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基剛:本科教育的希望在於課程建設而非學科建設

觀點||蔡基剛:本科教育的希望在於課程建設而非學科建設

本文原載於《中國科學報》,感謝蔡基剛教授賜稿在此全文刊發。——翻譯教學與研究

10月24日教育部頒發了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高校“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打造“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雙萬門一流本科課程誰來負責具體建設?當然是各個學校的領導,院系主任和教授專家。但是我們的疑問是,他們能用多少時間在考慮本科課程建設?能否把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看成學校和院系的頭等重要大事,全心全意投入?

學科是學術知識的分類,如化學,醫學、歷史等。但在中國,學科就是資源,一個學科只有在教育部學科目錄上,才能招生並授予學位,才能設碩士點博士點,才能有教師的碩導博導榮耀。而課程不過是這個學科專業的教學內容分類,如英語精讀、翻譯概論和語言學導論就是英語語言文學學科下面的專業課程,上得再好和職稱晉升無關。

先有學科才有課程,因此,課程建設似乎不是院系領導們主要考慮的,更不是教授們考慮的。前者主要精力似乎放在學科建設上,如申請碩士點博士點,迎接學科評估檢查;後者主要是申請科研項目和發表文章上,這是職稱晉升的硬貨。課程建設似乎是教師的良心活,或是各教材出版社關心的。

以外語學科為例,11月份會議與課程教學有關的似乎只有第十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而由高校外語學院主辦或承辦的全國性會議都是學科建設性的:中國對外傳播與經濟話語能力建設論壇(11月2日)、外國語言文學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國際研討會(11月2日)、認知語言學在中國研討會(11月2日)、首屆全球治理與外語學科發展高峰論壇(11月15日)、言語行動、具身性與認知國際研討會(11月22日)、第三屆全國翻譯批評高層論壇(11月29日)、全國第二屆外交話語及外事外交翻譯研討會(11月30日)等。

重學科發展輕課程建設與我國高校考核評估體系有關。學校院系的發展取決於學科點有無、申報和排名,而評估的硬指標就是看學科點上獲得多少國家或省市級科研項目,發表了多少核心期刊論文和專著,舉辦了多少重要國內外學科關聯的

會議,引進了多少學科專家等,而不是課程建設。

因此用這些指標與教師各種職稱和榮譽包括年度考核掛鉤就不奇怪了。同樣,核心期刊欄目和國家項目指南和學科關聯也不奇怪了:大多數是是學科理論研究的如語言學和文學研究、或和國家關切的話題如對外傳播研究,一帶一路沿線語言文化研究等,很少有外語教學的。

領導忙於學科建設,教師忙於論文發表和科研項目的申請與完成結題,最不需要考慮的就是課程教學,因為這是教師天然使命,無需建設。課程教學往往是教師自發努力,如教學法的創新,或教育技術的改進或教學能力的提高,但這不是課程建設。課程建設的關鍵不是課程教學改進。按照教育部對一流課程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定義,課程建設關鍵是課程定位和課程內容。

2018年教育部頒發《高教40條》提出培養國家急需的具有國際交流能力的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的創新人才,為達到這個目的,高校要主動“從學科導向轉向產業需求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跨界交叉融合”。2019年 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為“提升一流人才培養與創新能力”,高校要 “及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加強創新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國家要求高校進行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以適應創新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就是各類課程的重新定位,課程內容的重新設計,和課程設置的重新佈局。但是有多少院校在考慮課程建設呢?課程在學科建設上最不重要,重要的是項目、論文、會議和人才引進。一年來,面對英語和翻譯專業課程的危機,筆者提出要從單一技能訓練的課程分別向語言+知識(尤其是理工醫農知識)和語言服務課程方向轉移的建議。儘管引來學界的全國大討論,但都是停留在嘴戰層面,有多少院校考慮專業課程危機,主動進行課程定位重新調整?

學科是知識的發展,與社會需求不直接相關,課程是知識的運用,必須滿足社會需求。但外語界往往把這兩者混淆起來,認為英語專業沒有必要去滿足社會需求。他們認為:本科是培養人的,研究生階段才是培養人才。因此“自由無用”被英語專業界人士廣泛推崇,認為本科主要任務是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有的引用英國哲學家“大學目標不在於培養出技藝嫻熟的律師、醫生或工程師,而在於造就能力強,文化素養高的人”,有的引用美國耶魯大學校長“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教育”和“大學生獲得了某種專門的技能,這是耶魯教育的失敗”。

卻不說這些引用是否正確,實際情況是美國和英國高校的本科教育在實實在在培養專業人才,滿足社會需求的。長期在美國工作的數學大師丘成桐預言:以目前中國本科教育模式,是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中國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有人說中國的本科教育不比美國差。但是在實踐中我發現,美國本科教育比中國好得多,研究生教育比中國好得更多。”他說哈佛大學理學院每年大約招收20名讀理科的中國留學生。“這些都是中國最好的學生,多數來自北大這些名校。”但是在和其他國籍學生的比較中,“很難看出這些國內來的學生畢業成績比來自其他國籍的學生成績好得多。”三年前,丘成桐招收了兩個來自北大學生。來到哈佛後,一個連續三次沒有通過考試,最後退學。另一個學生“考得也不好”。

一流課程建設已到了非常緊迫的時候了。學科建設是以領導為中心的,課程建設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前者是考核領導的業績,後者是檢查學生的能力;前者是任期內的榮耀,後者是幾代人的質量;前者是大廈,後者是基礎。只有把重心從學科建設轉移到課程建設,中國高等教育才有希望。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博導)

观点||蔡基刚:本科教育的希望在于课程建设而非学科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