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水平相當的自閉症幼童,長大後為何差距巨大?

斯坦福大學:水平相當的自閉症幼童,長大後為何差距巨大?

這兩大關鍵技能

將伴隨自閉症孩子終身

斯坦福大學:水平相當的自閉症幼童,長大後為何差距巨大?

張韶霞

大米和小米OT方向研發總顧問

特別教育研究所博士

首先,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

你最想讓孩子學會的技能是什麼?或者你認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我們可能會說出以下回答:

語言、溝通、生活自理、互動、快樂、有動機(興趣、意願)、守規矩、主動性、遊戲、情緒控制、學習、健康……

這些答案沒有對錯。

每個孩子的年齡、程度不一樣,每個家庭的背景和對孩子的期望也不一樣,所以我們會強調自閉症孩子干預要個性化,你就是你,每個人都與眾不同。

不管我們的答案是什麼,關鍵是,我們家長如何協助孩子學會這些技能。

今天,我首先選擇主動與人互動和動機這兩個技能,看看從家長的角度,可以怎麼幫助孩子掌握它們。

01

斯坦福大學研究

主動與人互動是自閉症孩子缺乏的核心技能,也是他們實現良好預後的關鍵因素。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自閉症專業高級研究科學家Robert L. Koege和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臨床教授Lynn Kern Keogel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曾認為自閉症孩子達到良好預後(獨立生活或在一定支持下獨立生活),需要具備兩個指標:

a.具有簡單的口語表達能力

b.智力不能太低,至少在50分以上

但長期追蹤調查後,他們又發現,符合以上兩個指標的自閉症孩子,雖然在幼年時能力水平相當,但長大後,有人能夠在社會中獨立自主生活,有人卻只能被送去重障收養機構。

反覆觀看孩子的成長錄像後,研究人員發現那群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經常會與父母互動,並且能夠主動開啟互動,例如拿玩具給父母一起玩。

他們認為,自閉症康復的關鍵在於提升患者開啟互動的能力,這也會帶動他其他能力的提升。

這得到了不少育兒學派認同。

大米和小米在鄒小兵分享!親子互動有助於緩解自閉症高危嬰兒的自閉症程度!一文中,也曾介紹過相似的研究。

02

主動與他人互動

孩子主動開啟互動的能力如何培養?

不妨從以下幾點入手——

1.抓住孩子的互動意圖,並及時回應

自閉症孩子即使不會說話,也會有與他人互動的意圖,剛接觸到新奇事物,比如一隻小狗,很可能就會發出簡單的聲音。

家長一定要密切觀察,不要侷限於孩子是否說出了完整的字詞,只要孩子開啟了互動的通道,一定要及時回應,抓住互動的機會。

2.培養孩子提問的能力

提問能力是孩子主動開啟互動所需的必備能力。

我們可以圍繞一些關鍵詞或關鍵句式,如“這是什麼”,“誰的”,“在哪裡”,“怎麼了”等,設計情景,給孩子製造一些小麻煩,引導他提出疑問。

如果他語言能力不夠,我們可以以孩子的口吻,代替他提問。

斯坦福大學:水平相當的自閉症幼童,長大後為何差距巨大?

例如:

孩子拼拼圖或排列東西時,我們可以刻意把一些東西,放到他拿不到或看不見的地方。孩子尋找時,我們向孩子示範,用“在哪裡”進行提問,引導他注意上、下、裡面、外面等環境訊息。

小朋友想吃桌上的餅乾時,家長也不要立刻拿給他,可以自然地詢問“這是誰的?”

如果孩子只會咿呀學語,發不出正確的音節家長也不必強求,可以向孩子示範說,“這是媽媽的。”

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教會小朋友說話,而是讓他明白必須先和別人互動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長期堅持下來,這不僅可以提升孩子的互動動機,也可以帶動他語言能力的提高。

3.注意這兩點,互動不踩雷

①不要把互動變成單方面灌輸教學

家長和孩子互動時,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好不容易營造出的互動情景,就想向孩子灌輸顏色、數字等概念和知識,打消了孩子的交流興趣。

如果家長是為了誘發孩子的互動動機,與孩子交往時就要放下要求,儘量讓過程簡單,愉悅。

②減少孩子的干擾行為

很多家長表示,孩子在互動中會出現左顧右盼、自顧自玩玩具的干擾行為,這該怎麼解決?

這裡,我們必須分析干擾行為背後的具體原因,除了重複刻板行為,一般有以下4種:

避開困難的學習項目;

逃離困難的學習情景;

獲得他人的注意力;

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分析出原因後,才能知道解決方法。

03

動機
動機是家長需要協助自閉症孩子建立的重要能力之一。

任何活動或遊戲,如果孩子有興趣,父母也積極參與,孩子投入程度會明顯增加。

當孩子自己有意願,會主動探索環境時,他將在活動中表現更好,學東西更快。

如何誘發自閉症小朋友的動機?記住以下6個策略——

1.避免習得性無助感。

“習得性無助感”來源於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做的一個實驗:

他將小狗拴在電極板上,重複用電極電它。實驗前期,小狗被電時會奮力掙扎、躲避,但由於鎖鏈的存在,它無法掙脫。

嘗試多次後,它逐漸放棄了抵抗。後來,即使塞利格曼把鏈子解開,小狗遭遇電擊也不會選擇逃走。

長期失敗的經歷,讓小狗變得消極,即便沒有外在束縛,也認為自己的努力改變不了任何事。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感”。

如果家長總為孩子包辦一切,孩子也會出現習得性無助感,學習動機就會慢慢消退。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互動和學習的機會。

家長可以將具體的事務分解成一系列孩子也可以完成的簡單步驟,從最後一步開始教學。

斯坦福大學:水平相當的自閉症幼童,長大後為何差距巨大?

例如,幫孩子穿襪子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完成最後把襪子拉上來的動作。孩子只要完成最後的步驟,就完成了整個活動,這會孩子有成就感,更有學習動機。

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家長可以逐漸放手,讓孩子完成更多步驟,直到全部學會。

2.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每個人都有支配欲和控制慾,孩子也是一樣。

與孩子互動時,家長儘量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會有效提升孩子在活動中的參與動機。

例如,教孩子學習顏色、形狀等概念時,我們可以讓孩子自行選擇喜歡的教學玩具或卡片。

但家長要緊握活動主導權,在一些對整體活動沒有太大影響的小環節上,給予孩子選擇權,例如做作業的順序,寫作業的紙筆。

3.將待學習的技能與熟練的項目混搭。

直接讓孩子學習從未接觸過的知識,挑戰性過大,根據行為動力學理論,人們有過成功的經驗,才會更有動力接受更多挑戰。

家長教小朋友孩子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時,也最好混搭一些孩子已經熟練掌握的項目。

4.經常變換學習項目,並注意學習項目的泛化。

在同一個項目上耗費很長時間,大人和孩子都會有挫敗感,孩子的學習動機也會受到影響。

教學過程中,家長最好設計不同的項目交替學習。

另外,學習同一項目時,家長也可以通過調整教學環境、用具和教學形式,讓孩子保持新鮮感。

例如,家長教孩子寫字時,每次可以準備不同的紙筆,也可以允許他在牆上或沙子上塗塗畫畫。

孩子習得一項技能後,家長要注意觀察他能否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有些小朋友在治療室學會了盪鞦韆,但到了公園,環境和器材改變後,又不會了。

除了要多泛化練習,父母還需要反思,小朋友是學會了活動中的全部能力,還是隻學會了片段的技巧?

5.使用自然強化物。

自然強化物就是小朋友完成一項活動後,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到的結果。

這就需要家長在生活中,儘量把孩子想得到的結果,和希望完成的事情做一個連接。

例如,為鍛鍊孩子打開蓋子的能力,家長可以準備一個裝著糖果的便當盒,孩子打開盒子自然就可以吃到糖果。而不是孩子打開空盒子後,額外獎勵給他一顆糖果。

斯坦福大學:水平相當的自閉症幼童,長大後為何差距巨大?

6.及時鼓勵孩子的勇敢嘗試。

很多家長要孩子完成一整項事務後,才會鼓勵他,這樣的做法並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只要察覺孩子嘗試在做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情時,就要及時鼓勵,比如,提供口頭的表揚,溫暖的擁抱,精心設計的自然增強物。

即使他還沒有做完,但這種嘗試可能指向正確結果時,家長就該給他一個大大的贊。否則,孩子可能會像電擊實驗中的狗狗一樣,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直接放棄學習。

除了動機和主動與人互動,接下來,在自閉症孩子需要提升的關鍵能力版塊,我會繼續與家長分享如何提升“遊戲能力”和“打造友善環境”,敬請期待。

-END-

圖片| 張韶霞 網絡 內容顧問 | 孫旭陽

斯坦福大學:水平相當的自閉症幼童,長大後為何差距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