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隨筆|第200次景德鎮之行

週末抽空又去了趟景德鎮,如果記錄沒有錯誤的話,這已經是我第200次去到這個城市。在有高鐵直通之前,每日從上海出發去景德鎮的飛機僅有一班,且在清晨時分,因此我常常伴著朝陽,俯覽昌江、俯覽瓷都。

海波随笔|第200次景德镇之行
海波随笔|第200次景德镇之行

景德鎮,是中國陶瓷文化最傑出代表和文化遺產。它面積雖小,視野卻無比宏大。正如今年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舉辦的兩大特展的展名所述,景德鎮瓷器是“國家記憶٠友誼使者٠中國祝福”(景德鎮國家用瓷特展);景德鎮瓷器“與世界對話,見證500年全球化”(歸來٠絲路瓷典特展)。

海波随笔|第200次景德镇之行

千百年來,從景德鎮出發,無數精美絕倫的瓷器流向全球各個角落,成為思想啟迪和完美生活的必需品,閃耀著作為東西美學相互影響之下、第一件全球化商品的榮光。如今,“景德鎮”仍遍佈全球,亮相在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館,向世界講述著中國陶瓷悠長而又深厚的故事。景德鎮,這三個字承載的不光是一個地名,更是中國製瓷業,乃至世界制瓷業裡不容忽視的靈魂所在。

想起1712年9月1日,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以《景德鎮陶瓷見聞錄》為題向神父奧日寫下的一封長信,其中不乏許多生動有趣又極為直觀真實的描述,譬如:“外國人是不準在景德鎮過夜的,所以只好待在船上過夜,或宿在能為他們擔保品德的友人家裡。這就保證了擁有易勾起無數盜賊的貪慾心的大量財寶的這個地方絕對安全。”又如:“其他省,如福建、廣東等地也製作瓷器。但是,即使是外國人也絕不會把它們同景德鎮的瓷器加以混淆。”在那個時代,景德鎮獨佔著向世界各地供給瓷器的榮譽。

海波随笔|第200次景德镇之行
海波随笔|第200次景德镇之行

200多年後的今天,世界依然關注著景德鎮,依然期望來到這裡,不曾改變。這是景德鎮的魅力,更是景德鎮的驕傲。看陶溪川,僅僅前後5年,就大不一樣。燈亮起來了,人多起來了,越來越多不同的語言在這裡交匯著。整個園區的快速成長和發展甚至已經超過了之前我們熟悉的一些臺灣的文化產業園區、或者國外的藝術園區,搖身成為中國文創產業園最響噹噹的樣板之一,吸引著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藝術家的到來。

海波随笔|第200次景德镇之行
海波随笔|第200次景德镇之行

見到景德鎮重新煥發出這樣的活力、自信、影響力和聚集力,心裡著實高興。畢竟前些年,它的城市發展暴露出諸多問題,被人詬病,並多次站在風口浪尖,金字招牌搖搖欲墜。從大師崇拜到大師氾濫,再到由大師現象引發的大師評定潛規則和黑幕、市場價值亂像,傷透了很多人的心。我批評過那些“偽大師”,也批評過些“偽學院派”名不副實的教授和他們的拿來主義,得罪了不少人。

海波随笔|第200次景德镇之行
海波随笔|第200次景德镇之行

但正因此,我更感受到尊重創作、尊重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和可貴。景德鎮,猶如一個巨大的暖床,它擁有巨大深厚的傳統藝術底蘊,然而如此富足的環境本身又是一把雙刃劍,正因為資源的共享性和多樣性,想要在千年瓷都中嶄露頭角,就更須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如何汲取養分為己所用、如何突破傳統,如何突破自己創新地去創造都極為關鍵。

海波随笔|第200次景德镇之行

令人欣慰的是,在浮華的聚光燈背後,在些許不光彩的案例背後,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藝術家們對陶瓷的滿腔誠意,他們用雙手和創造力捏塑著景德鎮明天的模樣。這些年,我也多次採風拜訪瓷繪藝人,不管是大師還是新秀,通過和他們的交談總能令我收穫啟發。其實,人生的不同階段,對藝術的不同感悟,創作手法的延續或是革新,呈現的不僅是瓷器藝術本身,更是多樣藝術思維凝聚成的時代藝術。而屬於時代的藝術,終有一天為歷史追溯。

海波随笔|第200次景德镇之行

景德鎮的陶瓷產業,是中國文化歷史傳承留下的瑰寶。作為千年瓷都,景德鎮的國際影響力是無法比擬的。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仍是。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景德鎮與世界對話的新面貌正徐徐向世人展開,願大家充滿信心,攜手共進,願這座城市因陶瓷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