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凌雲縣陶化村:沉寂的瑤寨“活”了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記者 唐志強 通訊員 牙宏威 袁永勇):陶化村是百色市凌雲縣3個極度貧困村之一,九分石頭一分地,自然資源匱乏,發展基礎設施薄弱,2015年精準識別貧困發生率高達80.6%。近年來,乘著精準扶貧這股春風,陶化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沉寂的瑤寨“活”了。

百色市凌雲縣陶化村:沉寂的瑤寨“活”了

陶化村如今面貌 供圖 凌雲縣委宣傳部

 思想活了 精氣神更足了

  “我現在有兩匹騾,長期在工地搞運輸,正常月收入8000元以上。”提到收入,搬遷戶韋成滿信心滿滿。

  韋成滿是陶化村易地扶貧搬遷戶,未搬遷前,他和兒子整天無所事事,不是在家喝酒,就是去別人家喝酒的路上。搬出大山後,信息通了,見識廣了,看到別人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也開始“眼紅”起來。在駐村工作隊員的指引和幫助下,父子倆借了3萬元扶貧小額信貸,買了兩匹騾馬,加入當地的馬幫,跑工地搞運輸,自此之後,韋成滿的家庭經濟情況得到了改善。

  韋成滿狀況改變只是陶化村村民變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陶化村通過組織開展“瑤家夜校”,脫貧攻堅“八個一”宣講、“五最”農民評選、致富能人拼比等活動,宣傳扶貧惠民政策,弘揚致富先進典型,破除村民“等靠要”思想。同時,陶化村通過培育黨員致富能人,形成1對1、“1對N”與貧困戶聯繫結對等方式,不斷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基礎設施活了 脫貧有盼頭了

  在陶化村,曾有一首流傳了幾輩人的山歌:無水無路無土地,木棚四面透寒氣;遙想出路何處去,望天望地唯嘆息……曾經,落後的基礎設施,就像一根繩子,緊緊束縛了陶化村的“雙腳”。

  挖窮根,首先要強基固本,徹底改變村裡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讓鄉村的硬件“硬”起來。近年來,陶化村組織實施一批水、電、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實現屯屯通硬化路、通水、通電,村容村貌大變樣;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通過組織實施汙水處理、“三改”等村屯整治項目,動員群眾利用荒地及房前屋後空地種植構樹、果樹發展庭院經濟,引導搬遷群眾拆除舊房進行復墾複綠等,使人居環境得到整體改善和提升。陶化村對不適合居住條件的100戶530人實行易地扶貧搬遷,並組織實施建設幼兒園、百香果基地、飛地油茶林、扶貧車間等後搬遷安置續扶持項目,確保群眾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

  產業活了 奔康更有信心了

  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低產的石縫地、產出低農作物,是制約陶化村發展的重要因素,加上農民沒有發展產業的經驗,陶化村“一貧如洗”。

  為改變“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困境,促進群眾持續增收,實現穩定持續脫貧,陶化村迎難而上,引進龍頭企業和開發飛地經濟。目前,該村已經相繼建成土雞養殖基地、黃牛養殖基地、竹鼠養殖基地、百香果種植基地等,產業覆蓋率達99%。同時,陶化村成立務工協會,村兩委對協會里的會員進行動態管理,宣傳動員閒散勞動力外出務工,2019年全村7名務工帶頭人共帶領162名村民外出務工。

  另外,針對那些沒有土地、已搬遷而無法發展產業的部分貧困戶,陶化村組織他們到村裡的扶貧車間和合作社務工,據悉,陶化村扶貧車間共吸納30名留守婦女就業,每月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