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能吹出大產業——臨武縣風電產業發展紀實

風能吹出大產業——臨武縣風電產業發展紀實

風電產業推進了旅遊觀光業的發展。 陳衛平 攝

风能吹出大产业——临武县风电产业发展纪实

雪天風勁好發電。 陳衛平 攝

李秉鈞 李 娜 李進科

風從山中來,飛揚正當時。站在臨武通天山上遠眺,只見延綿的山脈上,一座座風電機組如長龍列陣,高高聳立,百座風車飛舞間,綠色能源正源源不斷輸向各地。

近年來,臨武縣大力發展以風電、小水電、光伏、沼氣、太陽能產業為主的新能源產業,今年上半年實現產值5億元,預計全年可達10億元。其中風電可達6億元,是新能源產業中的主力軍。

據瞭解,目前臨武全縣建成風電項目7個,其建設速度和發電量躍居全省第一,包括規劃時間、建設規模、開發效益在內,臨武風電開發創造了五個湖南“之最”。

風能70萬千瓦,全省第一

臨武縣素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境內探明的礦藏有9類50多種。然而,長期以來的無序開採、粗放加工,導致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礦業經濟裹足不前。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基於科學可持續發展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責任感,臨武縣的決策者在認真研究了當地風力資源後,決定大力發展風電產業,既是對臨武縣礦山、冶煉企業多,改變“一礦獨大”產業結構現狀具有戰略意義,又能夠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臨武縣是湖南省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可開發的風能蘊藏量近70萬千瓦以上,居全省第一。通過風電能源開發,可帶動塔筒生產、葉片製造和總裝風電成套設備生產基地建設,形成一整套的風電產業鏈,會結出新能源和裝備製造兩個‘果實’。”臨武縣委書記李浩表示,他們把風電開發作為新興戰略產業來抓,列入“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重點產業。

同時,以打造“湖南風電之鄉”為引領,積極延伸產業鏈條,大力建設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將新能源產業發展列為了全縣六大支柱產業之首加以重點打造。出臺了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實施意見和風電招商引資獎勵規定等,鼓勵發展風電產業。

為此,臨武縣委、縣政府成立以縣委書記為顧問的風電項目工作領導小組,督促項目業主將項目的立項、測風、地勘、環保等審批手續辦理到位。在項目建設施工環境上,做到有理有節,按政策辦事,所有村民要求解決的問題,統一上交縣風電辦,由縣風電辦統一調度。縣林業、國土、水務等部門,在項目申報、手續報批等方面,以最簡便的程序服務企業。

風電開發剛啟動,臨武做到搶先一步,早期規劃。2011年,臨武委託中南勘測設計院編制了《風資源開發規劃》,委託湖南省電力科學院編制了《臨武縣風電群69.4萬千瓦外送輸電規劃》,規劃建設11個風電場,並取得省電力公司批覆,取得了省電力公司的批覆文件,成為湖南省風資源規劃最早的縣。

完成投資27億元,全省最大

2012年,臨武縣全面啟動風電開發後,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方式,先期引進了華潤、湘電、中水集團等企業來臨武開發風電資源。這3家風電企業共投資建設了8個風電場,總裝機容量為39.99萬千瓦,佔全縣風電資源蘊藏量的57%,現已全部發電。

由湘電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興建的三十六灣風電場,從項目洽談引進到建設投產,只花了不到一年時間。該項目主要分佈在臨武縣楚江鄉、萬水鄉、東山林場境內,裝機容量4.8萬千瓦,裝機24臺,總投資5.02億元。

同樣由湘電新能源有限公司興建的湘電魯荷金風電場項目,是臨武縣第二個風電場建設項目,該項目裝機容量4.8萬千瓦,總投資4.5億元,主要分佈在臨武金江鎮、水東鎮、土地鄉等地,容量為3.4萬千瓦。該項目於2011年6月取得省發改委核准批文並開工建設,半年後即竣工投入試運營。

風電場項目建設不斷刷新臨武投資金額大、建設速度快、投產見效早的紀錄。

2013年時,華潤臨武嵐橋風電場、湘電臨武大沖風電場、華潤臨武廣宜風電場、湘電臨武東山風電場4個項目啟動建設,掀起臨武風電產業開發的一波高潮。

由華潤新能源(臨武)風能有限公司負責興建華潤臨武嵐橋風電場項目,位於臨武縣南強鎮境內,規劃裝機容量4.8萬千瓦,總投資4.7億元。主要位於臨武縣大沖鄉境內湘電臨武大沖風電場項目,規劃裝機容量4.95萬千瓦,裝機25臺,投資4億元。

此外,位於臨武縣南強鎮境內的華潤臨武廣宜風電場項目,規劃裝機容量4.99萬千瓦,計劃投資3.5億元。臨武縣東山林場境內的湘電臨武東山風電場項目,規劃裝機容量4.8萬千瓦,投資4億元。

臨武縣靠大聯強,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引進華潤、湘電、中國電建、湘投國際等投資的風電場項目共完成投資27億餘元,完成裝機31萬多千瓦,建設速度位於全省之首。

累計發電30億度,全省最多

風電項目的大規模建設,促推了臨武年風力發電10多億度,截至今年8月底,該縣已累計風力發電30多億度,居全省之冠,年納稅1億元;折算年節約標準煤5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40萬噸。其中,三十六灣風電場年利用小時達2600小時,是湖南省開發效益最好的風電場。

風來了,不僅風力發電源源不斷,風電製造業也跟著翩翩起舞。2015年,臨武縣引進青島天能(湘能)重工企業落戶臨武工業園,2016年7月竣工投產,該項目年產規模為300套風機塔筒,銷售收入4億元,淨利潤3750萬元,所得稅1250萬元。

位於臨武縣工業園的湖南湘能重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派繁忙景象。上千平方米的總裝車間內,工人們正井然有序地進行裝配操作。“這些正在組裝的風電塔筒,一套長20米、重50噸。”湖南湘能重工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組裝完後,將發運往廣西、青海等地。

像湖南湘能重工有限公司一樣,臨武縣工業園還有其他風電企業,形成了風能開發、裝備製造、運營維護的產業鏈,助推臨武打造湖南最大風電產業基地。

2017年9月,湖南久森新能源鋰電池生產線建設項目落戶臨武縣工業園,該項目的鋰電池生產線建設項目佔地面積108畝,總投資10億元,其中一期投資1.5億元,年產6000萬安時動力鋰電池,於去年1月份竣工。二期建設計劃於今年竣工,屆時項目將達到年產鋰電池1200萬安時動力生產規模,項目投產3年內將繳納稅收6000萬元以上。

臨武已在新能源產業發展方面,早謀劃、早佈局,形成了新能源製造優勢產業園區,目前這個園區已經有4家新能源企業投產或開工建設,總投資超過5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