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連演41場,這是什麼劇團?

14天連演41場,這是什麼劇團?

當尹桂芳和芳華劇團的同志們跨進福建省界的時候,溫暖的氣候、青翠的群山、碧綠的閩江……好一幅四季常春的景色。劇團抵達福州後,改名為福州市芳華越劇團,她們不待收拾好住處,安頓好家屬行李,就投入到緊張的演出活動中去了。當時由於還沒有固定的團址,全團暫時安頓在倉前山頂上的天主教堂內,此地離劇場很遠。

可是,在這四季如春的閩江江畔,她們遭遇到的“寒流”,比她們離開上海時設想的更嚴峻。由於“水土不服”,她們傑出的技藝、精彩的表演、感人的劇情,沒有立刻得到福州人民的認可,與上海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購票處門可羅雀,觀眾席稀稀疏疏。尹桂芳碰到了她從事舞臺藝術20多年來從未碰到過的新鮮事:大年初一竟然沒有客滿!儘管如此,演員們還是抖擻精神、全副武裝地披掛上陣,認真演好預定的節目。

演出結束,福州觀眾反映冷淡,與上海觀眾熱情擁戴的場面,形成強烈反差。劇團那群年輕的姑娘們忍不住了,紛紛跑到尹桂芳面前訴說。飽受滄桑的尹桂芳知道她是全團的主心骨,此時主心骨不站出來安撫眾人的情緒,說不定全團會出大問題。她意味深長地說:“儂等初來乍到,聽懂福州的方言了嗎?阿拉曉得儂等聽不懂,但是要不了多久,儂等不但能聽懂,還能講他們的話呢。將心比心,他們也是一樣,日子長了,慢慢熟悉阿拉的話了,看得懂阿拉的戲了,他們還不照樣排成長龍來買阿拉的票嗎?”一席話說得大家心平氣和。

14天連演41場,這是什麼劇團?

尹桂芳滿懷著信心期待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她知道,只要閩地觀眾瞭解、熟悉了越劇,就會逐漸喜愛上越劇的。但從後來的情況看,這南橘北枳的現狀還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雖然隨著歲月的流逝,芳華劇團逐漸站住了腳跟,成為福建知名的幾個大劇團之一。但是始終不是福建的地方劇種。凡有大型活動,福建推出去的,不是閩劇、高甲,就是梨園、薌劇,越劇難以躋身前列。

這種深層次的原因造成了芳華越劇團的“孤獨感”、“漂流感”和“失落感”。天時、地利、人和,越劇在福建,始終不如在上海、浙江,遠離產生越劇這種地方戲劇的肥沃土壤,要讓它們在異域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就倍感艱辛。這種苦澀的感覺,深藏在芳華劇團的每個人心中。

她們一直在努力尋找突破口,可始終未能成功。但是在尹桂芳的帶動和影響下,芳華劇團上上下下都遵守團裡制度,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靠刻苦練習內功,不斷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14天連演41場,這是什麼劇團?

為了解決越劇遭遇冷遇、不適應環境的問題,尹桂芳領導芳華劇團主動尋找新的“突破口”,她們深入到部隊之中去尋找“知音”。有時冒著生命的危險,上前線、下陣地,不辭辛苦地為前沿海島解放軍戰士作慰問演出,一天演兩場或三場。有一次,代表福州市文藝界到閩東北慰問部隊時,在14天中竟演了41場戲,行程達750多公里。在演出間隙,還經常深入部隊營房,與戰士話家常、談心願,激勵他們在前線英勇殺敵,保衛家園,並提供了多種服務。如,幫助連隊打掃場地,下廚房幫助炊事員燒飯做菜,為戰士們洗補衣被。尹桂芳聽說海島戰士們冬天值勤常手和嘴唇凍裂時,還自己出錢專門託人從上海買來防裂膏為戰士做預防治療。由於全團同志的努力,慰問演出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受到前線部隊的熱烈歡迎。戰士的血書和來信,像雪片似的飛向芳華劇團。就在那次14天的慰問演出期間,她們曾收到了戰士們460 多封感謝信與嚴守海防的決心書。

芳華劇團的出色表現,還受到了福建省黨、政、軍領導的高度讚揚,後改為福建省芳華越劇團。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一到福州,便指調芳華劇團去前沿。葉飛、劉培善、韓先楚、聶鳳智等高級將領都對芳華劇團愛護備至,關心她們在前線慰問演出的每個細節,要求部隊確保她們的生命安全和儘可能提供演出需要的一切條件。前線部隊每次擊沉敵艦、立下戰功需要慰問時,首先指名要芳華劇團前去慰問演出。這種光榮又大大鼓舞著尹桂芳和她領導的芳華劇團。由於尹桂芳卓越的越劇表演藝術和她領導的芳華劇團在如此艱苦環境中取得的傑出成績,劇團多次被評為先進集體,尹桂芳本人也多次被評為省先進工作者、標兵和雷鋒式團長。

14天連演41場,這是什麼劇團?

1960年5月6日,她下連隊鍛鍊返回劇團後,經黨組織批准,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她的夙願。她以自己的先鋒模範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共產主義戰士。在如此艱苦的前線鬥爭環境下毅然加入黨組織的藝術家是不多見的。在慰問演出和共同勞動中,尹桂芳把部隊戰士當作自己的親人。她把最真摯的關懷之情都獻給了親人解放軍!

來自:齊源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