百姓的事辦好辦實了;

“緊盯搬遷群眾一句話”開展監督服務工作,扶貧攻堅工作中易地搬遷戶的難題一個個解決了;

對流動黨支部建立“兩地共建共管”機制,既整頓了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問題,又借流動人才聯絡站平臺讓老鄉們返鄉創業就業;

……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天等縣注重學用結合,梳理研判找癥結,“對症下藥”抓整改,將主題教育推動為民服務解難題,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村事鎮辦”,群眾跑腿少了

10月初,天等縣進結鎮愛樂村村民李利英到鎮服務站服務窗口辦理低保。

當天,李利英向該村村幹提交低保申請表,村幹簽字審批後直接交到鎮幹部處進行下一步審批,10月10日,李利英的低保申請表呈報至天等縣,行政處理流程十分快速。當月,符合條件的李利英即可享受低保。

“平日裡辦事需要在村委與鎮政府之間來回奔走,很不方便。現在將辦公地點改在鎮上,趁著圩日到鎮上,一次性就能將事情辦完,不用來回跑,方便極了。”李利英告訴記者。

群眾的事無小事,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天等縣繼續深化該縣推行的“村鎮聯辦”工作舉措,持續將“一站式”服務延伸到基層,減少群眾辦事環節,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群眾辦事跑腿少了。

在推行的“村鎮聯辦”中,天等縣整合鄉(鎮)各辦、站、所及村“兩委”幹部的力量,組建“村事鎮辦”服務站,每逢圩日各村按值班安排1名村幹部到“村事鎮辦”服務站與鄉(鎮)直部門同間辦公室合署辦公,聯合辦理群眾戶籍、計生、民政、農業等行政審批、接受群眾訴求,解決矛盾糾紛等事務。

天等縣進結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施怡告訴記者,“村事鎮辦”服務站對群眾提交的事務立即辦理,需要縣直部門辦理的由村幹部或鎮幹部預約縣直部門幹部到辦事點為群眾辦理,真正實現“圩日集中辦、民事立即辦、村鄉聯辦、縣級約辦”的便民服務通道。

另外,對不能直接辦理或需要現場辦理的由服務站分類統計,鄉鎮黨政辦安排人員到現場協調,由服務站的鄉鎮幹部按職權範圍接單下村辦理,把鄉(鎮)服務窗口前移進村,把更多幹部放到村屯開展服務。

每逢圩日,在天等縣進結鎮鎮政府一樓辦事服務站內,設有十幾個服務窗口,由村幹、鎮幹部共同坐班,為群眾服務。

據瞭解,截至目前,天等縣共建5個“村事鄉辦”服務站,接待群眾來訪6000多人次,受理事項998件,解決群眾訴求725件。

聚焦“熱點”,為易地搬遷群眾解難題

“我的孫子想在小區附近的小學入學,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幫我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我們的後顧之憂。”“安置小區裡的小孩放學後沒人看管,存在安全隱患,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家的易地搬遷生活補貼遲遲沒見發放,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在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這些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各部門進駐小區的服務站一一被解決。

在天等縣龍巖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在一棟顯眼的樓房一樓,紀委監委服務站、黨員活動室、家長學校、未成年人活動中心、退役軍人服務點……一個個服務站進駐於此,為易地搬遷來的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為了讓群眾搬得進、住得穩,天等縣紀委監委圍繞全縣脫貧摘帽總目標,通過入戶走訪、設立服務站、公開投訴電話等渠道,聚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突出協調服務,強化跟蹤問效,全力做好監督協調服務工作,做到易地搬遷點建到哪裡,監督服務就跟到哪裡。

天等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委通過入戶走訪、設立服務站、公開投訴電話等渠道,廣泛傾聽搬遷群眾呼聲,緊盯群眾“一句訴求的話、一句諮詢的話、一句求助的話”,突出協調服務,強化跟蹤問效,全力做好監督協調服務工作,直至收到群眾“一句滿意的話”。

今年2月,鄧茂川剛從偏遠的進結鎮孟養村龍布屯搬遷到龍巖小區,春季學期開學前,鄧茂川來到小區內的服務站點訴求難題:剛搬過來,孫女上學問題該如何解決?

針對這一訴求,天等縣紀委監委立即協調教育部門,轉達群眾的心聲,對接片區學校。在天等縣各部門的協調下,鄧茂川的孫女於2019年春季學期開學時順利進入城區的思源實驗學校就讀。

據瞭解,天等縣為易地搬遷項目的配套教育保障工程,包括幼兒園、小學等。其中,在建的城西小學可提供1600個學位,可以解決天等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龍巖小區住戶適齡兒童以及天等縣城西區附近居民適齡兒童入學問題。

以“讓山區平民孩子享受優質思源教育”為辦學定位的天等縣思源實驗學校已投入使用,截至今年9月,該校在校學生208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1280人,為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優質教育提供堅實保障。

今年3月份以來,天等縣紀委監委共督促、協調有關部門解決像鄧茂川這樣的易地搬遷戶小孩入學問題21個,解決29戶家庭的就業問題。

搭建創業就業橋樑,促進人才迴流

天等縣作為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大縣,每年天等縣外出創業、就業人數達該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天等縣本地的企業用工遭遇瓶頸。

為解決這一問題,促進人才返鄉創業、就業,天等縣通過建立“流動黨支部”模式,對黨員進行“兩地共建共管”,深化雙向管理,解決流動黨支部、流動黨員日常教育管理遇到的問題。

目前,天等縣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南寧等地建立13個流動黨支部,與深圳光明區、浙江義烏等簽訂“兩地共建共管”協議,加強了流動黨員管理。

今年7月,天等縣升級駐深圳流動黨支部為黨總支,並依託深圳黨總支掛牌成立流動人才聯絡站,充分利用流動人才聯絡站的橋樑作用,加強與駐外商會、協會的聯繫,向外出務工人員宣傳返鄉創業優惠政策,引導其反哺家鄉建設,促進人才迴流,助推脫貧攻堅。

如今,“流動黨支部”的“流動人才聯絡站”已經發揮作用。

進駐天等縣返鄉創業園的廣西金可泰發展有限公司以生產手錶為主,過去工廠設在廣東東莞,股東麻金華在流動黨支部瞭解到家鄉返鄉創業、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後,毅然將公司的生產車間搬回到家鄉天等縣。

廣西金可泰發展有限公司於今年2月正式招工,目前公司人數約65人,其中有一半的工人是隨工廠從廣東東莞回到家鄉天等縣。

根據天等縣給予返鄉創業、就業的政策,該公司可以享受到廠房租金補貼、用工補貼、物流補貼等;工人一次性獲得1200元的返鄉車費補貼。

“已在廣東打工10多年,不僅自己在外漂泊,還不能照顧家裡。2018年3月到該工廠上班,不僅工資和在廣東打工時一樣,而且還可以照顧家裡兩個小孩,每個月4000多元的工資足夠支付一家人的開支。”工人農信亮是天等向都鎮人,生產車間在廣東東莞時就已是該公司員工。如今公司在天等設生產車間,農信亮也隨工廠返鄉。

據瞭解,天等縣為鼓勵外出創業、就業人才返鄉就業出臺《天等縣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獎勵政策》《天等縣緊缺人才引進和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相關政策,同時依託流動人才聯絡站,搭建返鄉創業就業橋樑,促進人才迴流。

看,一件件都是看得見的為民謀幸福的實事。而這,也正是天等縣主題教育的最好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