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加州鱸越冬管理詳細講解,防止越冬“掉膘”

超詳細加州鱸越冬養殖管理技術,快收藏!

立冬已過,近期受強冷空氣影響,我國多地正值氣溫下降時段。隨著天氣逐漸轉冷,魚塘水溫逐漸下降,部分加州鱸養殖戶朋友早早收起飼料準備魚塘越冬。然而,如果越冬期間養殖管理做得不到位,將會導致加州鱸等養殖魚類嚴重“掉膘”,乃至凍死、餓死。因此,冬季養魚也要嚴格管理,防止魚“掉膘”或死傷。

冬季加州鱸越冬管理詳細講解,防止越冬“掉膘”

01冬季加州鱸的生理與習性和環境特點

加州鱸是一種怕光的肉食性魚類,它攝食兇猛,喜清爽水質,水質渾濁會影響加州鱸的食慾,理想透明度為25-40cm。加州鱸成魚要求水體溶氧要大於1.5mg/L,易受驚,水溫較低時攝食易炸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加州鱸棲息於中下層水體,對環境變化敏感,大風降溫天氣應激時攪底,冬季有打窩習性,容易感染寄生蟲和有害微生物,且它是1齡性成熟,性腺在冬季開始發育,因此冬季應投餵適量食物,以增強機體免疫能力。

冬季由於光照時間和強度的大變化,最終影響著加州鱸內環境和外環境的變化。從內環境看,加州鱸和大多數魚類一樣,是變溫動物,溫度變化會影響體溫變化,繼而影響胰脂肪酶、蛋白酶等活性、影響攝食及生長,劇烈的溫度變化影響魚免疫系統;從外環境來看,溫度與光照影響藻類活力,繼而影響池塘溶氧及水質變化。

在降溫期間,池塘上層水體溫度急劇下降,密度增大,上下層水體強烈對流,引起泛底與濁水,透明度降低,加之常伴陰雨天氣,光照條件差,池塘藻類丰度與活性大幅降低。

此外,當水溫降低後,投餵量減小,池塘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水質指標明顯下降。但是,前期養殖產生的大量糞便等有機物仍堆積於池塘底部,新產生的糞便、食物殘渣等因分解變慢而沉積於底部,形成巨大的潛在威脅,一旦水溫回升,極易造成水質惡化。

02冬季加州塘管理的具體措施

結合加州鱸的生理習性與冬季池塘環境的特點,可以將加州鱸池塘冬季管理分為降溫前期、降溫期、降溫後期、回溫期等4個時期進行綜合處理。

1、降溫前:重改底,提高水位,增強體質

為減輕降溫引起的泛底,應提前使用微生物類改底產品進行改底,並充分增氧,以分解池塘底部有機物,改良池底環境,同時為藻類的生長提供小分子營養源等。改底應選擇在晴天上午進行,尤其要注意增氧,特別是底部增氧。有條件的,建議在降溫前適當加高水位,以提高池塘的保溫能力。

在降溫前2-3天,建議適當拌喂VC或其它保肝護腸藥物,以增強魚體體質,提高其抗應激能力。此外,實踐表明,降溫前12小時內潑灑免疫多糖類抗應激產品,也可以有效增強魚體抗應激能力。

2、降溫期:多開增氧,適當控料

當氣溫急劇下降時,如果水體流動性較差,表層水溫度急劇降低,密度增大,就會與底層溫水發生強烈對流,池底有機質等上泛,引起濁水,加大化學耗氧量,增大加州鱸應激,影響其消化與生長。因此,建議在降溫期間多開增氧機,以縮小水體上下層溫差,減少泛底風險。

加州鱸對環境變化極敏感,降溫期間應激強烈,這就決定了降溫期間加州鱸不宜飽食,應適當控料,以免肝腸負擔過重而誘發腸炎等疾病。

3、降溫後期:淨水培藻,合理投餵

筆者在向加州鱸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時發現,每次大降溫後加州塘均有出現不同程度的水濁,攝食變差的現象。因此,建議降溫後及時使用環保淨水劑進行淨水處理,以增加水體的透明度,增強藻類的光合作用,提高水體溶氧。實踐表明:降溫引起泛底導致加州鱸吃食變差時,淨水能明顯改善加州鱸攝食,恢復正常投餵。

另外,當水溫下降後,投餵量減小,水體藻類丰度及活性均有所下降,應適時補充肥水肽類營養源,迅速增加藻類丰度與活力,提高水體溶氧,促進魚體消化與生長。此外,建議定期使用過硫酸氫鉀複合鹽等強氧化劑配合過氧化鈣等鹼性增氧劑進行改底,既氧化底部有機物,穩定水質,又殺滅部分有害菌,減小病害發生的幾率。

在投餵管理方面,水溫下降後,加州鱸的消化能力變慢。當水溫低於20℃時,建議每天投餵2餐。由於晝夜溫差較大,下午水溫相對較高,溶氧相對充足,更利於消化吸收,故建議早餐適當推遲,晚餐適當提前,且逐漸馴化為晚餐為主。在投餵過程中,應避免小面積集中撒投飼料,以免加州鱸在搶食過程相互擦傷而為細菌、真菌的入侵提供便利。建議儘量擴大投餵面積,以利於弱小者攝食,使加州鱸群體長勢更均勻;同時縮短投餵時間,但工作量較大。

冬季加州鱸越冬管理詳細講解,防止越冬“掉膘”

示小面積集中投餵,優點是產炮頭,省力;缺點是魚易擦傷,且費時。

4、回溫期:適時殺蟲消毒,避免蟲害或疾病爆發

當冷空氣過後氣溫回升,更應多開增氧機。尤其是白天中午,以免造成水體分層,形成表層水氧充足、底層水氧氣不足的現象。

水溫回升時,蟲卵孵化加速。此時應勤巡塘,注意觀察魚群活動,及時進行殺蟲和消毒工作,以免寄生蟲造成傷口導致水黴的產生。同時要留意水質變化,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03如何防止“掉膘”

關於如何防止掉膘的問題,要分以下兩種情況。

1、停料後的掉膘

只要停止投餵飼料,魚類生長就會停止,併發生掉膘。在飼料投餵技巧上,有句俗語“一天不喂,三天不長”,意思就是停止喂料一天,魚就會掉膘,而且需要三天時間的繼續投餵才能讓魚的長勢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種停料後導致的掉膘與溫度密切相關,停料時溫度越高,魚類的基礎代謝消耗越大,魚的掉膘越快。

因此,建議養殖戶朋友在秋冬季節停料時不要過早停料,如果水溫在有5-10度時,在中午和下午還要少量投餵飼料,只要看到有少量魚搶食就可以了,為了避免浪費,投餌率控制在1%以下。不同魚類的停料溫度各不相同,總體來說,底層魚類的停料溫度比中上層魚類的停料溫度要更低一些。

2、越冬導致的掉膘

魚類為變溫動物,水溫降低後,魚體溫度也會隨之降低,代謝活動會大大降低,但並不會無限下降。在沒有外來食物補充的時候,魚類為了保持其基本的代謝活動,就需要依靠分解體內的脂肪、糖類、蛋白質來保持魚體基礎代謝正常進行,從而產生掉膘。越冬掉膘帶來的價值損失是非常驚人的,另外還要考慮到越冬賣魚導致的資金週轉風險和存塘風險。

04越冬飼料選擇

綜合以上兩種情況,可以看出越冬期間投餵飼料是非常有必要的。那麼越冬期間投餵的飼料和普通飼料有什麼區別呢?主要有以下兩點:

1、相對較高的脂肪含量

越冬飼料要有相對較高的脂肪含量,尤其是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要高。因為魚類越冬期間首先會動用體內儲備的脂肪來維持生存,導致魚體脂肪消耗很大,需要通過飼料等外源物質來補充。

其次,不飽和脂肪酸可以維持細胞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可以有效幫助魚類抵抗低溫導致的細胞和組織器官凍傷,而不飽和脂肪酸並不容易從環境獲取,需要專門在飼料中添加才行。

2、長時間保持形狀,不易溶散

越冬飼料投入水中後必須能夠長時間保持其形狀,不發生溶散。因為越冬期間魚類的代謝降低,活動範圍小,遊動速度慢,覓食能力明顯降低,因此越冬飼料最好是膨化沉性飼料,有利於控制浪費。

05越冬魚塘管理五要點

越冬期間的魚塘管理分兩種情況,其一是已經賣魚或者計劃賣魚的魚塘。此類魚塘的管理主要是乾塘改底和消毒,以及準備來年養殖的苗種。比較重要的工作就是關注魚價,適時賣魚,同時做好來年養殖規劃;

其二是準備越冬後賣魚的魚塘,此類魚塘管理工作比較多,總體來說就是早肥水,晚停料,高水位,少驚擾。越冬期間魚塘管理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1、選擇適宜的越冬魚塘

魚塘進入越冬期,宜選擇避風向陽、水源穩定、水質較好的地方建越冬池,其大小可根據放養品種、放養數量、加溫方式及管理水平而定,舊水泥池在使用前用清水洗乾淨後,每立方米水體用20 g漂白粉消毒。新池可將魚塘水深控制在1.5 m左右,每畝用75 kg生石灰對水全池潑灑,進行消毒。

冬季加州鱸越冬管理詳細講解,防止越冬“掉膘”

2、 搞好魚種的合理放養

為防止魚類冬季掉膘,在魚種放養進池前,要做好魚體檢查,杜絕病魚。在魚類停食前要嚴格檢查魚的健康狀況,對發生的各種病症或不明顯的輕微病害,都要對症用藥徹底治癒,以免魚在越冬期間因病害而死亡。

同時,注意合理放養。越冬當水溫降至16℃時,應選擇體格健壯的親魚和魚種進行放養,親魚個體重150 g以上,雌雄比例為3:1,魚種體長3~5 cm。一般每立方米水體放養150~200 g的親魚30~50尾,3-5 cm長的魚種300~500尾,在有微流水的條件下,放養量可適當增加。在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魚種30分鐘。

3、進行科學的投餌施肥

雖然魚類在低溫環境中不需要大量的能量,但魚兒在較低的水溫下仍會有一定的活動。有些養殖戶認為在魚兒長成成魚之後可以投餵一些低質量餌料,以降低養殖成本,其實這樣並不科學,在魚類停食前20天甚至一個月內反而更應適當投餵一些高質量的精飼料,從而提高魚類的脂肪積蓄魚體肌肉的厚度。這樣可以避免嚴寒氣候帶來的凍傷,更主要的是減輕魚兒越冬帶來的“掉膘”。

因此可見,魚類的停食時間越晚越好,秋末冬初魚類尚能攝食,應繼續投餵麥麩、米糠、豆餅類等精料,輔以青菜、嫩草等;同時適當施肥,使池水保持中等肥度,以便魚能增強體質蓄積營養,以滿足越冬需要,提高禦寒能力,甚至在冬季晴朗的午後還可以投餵少量的飼料。

冬季加州鱸越冬管理詳細講解,防止越冬“掉膘”

投餵飼料應根據天氣、水溫以及魚的活動、攝食情況,適時適量投餌。投飼餵養要做到相對合理化,既要保證魚類吃飽,又要兼顧養殖環境不受汙染和節約成本,進行科學投飼,一般每隔1~2天投餵一次,投餌量把握在1%~1.5%,投餵時間宜在水溫漸高、溶氧充足時,注意少量多次,水溫低於8℃時或雨雪天氣時不投,天氣晴好時多投。投餵飼料要營養合理全面,避免單一,添加一些礦物質和維生素,效果更佳,添加膽汁酸保肝護膽預防肝膽病。

4、加強水體的管理調控

首先要加強池水管理,提高水體質量。魚塘冰封后,池底水溫並不一定很低,沉積在池底的殘餌、糞便和一些死亡的浮游動植物依然會發酵分解,這樣既消耗水中的溶氧,又會產生出類似夏季池塘中常見的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在低溫下消除水體的有害物質比夏季高溫時困難很多,一般可採取在停食後的數日,向池塘潑灑一次多功能池塘改良劑。

其次是定期調節水質。越冬期間魚類的放養密度較大,應注意調節水質,保持水質清新肥嫩,溶氧在每升4 mg以上。要常巡塘,早、中、晚觀察水色變化,使池水做到“肥、活、嫩、爽”,定期(10~15 d)灌注新水,排放老水。

如發現水質變色、渾濁、變黑、有腥臭味,表明水質變壞,需要及時更換新水,並適當增氧。可每20天潑灑一次生石灰,每次每畝水深1米用生石灰10 kg,生石灰澄清水質,提高水體透明度的作用,從而使太陽光射入水體量增加,有利於提高水體光合作用能力。

如魚塘封冰時發現冰眼處有魚群集中活動,需要及時破冰並加註新水或採取其他方法增氧。冰封的塘面在下雪後要清掃積雪,改善光照條件,增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生產更多的氧氣。

冬季加州鱸越冬管理詳細講解,防止越冬“掉膘”

最後要密切關注水溫變化。越冬期間水溫應保持在16~20℃,如水溫超過20℃,魚攝食旺盛,活動增強,耗氧量大,水質易惡化,這時應採用適時沖水等方法降溫,如水溫過低,魚攝食減弱,魚體消瘦,易生病,這時應使用採取措施升溫,以保持水溫的相對穩定。

一般當水溫降到0℃以下時,魚類進入麻痺狀態甚至死亡,而熱帶、亞熱帶魚類在水溫6~10℃也會大批死亡,在12~18℃凍傷得水黴病亦會導致大批死亡。因此,越冬期魚塘水位應加深到3 m左右,也可在魚塘背風向陽處水深的地方搭防霜棚或防風棚,或在魚塘上空搭建塑料大棚保溫,還可利用地熱資源或工廠餘熱資源進行越冬。

5、強化日常的飼養管理

為防止魚類冬季掉膘,病害防治工作也不容忽視。越冬期病害應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① 在養殖過程中,常使用一些水質改良劑、底質改良劑及微生物製劑等,配合活菌使用效果更好,水質更佳。

② 定期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抗菌驅蟲,切斷病原體的橫向傳播,最好使用對魚類無刺激性、無殘毒的消毒劑。

③ 定期投餵藥餌,添加膽汁酸保肝護膽,增強魚類體質,提高抗病禦寒越冬能力。尤其是越冬前拉網捕撈操作時要小心細緻,勿使魚體受傷。

魚類越冬期常見病害有水黴病、粘孢子蟲病、斜管蟲病、白點病及氣泡病等。魚類發病後應請專業技術人員正確診斷,對症下藥。冬季池塘結冰後要在周圍打一些冰眼,既有利於池塘水體的有毒氣體冒出排放,又有利於大氣中的空氣滲透,更有利於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池水溶解氧,改善過冬條件。

同時在大雪過後要及時地清掃積雪,保證冰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冬季可在結冰前把增氧機移至料臺附近,每天定時開機半小時左右,以保證增氧機附近不結冰,達到冰下水體長期通風換氣、提高水體溶氧的效果。另外越冬魚池應保持環境安靜,防止禽畜下塘或池周頻繁的人車活動,以免誘發魚類病害。

06結語

養殖戶常說,“養魚,靠天吃飯”。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因為中國是一個土塘養殖發達的國家。土塘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池塘水體環境隨季節、天氣等自然變化而變化。自然規律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根據養殖品種的習性和池塘環境的變化而採取一些有益措施;但是,能否“吃飯”,最主要的還是靠養殖策略與日常管理。目前,多數加州塘存魚量仍較大,根據往年經驗,熬過12月,魚價會有所上漲,尤其是在今年放苗量偏少的背景下,未來行情看好。冬季魚閒人不懶,科學合理採取環境改良、體質強化及疾病防治措施,可以確保魚兒健康生長,安全越冬,成為最後的養殖贏家!

本文綜合轉自【水產前沿(作者:廣東旺海飼料實業有限公司 梁芝源 黃志東)、通心粉社區(作者:葉棟才)、水產抗蟲聯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