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思想週報丨救畫還是救貓;“黃背心”一年了,什麼也沒變

【國內】吹“爆”李誕

李誕被“吹爆”了。源起一篇標題為《今天我就要吹爆李誕!》的公號文章。這篇“吹爆”文,吹的是“李誕在《奇葩說》上的辯論太精彩了”。“辯論表演”的主題是:“美術館著火了,你是救名畫還是救貓?”

主題很“爆炸”,“吹”地也很響亮,如“比《蒙娜麗莎》更美的就是燃燒的《蒙娜麗莎》”,或“這個世界的維繫,靠的是我這樣自私的人,我們這樣自私地活著,但是不傷害別人,這個世界才能運轉”,以及“正是這些為了所謂宏偉的事業,為了一些遠大目標,不計後果地犧牲別人,犧牲別的小貓的人,頻頻地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吹爆”文在上週引發討論。

“倘若拋去李誕表演中那些情緒化的因子,平靜理性看待,則會發現邏輯與論據,漏洞百出。”

《李誕造神運動》一文認為:“這一番表演,太具感染力。情緒的舒爽,令人的思考能力急劇下降,於是不由得贊同甚至讚歎。”文章中比較嚴厲地批評了那段“被吹爆”的言論:“選擇一方的同時,還要通過鼓動眾人的方式,去貶損另一方。通過貶低虛偽的崇高,來證明一切崇高都毫無意義,通過抨擊偽君子,倡導人們都來做真小人。”

“從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僅僅需要一小步,向現實低頭是如此的輕巧,以至於這種無需思考的便捷佔據了群眾的大腦。誰越能對一切滿不在乎,越能無所謂,越是豁達通透。”關於“燃燒的《蒙娜麗莎》”的說法,《從燃燒的〈蒙娜麗莎〉談起》一文對此也做出了批評,但批評中也有幾分同情:“他們為什麼痛斥救畫的人?不在於本身這個選擇的對錯,而在於他們在覺得自己是那隻貓,那個弱者,若是不救他們(貓),強烈的共情將讓他們無法承受被再一次放棄的羞辱,而上次放棄他們的是生活。於是他們為藝術品的損毀的正當性做辯護,美其名曰消逝之美,彷彿《斷臂維納斯》只有那個殘損的截面才有價值,《蒙娜麗莎》唯有燒盡才能昇華。其實根本無所謂救哪個,你甚至可以什麼也不救然後安然離開,我不否認對生命的珍視,換了我也有可能去拯救我所愛的某個生命,但站在道德高地上將對文明的尊重貶低為教條才是真正的悲哀。”

“從嚴謹邏輯方法出發,李誕的辯論,充分詮釋了什麼是詭辯。”《李誕起於人設,也將困於人設》一文則表示:“不願再花過多筆墨批評李誕的邏輯。”文章認為:“在這個‘感覺身體被掏空’的年代,娛樂是年輕人與時代和解的最後一杯烈酒。從來不用懷疑,李誕正是時代所需要的釀酒師。人們需要狂歡,時事造就李誕。”因此脫離所謂“辯論”而指向“人設”,“辯論本身,以至於由無數言語組成的人設,卻無一例外地傳輸著價值觀”,評論其“人設”偽善:“消解崇高,消解深刻,不斷侵犯著娛樂業一直力圖撇清的嚴肅價值。眾人皆醉我獨醒,是孤芳自賞;而在眾人醉前第一個裝醉,則是偽善。”又評論其“人設”虛偽:“人們總是給背道者以掌聲,給特立獨行以激勵。其實,背道的意義在於構建,而不在於戲弄那些欣賞背道的看客。很多人說,李誕的特立獨行,表達了這代年輕人所冀求的真誠,可是,當一種真誠以排斥其他真誠的形式而存在時,真誠也就成了虛偽。嚴肅與娛樂並不矛盾,生活自有張弛之法,但凡以娛樂之名消解人們為崇高所做的那一點努力,那也是對生活的冒犯。”

“李誕的邏輯大概是,你們也不是聖人,所以我自私有理。”指出其“自私”的“賣點”的同時,“澎湃評論”的文章《知識和娛樂之間的那條界線,多大的流量都無法讓它消失》則更進一步分析道:“李誕……只是把‘自私’當做一個標籤、一個賣點。與其說是自私,不如說是拒絕崇高,拒絕理想主義,拒絕抽象價值。他不承認‘遠方的哭聲’,認為那是‘想象中的哭聲’。”並且評論道:“可是,‘世界靠我們這些自私的人才能運轉’又何嘗不是一種想象呢?你只要認認真真地讀幾本好書,瞭解一些偉大人物的生平,就會知道人類世界遠不是李誕式價值觀所形容的那麼單薄和乏味。”

【國際】“黃背心”一週年,“什麼也沒有改變”

上週法國國內局勢較為緊繃。據多家法媒報道,繼一名里昂大學生在學生救助中心門前自焚抗議貧困後,11月12日在里昂、巴黎、里爾等地的多所大學爆發了學生抗議遊行聲援自焚學生。該學生就讀的里昂第二大學被學生封鎖,週三起宣佈暫時停課。300多名學生衝進法學院,阻撓前總統奧朗德在此參加會議,並當面撕毀了他的著作。最讓政府緊張的是,一些示威學生還自發參與到國家鐵路網(SNCF)和巴黎自治運輸公司(RATP)的遊行中。與此同時,法國急救診室長達7個月的罷工尚在延續,《世界報》刊發70名巴黎公立醫院系統主任醫師的聯名倡議,稱公立醫療體系正面臨崩潰邊緣的臨界點,14日醫療工會再次發起大遊行,呼籲政府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增加衛生醫療預算,提高醫護人員的待遇,“拯救岌岌可危的公立醫院”。據法國《世界報》報道,為安撫學生情緒,避免在16日的“黃背心”一週年出現全社會“總動員”的情況,總統馬克龍在13日的內閣會議上對里昂學生家屬表達了“善意與同情”,並要求相關部門對這位尚掙扎在生死線上學生“提供儘可能的支持”。政府新聞發言人強調,“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為暴力辯解”,並呼籲“拒絕任何利用該事件成為政治工具的行為”。據法新社報道:16日,在巴黎、里昂、南特、蒙彼利埃、馬賽等多個大城市的“黃背心”一週年紀念集會中,示威者與警察發生了暴力衝突。曾在過去多次週六遊行中處於“風暴中心”的香榭麗舍大街此次禁止任何遊行者進入,未受到衝擊。約3000名示威者在意大利廣場的商業中心門前集結,並在下午對早已關閉的商場大門進行了破壞,巴黎市警察局局長拉勒芒(Didier Lallement)認為“局勢已失控,不得不下令取消對前往巴士底廣場的遊行批准”。據巴黎警察局當日公佈的數據,共有105名暴力示威者被逮捕。參與遊行的一位35歲的小學教師露易絲告訴《世界報》記者:“黃背心的訴求核心,也就是稅收公正並沒有被政府聽取。”一位退休軍人埃爾韋則提到運動的國際背景和一年來在世界各地的迴響:“憤怒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到處的工人都在受到奴役。”另一位示威者則在他身邊喊道:“必須結束資本主義!”一位62歲社會保障住房部門的退休員工丹尼爾從去年11月一直堅持參加每次動員,他無奈地說:“我也希望今天可以不用再來,可是我仍然在這裡,因為一年來什麼也沒改變。”來自默特爾-摩澤爾省,33歲的酒店服務員西碧爾則認為:“不僅沒有變,甚至更糟糕了,如今走上街頭的有各行各業的人,包括很多醫生護士……如果馬克龍不能真正有所作為,我們是不會放棄的。”來自安切尼斯的塞爾日參加了在南特的遊行,因為他覺得在地方上“更有希望”,在這裡“能更好地向新當選的議員施壓,在地方上先推動起來”。47歲的魏妮薩則說:“我之所以來這兒,是不希望我的女兒也去學生救助中心門口自焚,或者是要靠‘賣肉’為生,如果這場運動就此結束,我很擔心社會變得越來越沒人性,未來將會是公共服務終結,金錢為王的時代。”

【國際】IS覆滅之後,歐洲仍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11月7日,震驚世界的“巴黎恐襲”四週年即將到來之際,法國智庫“恐怖主義分析中心”(CAT-Centre d'Analyse du Terrorisme)組織召開國際研討會,討論IS覆滅之後法國與歐洲仍面臨哪些威脅與挑戰。四年前的13日晚至14日凌晨,IS在境外組織策劃、法國國內極端分子協助實施,極端恐怖組織IS在巴黎市區及北郊聖丹尼製造連續恐怖襲擊,造成131人死亡、450多人受傷,這是法國自二戰結束以來遭受過的最嚴重的恐怖襲擊。CAT主席讓-夏爾·布里扎(Jean-Charles Brisard)13日接受法國《新觀察家》雜誌採訪時指出:儘管IS近年來屢受重創,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組織被搗毀,組織頭目被美軍擊斃,使其再也沒有能力像四年前那樣,從大本營策動,從比利時調集幹員來到巴黎或歐洲其它大城市發動有組織、有規模的襲擊,其進攻策略逐漸轉為號召局部和個人行動,但這並不意味著該恐怖組織的力量已被徹底消滅。“自3月份巴古茲(Baghouz)據點被攻陷至今,敘利亞東北部發生襲擊超過400起。目前的局勢仍然緊張而動盪,IS勢力隨時可能大規模捲土重來。”

10月30日美國證實了IS頭目巴格達迪被“斬首”的消息,與此同時該組織的作戰能力變得更難以預估。布里扎告訴記者:“許多‘聖戰分子’已經來到阿富汗、利比亞、西奈和薩赫勒等多個地區重振旗鼓。這意味著這些團體的行動力正緩慢地重組,最終恢復向境外發動攻擊的實力,”並且“在這些組織中也有一些是法籍成員。”他提出警告稱,“聖戰分子”已表達出迴流歐洲作案的強烈意願,因為“最近他們中已有不少人為此嘗試越過邊境”。歐洲聯盟反恐協調員吉勒斯·德科喬夫(Gilles de Kerchove)也在近日的採訪中提到:“近期在歐洲發生恐怖襲擊的次數的確有所減少,但事實是我們成功挫敗的襲擊嘗試在增加。”

巴黎恐襲案的最終審判將在2021年的11月13日舉行。近年來,法國司法部門對一系列恐怖主義案件,例如2016年巴黎聖母院汽油瓶案,以及對數起襲擊策劃者拉希德·卡薩姆(Rachid Kassim)的缺席審判,都從重判處了無期徒刑。但布力扎認為司法領域的針對性改革和判例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象徵性的,尚不足以對攻擊意願強烈的‘聖戰分子’構成威懾”。

在11月7日的研討會上,一位發言者提到“自巴黎恐襲以來,IS已成為一場全球性運動”。布力扎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今天的IS就像曾經的‘基地’組織”,從阿富汗本地的恐怖組織,在總部被擊潰後擴散為分支遍佈全球的國際恐怖主義培訓網絡,“意圖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以當地為基地、採取形式多樣的報復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