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宿遷:田疇沃野煥生機 鄉村振興展翅飛

宿遷網訊 (記者 張碧晴)走進宿遷市洋河新區玫瑰小鎮,盛開的紅玫瑰、黃玫瑰、白玫瑰爭奇鬥豔;在洋河農業嘉年華,朵朵菊花,紅的似火、白的如雲、黃的賽金、粉的勝霞,孩子們感受菊韻、品茗菊香、認識菊種、描摹菊影;在斯味特果品產業園,蘋果、梨、大櫻桃等果樹林立,既能觀賞又能結果……

「乡村振兴」宿迁:田畴沃野焕生机 乡村振兴展翅飞

近年來,宿遷市洋河新區按照“城鄉一體化、產業融合化、環境生態化、全域公園化”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綠色酒都、田園新城”發展定位,以發展全域旅遊為統攬,以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為抓手,聚力鄉村振興,加快打造“美麗中國的洋河樣板”,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農業振興畫卷躍然紙上。

深化農村改革 鼓起農民“錢袋子”

一畝地單純只是種植小麥或者玉米的話,一年的收入加起來不到3000元。家住宿遷市洋河新區倉集片區的錢玉一家有9畝地,光靠種地的話,家庭收入只有2萬多元。戰天鬥地、土裡刨食的結果也就是一個養家餬口而已。

不過,兩年前,錢玉一家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生活宣告結束了,家裡的9畝地“生金”了。“每年每畝地能拿800元,不用種地了。我還在潤易國際農業承包了12畝葡萄園,一年能賺4萬元。”說起現在的小日子,錢玉慶幸自己當初選擇把土地存進“土地銀行”。

錢玉說的“土地銀行”是宿遷市洋河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產物。流轉土地,農民怕大戶虧錢跑路。為了規避非正規途徑農地流轉的種種弊端,市洋河新區改變以往由農民直接將土地流轉給大戶的模式,在國有公司設立“土地銀行”,農民將土地存進國有公司的“土地銀行”,每年提取每畝地800元的承包費。

“‘土地銀行’鼓勵以村組為單位集中連片存,而且存期越長,利息越高,方便土地整治和再分包。”宿遷市洋河新區社會事業局副局長徐宇介紹說,通過政府主導土地流轉,農戶、社會資本都吃上了“定心丸”,沒有後顧之憂的農戶可以安心出門打工,種田大戶也能放心經營、增加土地投入。截至目前,全區共流轉土地7萬餘畝用於生態高效農業項目建設,其中規模基地類流轉土地6萬餘畝、設施農業類流轉土地0.6萬畝。

不僅如此,宿遷市洋河新區還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推行“龍頭企業+經紀人+農戶”“龍頭企業+農戶”“土地租金入股+保底分紅”“返租倒包”等富民模式,引導經紀人與農產品生產基地、種養大戶建立緊密型或半緊密型的產銷聯通關係,為市場銷售牽線搭橋,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分析市場行情,為農產品找“婆家”。

錢玉承包葡萄園便是“龍頭企業+農戶”的生動實踐。在江蘇潤易國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端葡萄和櫻桃種植基地,農戶可承包果蔬大棚,企業進行技術指導、產品回收和統一銷售,優質果產量與承包農戶收入成正比。“葡萄豐果期採摘和包裝的用工需求很大,整個種植基地每年可以帶動當地800餘人就業。”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管劍威說,公司不止讓農民在家門口賺了錢,還帶出了一批會管理懂技術的現代農民。

發力農業招商 點燃富民“引擎”

近年來,宿遷市洋河新區緊緊圍繞“綠色酒都、田園新城”發展定位,按照“用工業園區理念抓農業示範園建設、用工業招商理念抓農業項目”的思路,加快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促進農業與旅遊休閒、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

抓發展就要抓項目,抓項目就必須抓招商。宿遷市洋河新區根據農業發展規劃,統一對外招商,引進國內知名度高、經濟實力雄厚、發展生態農業經驗豐富的上市公司參與生態農業建設,先後與中農富通公司、浙江樂活、光合文創、三潤泰克、珠海美光原、花海聯盟、湖北永耕等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每一個大項目、好項目落地生根,就會有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開花結果。通過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動,洋河這一塊投資窪地和價值高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紛至沓來:總投資8億元、佔地面積5000畝的潤易國際農業,總投資11億元、佔地面積2.1萬畝的斯味特果品產業園,規劃面積567畝的神農時代·農業嘉年華,緊鄰古黃河生態廊道、佔地面積6000畝的玫瑰小鎮,探索一二三產深度融合、佔地面積11000畝的河西田園綜合體……

一個個項目“引擎”,驅動洋河鏗鏘前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逐步構建,藥用花卉、精品果蔬、有機稻麥三大特色產業漸成規模,持續優化種植結構,以優質促優價、以特色促增效,壯大洋河現代高效農業“航母群”,讓土地成為洋河人民的“聚寶盆”。

“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重點培育玫瑰、葡萄、櫻桃、蘋果、梨等高端農產品,著力打造一批具有洋河標識的特色品牌。”談及下一步農業發展思路,宿遷市洋河新區黨工委書記張聯東說,將加快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與中國農業大學及以色列團隊等合作,全力打造“一箇中心、兩個窗口、六大平臺”科技綜合體,推動農業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探索“農業+旅遊” 育出振興產業

“哇!這些蔬菜都長在水裡,沒有土怎麼生長呢?”“老師,絲瓜這樣種植不會掉下來嗎?”一進入洋河農業嘉年華的蔬菜館,宿遷市洋河新區王園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們連連發問。

接著,在《邂逅花青素》的研學課堂上,主講老師沈利梅帶領大家進行花青素提取實驗,同學們將植物放入研缽中,研磨、壓榨,提取部分植物溶液,再往植物溶液中加入酒精或者酸溶液、鹼溶液,植物溶液立馬變成了紅色、藍色等各種色彩。“真是太神奇了,我第一次體會到花青素的魅力,回去要多找幾種植物來試試。”二年級1班的王月茹意猶未盡。

寓教於遊、寓學於遊。洋河農業嘉年華推出的研學旅行是一種新型的旅遊業態,對促進全域旅遊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宿迁:田畴沃野焕生机 乡村振兴展翅飞

洋河農業嘉年華的打造是宿遷市洋河新區探索“農業+旅遊”模式的一個亮點。近年來,市洋河新區以獲批“省級旅遊度假區”為契機,按照“產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的發展思路,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催生一批“農業+旅遊”項目。打造具有酒都特色的世界玫瑰博覽園——玫瑰小鎮,於今年5月1日開門迎客,成為江蘇省確定的105個農業特色小鎮之一;實施古黃河沿線改造提升工程,打造集生態觀光、產業升級、文化體驗於一體的生態富民廊道;加快世外酒村、金禾田園等項目建設,打造集有機農業展示、鄉村文旅體驗和康療養生休閒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大農業開發格局正在推動農業旅遊蓬勃發展。

目前,宿遷市洋河新區“農業+旅遊”模式成效初顯。僅今年7-8月份暑假期間,洋河農業嘉年華就接待遊客約9.8萬人次,其中團隊遊客約2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850萬元。

眼下,鄉村振興的大幕已全面拉開,發展“農業+旅遊”項目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市洋河新區依託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使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得到蓬勃發展。徐宇說,“農業+旅遊”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發展優勢,“還可以培育發展新興旅遊業態,積極發揮旅遊產業的綜合帶動作用,催生層次多樣、業態豐富、方式靈敏的就業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